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PTC临床病理特征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8 22:18
【摘要】:目的探讨桥本氏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HT与BRAF基因突变对PTC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8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PTC的患者(包括合并HT与非HT)。(1)收集患者基本临床病理资料,如年龄、性别、原发癌灶直径、数量、位置、是否包膜外侵犯、是否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大小、是否远处转移、是否合并HT和BRAF基因突变;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TSH、FT4、FT3水平,并评估患者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2)分析HT及BRAF基因突变对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3)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甲状腺抗体、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4)在合并HT的PTC患者中分析BRAF基因突变对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在发生BRAF基因突变的PTC患者中分析HT对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5)多因素分析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包膜外侵犯的危险因素。结果(1)PTC患者882例,其中合并HT者239例(27.10%),发生BRAF基因突变者722例(81.86%);PTC合并HT中BRAF基因突变者182例(76.15%);PTC非HT中BRAF基因突变者540例(83.98%)。(2)与非HT组相比,合并HT的PTC患者女性、多发灶、无BRAF基因突变、淋巴结转移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危险度分层、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淋巴结转移数目、直径及危险程度分组中,HT与非H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组中TPOAb、TGAb、TSH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FT4、FT3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PTC患者中发生BRAF基因突变者多发、包膜外侵犯、复发危险度中/高危、TNM分期III/IV期比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数目、直径及危险程度分组中,BRAF基因突变与非突变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PTC患者中BRAF基因突变与非突变组相比,突变组TPOAb、TGAb、TSH水平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合并HT的PTC患者中,BRAF基因突变较非突变者多发、包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分层中/高危及TNM分期III/IV期比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BRAF基因突变的PTC患者中,合并HT较非HT者女性、多发、淋巴结转移者比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不论在合并HT或发生BRAF基因突变的PTC患者中,与微小癌相比,非微小癌者淋巴结转移、包膜外侵犯、复发危险度分层中/高危、TNM分期III/IV期比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多发灶、癌灶直径1cm、合并HT均为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2.343、2.915、1.683,均P0.05);原发癌灶直径1cm、BRAF基因突变均为PTC患者发生包膜外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2.931、1.619,均P0.05)。结论(1)合并HT的PTC患者女性、多灶及淋巴结转移多见,但不影响预后。(2)高水平的TPOAb、TGAb及TSH促进PTC患者淋巴结转移。(3)BRAF基因突变的PTC患者多灶、包膜外侵犯多见,复发危险度及TNM分期更高。(4)HT合并BRAF基因突变的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侵袭性强,且加重不良预后。(5)癌灶多发、直径1cm、合并HT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癌灶直径1cm、BRAF基因突变是PTC包膜外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81.4;R736.1
【图文】:

示意图,患者,比例,示意图


图 1.1 882 例 PTC 患者合并 HT 比例示意图 图 1.2 882 例 PTC 患者 BRAF 突变比例示1.1.4.2 PTC 合并 HT 患者临床资料PTC 合并 HT 患者 239 例(占 27.10%),年龄范围 19-78 岁,平均年龄 44.91±岁,中位年龄 46 岁,其中,年龄<55 岁者 176 例(73.64%),≥55 岁者 63 例(26.3男性 31 例(12.97%),女性 208 例(87.03%)。原发癌灶直径范围 0.05cm-5.5cm均直径 1.16±0.78cm,中位直径 1.0cm,其中直径≤1cm 者 145 例(60.67%),>1c94 例(39.33%)。单发癌灶 142 例(59.41%),多发癌灶 97 例(40.59%)。原发

示意图,患者,比例,示意图


图 1.1 882 例 PTC 患者合并 HT 比例示意图 图 1.2 882 例 PTC 患者 BRAF 突变比例示1.1.4.2 PTC 合并 HT 患者临床资料PTC 合并 HT 患者 239 例(占 27.10%),年龄范围 19-78 岁,平均年龄 44.91±岁,中位年龄 46 岁,其中,年龄<55 岁者 176 例(73.64%),≥55 岁者 63 例(26.3男性 31 例(12.97%),女性 208 例(87.03%)。原发癌灶直径范围 0.05cm-5.5cm均直径 1.16±0.78cm,中位直径 1.0cm,其中直径≤1cm 者 145 例(60.67%),>1c94 例(39.33%)。单发癌灶 142 例(59.41%),多发癌灶 97 例(40.59%)。原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永春;;调换座位和基因突变的关系[J];中学生物教学;2015年Z1期

2 马晓梅;李洪波;;巧用实例及概念图突破“基因突变”中的知识要点[J];中学生物教学;2015年17期

3 张树虎;;基于生物学事实进行概念分步建构教学——以“基因突变”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23期

4 付桂玲;;丰富的探究活动打破沉默学习[J];中学生物教学;2017年16期

5 樊向利;;有关“基因突变”的几组概念辨析[J];生物学教学;2008年11期

6 李金安;蒋世禄;夏焦兵;刘永生;陈小兵;杨京举;黄永海;肖安庆;王学宏;王彬;刘峰;张建尚;谢国富;蒙庚阳;;基因突变大部分是有害的吗?——对2011年上海生物卷第8题的讨论[J];中学生物教学;2011年10期

7 周

本文编号:2773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773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e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