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PERM1突变致线粒体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19:19
【摘要】:线粒体疾病(mitochondriopathy diseases;MD)即因为遗传缺损而导致线粒体代谢酶缺陷,使得ATP合成障碍、能量来源不足,导致多系统疾病或组织特异性疾病,通常发生在多个系统参与并具有高能量需求的器官中,例如大脑,骨骼肌和心脏~([1])。线粒体和细胞核基因组的双重参与导致了所有可能的遗传模式——母系、X连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我们通过4例线粒体病家系验证已经确定四个基因突变位点,分别是PDHA1 c.262CT、ECHS1 c.5CT和c.563CT、WDR45 c.1040-1041del以及PERM1 c.87GT。因PDHA1、ECHS1和WDR45已有明确的突变致病机制研究,而PERM1突变在国内外均无相关研究,因此本文选择PERM1突变与线粒体病相关致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PERM1在细胞核中表达较高,在葡萄糖和脂质代谢、能量转移、收缩功能、肌肉线粒体生物发生和氧化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PERM1单碱基突变导致线粒体病机制至今仍然不是完全清楚。关于PERM1基因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也鲜有报道。本文为进一步研究PERM1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病的分子机制,建立了PERM1突变的细胞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线粒体方面的研究。1.我们从一个疑似患有MD的家系中,采集得到患者全血样本,经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以及一代测序验证,确定了一个PERM1基因突变,该突变位于1号外显子上即c.87GT(p.Q29H)。2.为进一步探究PERM1基因突变致线粒体病的分子机制,本文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相关研究。在HeLa细胞中瞬时转染PERM1野生型质粒和PERM1突变型质粒,通过免疫荧光以及免疫印迹实验,发现较野生型PERM1蛋白相比,突变型PERM1蛋白减少,为了进一步确定PERM1基因突变对细胞的影响,本文构建了慢病毒系统,并转导HeLa细胞和A204细胞,并筛选得出稳定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PERM1蛋白的细胞株,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得出,稳定转染的细胞与瞬时转染的细胞实验现象一致,突变的PERM1蛋白较野生型PERM1蛋白减少。另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PERM1突变型细胞与PERM1野生型细胞相比,突变的PERM1基因在转录水平上低于野生型,进一步说明突变型细胞中PERM1蛋白的减少可能是由于mRNA水平发生了降低。3.为了进一步研究PERM1基因突变对线粒体相关功能的影响,我们利用构建好的细胞模型进行后续实验。利用稳定转染的HeLa细胞一方面进行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发现突变型PERM1较野生型相比线粒体膜电位未发生明显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突变型PERM1可能增加mtDNA含量,另外通过观察透射电镜发现,PERM1突变导致细胞线粒体的内部形态发生改变,嵴数量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线粒体疾病的发生有关。由此得出,突变型PERM1较野生型相比其mRNA表达水平降低,且突变后PERM1蛋白分泌减少,证明了蛋白的减少可能是由于mRNA表达水平的降低。另外,通过线粒体相关实验证明了PERM1基因突变会影响线粒体相关结构的改变。本文得出的数据可为临床上诊断MD提供相关依据,具有很大的医学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96
【图文】:

基因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共激活剂,受体


PGC-1基因调控图

碱基错配,位点,红色,患者


图 2.1 通过 WES 确定患者致病突变位点 PERM1 87G>T红色背景代表碱基错配,黑框所圈位点为筛选出的可能致病的突变位点Figure 2.1 Determination of patient pathogenic mutation site PERM1 87G>T by WESThe red background represents the base mismatch, and the black box is the selected mutation site

家系图,家系图,指代,患者


图 2.2 家系图谱女性由圆形指代,男性由正方形指代,先证者由黑色填充指代,先证者由箭头(DHA1 突变患者家系图谱。B.WDR45 突变患者家系图谱。C.PERM1 突变患者家D.ECHS1 突变患者家系图谱。Figure. 2.2 Family map.Females are referred to by circles, men are represented by squares, patients are refer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GinaKolata;沈英;;蛋白质怎样到达线粒体?[J];世界科学;1987年01期

