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5 15:32
本文选题:2型糖尿病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参考:《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当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率都呈现急剧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环境因素如生活、工作环境压力,不健康饮食或摄入糖和脂肪过多而导致肥胖,久坐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发病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胰岛素分泌障碍及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因素。糖尿病引发的急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危害性增加的主因,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危害性已显著下降,而以血管病变为主的慢性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肾病等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5倍,约有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基础,也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过程。因此及早发现糖尿病血管病变从而适时进行干预,对糖尿病血管危险事件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炎症和脂肪代谢异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是肝脏在IL-6、TNF-α等炎症因子刺激下产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与组织损伤的敏感标志物。大量研究证实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病理观察发现在斑块中有CRP沉积。CRP能够与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所表达的胆碱磷酸结合,增加巨噬细胞吸收低密度脂蛋白,上调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抑制主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表达,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1、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上调内皮细胞NF-kB、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紧张素Ⅱ相关活性氧产生增加,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因此作为炎症因子敏感标志物hs-CRP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早已证实hs-CRP对血管危险事件有很好的预测价值。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hs-CRP水平比正常人群要高,hs-CRP可能参与糖尿病的发病过程,慢性炎症可以激发机体应激,继而诱导炎症因子大量释放,促进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既是糖尿病同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因此监测血清hs-CRP水平对预测糖尿病及其血管病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是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中分布最广泛的一个亚型,在心肌细胞、骨骼肌、大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胰岛细胞均有表达,其中心肌含量最高,其次是骨骼肌。H-FABP主要功能是与长链脂肪酸结合,辅助脂肪酸的摄取与利用,是脂肪酸运转和代谢的主要载体,同时还参与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及对细胞增殖和分化、凋亡也有调控作用。H-FABP分子质量为15kD,由于分子量小,当组织细胞发生损伤时可立即从细胞内释放入血。发生心肌损伤时血液中H-FABP水平要比传统心肌酶升高的更早,现已作为心肌损伤的标志物。研究表明H-FABP可以做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的良好指标,同时H-FABP可用于预测心血管危险事件,H-FABP水平越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机率越大。国外有少量研究表明H-FABP在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可能是通过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及脂肪酸代谢参与糖尿病,并作为炎症相关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但国内未见有相关的文献报道。目前血清H-FABP和hs-CRP水平检测主要用于心梗、脑梗及急性冠脉综合症等心血管事件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关于这两者在糖尿病及其早期血管病变的研究甚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FABP和hs-CRP水平,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参照来探讨其与糖尿病及血管病变的关系,并评估H-FABP 和 hs-CRP两个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颈动脉斑块预测价值,希望能为糖尿病血管病变早期预测与干预提供有价值的检测指标。材料与方法1、实验对象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8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的颈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将其分为三组:(1)颈动脉IMT正常组(T2DM-A):MT1.0mm的2型糖尿病患者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1.11-7.22岁;(2)颈动脉IMT增厚组(T2DM-B组):1.0mm≤IMT≤1.5mm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1.57+8.47岁;(3)斑块组(T2DM-C组):颈动脉IMT1.5mm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4.53-9.79岁。同时选取30(男17例,女13例)名在我院查体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C组),平均年龄50.03-10.25岁。2、实验方法2.1标本采集所有受试者禁食12小时后于次日清晨8点前用两管5ml规格的肝素抗凝和一管5ml的EDTA抗凝真空采血管抽取静脉血。静置30min后放入离心机3000r/min离心10分钟,吸取其中一管肝素抗凝管内的血浆于冻存管内,-80℃贮存以备以后成批检测H-FABP,其他两管血样交给检验科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及hs-CRP水平2.2试验方法血清H-FABP水平用ELISA法检测,试剂盒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实验具体步骤按试剂说明书操作,最后根据样本的吸光度计算出各H-FABP浓度;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胰岛素(FINS)、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由我院检验科利用自动分析仪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标采用稳态模型评估指数HOMA-IR=FBG x FINS/22.5;由我院超声科医生利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检测,将IMT1.Omm定为正常,1.0≤IMT1.5mm为颈动脉内膜增厚,局部IMT≥1.5mm定为粥样斑块形成。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t检验作两组间的比较,方差不齐时用Dunnett's T3法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及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各组血清hs-CRP、H-FABP水平比较NC、T2DM-A、T2DM-B、T2DM-C组hs-CRP水平分别为1.10±0.82 mg/L、1.96±1.20 mg/L、3.62±2.61 mg/L、5.95±3.76 mg/L, T2DM-C组hs-CRP浓度最高,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T2DM-B组与T2DM-A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T2DM-A组与N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随着IMT值增大,H-FABP在各组的水平也逐渐升高,分别为4.15±1.14 ng/ml、 6.28±3.71ng/ml、8.76±3.74 ng/ml、11.75±6.67 ng/ml,糖尿病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三组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hs-CRP及H-FABP与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CRP与SBP、FPG、LDL-C、HbAlc呈正相关(P0.05),与DBP、BMI、FINS、HOMA-IR、TG、TC、HDL-C无相关性(P0.05); HFABP与SBP、DBP、FPG、FINS、HOMA-IR、LDL-C、HbAlc呈正相关(P0.05),与BMI、TG、TC、HDL-C无相关性(P0.05)。3.IMT与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颈动脉IMT与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颈动脉IMT与病程及LDL-C、hs-CRP、 H-FABP水平密切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37、0.348、0.590、0.601;与 SBP、FINS、HOMA-IR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5(P=0.013)、0.225(P=0.016)、0.234(P=0.025); IMT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回归分析曲线评估表明hs-CRP和H-FABP的水平与IMT有显著的直线相关性(P0.001)4.糖尿病颈动脉IMT危险因素分析在糖尿病组中以IMT为因变量,其他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H-FAB P、病程、LDL-C最终进入回归方程(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0.778,决定系数R2=0.606,各回归系数分别0.351、0.274、0.283、0.202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H-FABP、hs-CRP对颈动脉斑块预测分析hs-CRP及H-FABP的ROC曲线分析评价其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诊断能力,结果显示:hs-CRP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的面积为0.791,95%可信区间为(0.693-0.886,P0.001),H-FABP的ROC下的面积为0.763,95%可信区间为(0.671-0.841,P0.001);hs-CRP升高时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5%、阳性预测率为47.6%、阴性预测率为86.6%;H-FABP升高时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敏感度为73.3%、特异度为68.1%、阳性预测率为44.4%、阴性预测率为88.2%;两个指标同时升高时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敏感度为:64.5%、特异度:83.3%、阳性预测率64.5%、阴性预测率87.3%。结论1.H-FABP与hs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呈正相关,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2.hs-CRP与H-FABP可以作为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血管斑块形成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Abstract]:Diabetes mellitus is the main risk factor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 The serum levels of H - FABP and hs - CRP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population . Female 13 cases ) , mean age was 51.11 - 7.22 years ;
( 2 ) carotid IMT thickening group ( T2DM - B group ) : 1.0 mm 鈮,
本文编号:1754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75470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