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肥胖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适宜腰臀比切点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7-04-14 12:14
本文关键词:中国成人肥胖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适宜腰臀比切点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肥胖(Obesity)指机体长期、慢性的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引起能量平衡紊乱,,导致机体过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且脂肪的聚集已经达到损害健康的程度。 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肥胖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已达到流行的程度。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同时又促进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或发展,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部分癌症以及骨关节炎等,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诸多研究调查显示,我国肥胖患病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肥胖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次分析利用亚洲心血管病国际合作研究(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SIA,InterASIA)中国部分一“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调查资料,描述中国成年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分析超重或肥胖、向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并应用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ric curve,ROC curve)分析方法,探讨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预测向心性肥胖的适宜切点,为中国成年人肥胖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设计与方法 亚洲心血管病国际合作研究(InterASIA)于2000-2001年进行,应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选择有代表性的15848人进行调查,取其中35-74岁且具有完整的人体测量学数据的15515名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内容包括调查问卷(人口学特征、个人疾病史和行为危险因素等)、人体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和实验室检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空腹血糖)。超重、全身性肥胖的诊断标准为24≤BMI<28、BMI≥28kg/m~2,男性WC≥85cm、女性WC≥80cm诊断为向心性肥胖。根据调查结果对我国35-74岁人群肥胖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并应用ROC曲线分析方法探讨WHR预测肥胖的适宜切点。 结果 1.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患病率: 总体上,超重、肥胖、向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8.4%、9.82%和34%。女性的全身性肥胖、向心性肥胖患病率(11.55%,37.68%)均明显高于男性(8.17%,30.51%)(P<0.0001),而超重患病率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19%,28.63)(P>0.05)。超重、向心性肥胖患病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01),而不同年龄组间全身性肥胖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城市居民的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患病率(38.28%,13.51%,46.43%)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25.85%,8.86%,30.78%)(P<0.0001)。北方居民(38.38%,16.34%,43.69%)的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21.03%,5%,26.84%)(P<0.0001)。10省市间,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患病率均以北京(43.09%,23.3%,57.26%)最高,山东(40.78%,17.36%,47.55%)次之,广西(8%,2.41%,11.92%)最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上)(37.39%,12.94%,42.74%)的调查对象的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具有较低文化水平(低于初中)的调查对象(26.31%,9.09%,31.89%)(P<0.0001)。不同职业的调查对象中,从事脑力劳动性职业的调查对象其超重(40.01%)、肥胖(13.35%)和向心性肥胖(46.49%)患病率均明显较高(P<0.0001)。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高,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患病率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P<0.0001)。已婚研究对象的超重患病率(25.06%)明显低于单身研究对象(28.71%)(P<0.05),而全身性肥胖和向心性肥胖患病率在已婚和单身研究对象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2.超重或肥胖、向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分析: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性别和年龄后,居住在城市(OR=1.18,95%CI=1.026-1.357)、居住在北方(OR=3.655,95CI%=3.253-4.108)、坚果摄入频率(OR=1.028,95%CI=1.009-1.047)、红色肉类摄入频率(OR=1.033,95%CI=1.020-1.047)、白色肉类摄入频率(OR=1.071,95%CI=1.031-1.113)为超重或肥胖的正相关因素,而体力劳动类职业(OR=0.64,95%CI=0.481-0.853)、体力活动增加(OR=0.988,95%CI=0.985-0.991)、牛奶摄入频率(OR=0.646,95%CI=0.557-0.748)和吸烟(OR=0.541,95%CI=0.468-0.626)为超重或肥胖的负相关因素。 向心性肥胖的正相关因素有:居住在北方(OR=2.747,95%CI=2.447-3.083)、人均收入增加(OR=1.00004,95%CI=1.00002-1.00005)、鱼类摄入频率(OR=1.059,95%CI=1.026-1.092)、豆类摄入频率(OR=1.018,95%CI=1.001-1.034)、红色肉类摄入频率(OR=1.049,95%CI=1.035-1.063)、白色肉类摄入频率(OR=1.054,95%CI=1.016-1.093),负相关因素为:体力活动增加(OR=0.987,95%CI=0.984-0.990)、牛奶摄入频率(OR=0.677,95%CI=0.586-0.781)、吸烟(OR=0.669,95%CI=0.577-0.775)。 3.腰臀比(WHR)作为肥胖衡量指标的适宜切点: 男性、女性调查对象的SBP、DBP、LDL-C、空腹血糖值均随着腰臀比的增高而上升,而HDL-C值随着腰臀比的增高而减小。随着腰臀比的增加,高血压、低HDL-C、高LDL-C、高血糖患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对于男性,WHR在0.86处其敏感度(65.2%)和特异度(60.8%)较好,且ROC曲线距离(0.524)最小;对于女性,WHR在0.82处其敏感度(60.8%)和特异度(63.3%)较好,对应的ROC曲线距离(0.537)最小。 结论 1.我国成年人肥胖患病率近年来呈快速增加趋势,对肥胖的有效干预刻不容缓。 2.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肥胖的预防和治疗中甚为关键,调整生活方式,对肥胖以及肥胖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在中国成年人群中,随着WHR的增高,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均随之增加。建议以男性WHR0.86、女性WHR0.82为我国成年人肥胖的适宜切点。
【关键词】:超重 肥胖 患病率 危险因素 ROC曲线 腰臀比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589.2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1
- 论文部分11-47
- 引言11-13
- 研究内容与方法13-17
- 结果17-33
- 讨论33-37
- 小结37-38
- 参考文献38-47
- 综述部分47-73
- 肥胖流行病学研究进展47-73
- 参考文献65-73
- 英文缩略词73-74
- 致谢7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远;陈青云;李春灵;戴霞;罗佐杰;夏宁;黄高明;李舒敏;覃伟武;彭育欢;李必迅;韦宏;谭菁;赵爱香;王民登;翟日洪;韦志明;雷新云;陈民生;韦业良;罗秋萍;张绍峰;陆凤机;赖璐华;杨艳;陈莹;苏飞群;黎水莲;韦华;沈寒蕾;李山;;广西成人体重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远;广西成人肥胖流行特征及相关疾病危险度探讨[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汪英;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成人肥胖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适宜腰臀比切点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305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