2 Yaffe M;Schatz G;杨剑;;线粒体研究展望[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7年02期

3 邹喻苹;梁峥;赵原;汤佩松;;阳离子及ATP对绿豆线粒体膨胀与收缩的影响[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7年02期

4 卓德艮,叶正祥,汪训明;正常和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DNA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图谱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5 陆付耳;李鸣真;叶望云;;“热毒清”保护线粒体的实验研究[J];危重病急救医学;1989年00期

6 陈佳,黄原;线粒体蛋白组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2期

7 吕玉华;陆普媛;李虎;张晓东;韦清源;周瑞阳;关和新;;禾谷类作物编码与雄性不育相关线粒体蛋白核基因筛选策略[J];南方农业学报;2011年08期

8 刘瑶;贺兴波;郑弘毅;黄才斌;;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与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8年05期

9 Weidberg H;;mitoCPR是线粒体蛋白输入保护机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8年03期

10 周运恒,于军,王璐,时多,缪明永;肝再生与线粒体蛋白释放的关系[J];生命的化学;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永长;韵雪雪;姜伟;肖代雯;刘华;闫慧;黄文芳;;样品沉淀方法对线粒体蛋白指纹图谱分析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张仕利;车琳;郭倪君;黄婧;周腾建;何承勇;林育纯;林忠宁;;RB蛋白线粒体转位调控镉诱导肝细胞线粒体动态相关质量控制的机制研究[A];2017环境与公共健康学术会议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C];2017年

3 高剑基;王延;赖彩云;吴帆;张高强;李跃麒;张文娟;杨杏芬;;过氧化氢诱导细胞早衰中线粒体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C];2019年

4 车琳;吴自力;黄婧;郭倪君;喻文鳌;颜思平;赵雨婧;林怡;林育纯;林忠宁;;SIRT3调节COX-2蛋白去乙酰化介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线粒体蛋白互作机制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C];2019年

5 程金科;;线粒体蛋白SUMO修饰与代谢调控[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全国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6 吕建新;;线粒体疾病检验诊断[A];201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7 余东亮;傅衍;;氢化酶体蛋白预测方法的研究[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8 鞠艳芳;高媛;杜雪梅;张锦超;杨金菊;吴琼;李戬;陈勇;李辉;宋颖博;罗晓彤;任飞;王兆卿;王京兰;徐菡;柳晓兰;崔玉芳;钱小红;贺福初;高建恩;孙启鸿;;人肝脏细胞线粒体蛋白的组份化及其相应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魏忠杰;植入转移RNA可能影响线粒体[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常丽君;一组线粒体蛋白能延长生物寿命[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梁;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活性氧在粉霉病侵染及硅诱导甜瓜果实早期防御响应中的作用[D];甘肃农业大学;2019年

2 李荟晖;Mic60/Mitofilin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及拟核分布的分子机制及其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3 孙琰琰;线粒体在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调节作用[D];郑州大学;2018年

4 常野;阿托伐他汀通过溶酶体—线粒体轴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5 母德清;线粒体DNA与线粒体诊治胰腺癌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韩t$波;线粒体DNA损伤与胃癌发生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7 陈健;预缺氧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线粒体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8 王丽;运动对线粒体生物发生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包飞翔;利用人工接头和UL12.5蛋白研究内质网—线粒体复合体和线粒体DNA在神经退化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徐菁蔓;腺苷A2受体活化诱导心肌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线粒体机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煜;PERM1突变致线粒体病的分子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2 周青;ROS/ADMA/DDAHⅡ/eNOS/NO通路介导的铁过载损伤内皮细胞线粒体[D];南昌大学;2019年

3 向菲;白藜芦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4 李鑫;线粒体亚定位KillerRed增强宫颈癌HeLa细胞的辐射杀伤效应及机制[D];吉林大学;2019年

5 孙云;线粒体融合在雄性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波;NRF-1对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作用与机制[D];南通大学;2017年

7 杨丹芳;IBDV感染对宿主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及致病性的关系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7年

8 杨明娟;PINK1互作蛋白与线粒体质量控制间关系的初步探讨[D];福州大学;2016年

9 白慧媛;外源线粒体对对乙酰氨基酚损伤的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10 陈志刚;线粒体蛋白Yar068Wp/Yhr214W-Ap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01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2801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a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