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真菌四重PCR体系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18-01-02 13:20

  本文关键词:真菌四重PCR体系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出处:《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聚合酶链反应 深部真菌感染 内转录区间 多重PCR 四重PCR


【摘要】:目的建立多重PCR体系并探讨其用于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可行性。方法用真菌通用引物内转录间区(ITS)联合曲霉属、镰刀菌属、毛孢子菌属、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用单重和四重PCR检测模拟体液和30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标本中的真菌。结果ITS可与5对属或种特异性引物任意组合(二重PCR),四重PCR组合为ITS+毛孢子菌属+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30例临床标本中,真菌培养、PCR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6.67%和43.33%,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重和四重PCR敏感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单、耗时短,可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ultiplex PCR system and discusses its feasibility for diagnosis of deep fungal infection. Methods using fungal universal primer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combined with Aspergillus, Fusarium, Trichosporon, Candida,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specific primers to establish the multiplex PCR system, simulated body fluid and clinical specimens in patients with fungal 30 cases of suspected deep fungal infection with single and four PCR detection. Results ITS and 5 of genera or species specific primers combinations (double PCR), four PCR combination ITS+ + Trichosporon albicans and Cryptococcus neoformans.30 cases in clinical specimens, fungal culture positive rate of PCR detection were 26.67% and 43.33%, the two methods of detection rat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single and four PCR with high sensitivity, good stability, simple operation, short time,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deep fungal infection of the pathogen.

【作者单位】: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基金】:湛江市财政资金科技专项竞争性分配项目(湛科[2010]174号);湛江市财政资金科技专项竞争性分配项目(2012C0302-46)
【分类号】:R756
【正文快照】: 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是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存在耗时长、敏感性较低、取材困难等缺点,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要求[1]。PCR法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检测快速的优点,已广泛用于真菌鉴定、致病性、药物作用机制、耐药性等方面研究[2]。多重PCR利用多对特异性引物同时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志远;徐美玲;张剑;;多重PCR诊断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实验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年08期

2 刘军,刘维达;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深部致病真菌的实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年08期

3 刘军;沈永年;吕桂霞;陈伟;刘维达;;PCR检测深部致病真菌感染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年08期

4 刘春玉;王红;;侵袭性真菌感染非培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年01期

5 王晓英,刘秀梅;串珠镰刀菌分离菌株PCR筛选鉴定方法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彬;;PCR方法检验阴道念珠菌病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2年08期

2 吴伟怀;李锐;郑服丛;;甘蔗梢腐病原菌的鉴定及其室内毒力测定[J];甘蔗糖业;2006年02期

3 何雪琴;刘兴晖;李毅;袁鹏;邱红;王琴;李国玲;胡晓梅;李荫桂;;(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年04期

4 孙康德;方敏;陈福祥;虞中敏;唐毅;乐旋;;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17期

5 高飞;曹萍;吴颖;董跃兰;霍克克;王亚倩;;30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致病菌株分析[J];重庆医学;2013年13期

6 孙伟;马立艳;;侵袭性真菌的抗原标志物检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16期

7 刘文波;孙亮;万三连;王慕瑾;张宇;邬国良;缪卫国;郑服丛;;香蕉枯萎病菌遗传多态性及其致病力分化[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17期

8 赖源;朱纯华;刘娜;叶志纯;李梨平;;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儿(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01期

9 赵志祥;陈圆;陈绵才;符美英;王三勇;肖彤斌;;海南薯蓣茎腐病病原菌的鉴定[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3年06期

10 唐红梅;周吕蒙;赵兰兰;李艳;罗俊;王婷婷;徐煜;蔡礼欢;郑勇;;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意义[J];安徽医药;201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伟怀;李锐;郑服丛;;甘蔗梢腐病原菌的鉴定及其室内毒力测定[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符美华;深部念珠菌病快速PCR检测的标准化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2 张晓利;病原性丝状真菌快速诊断和鉴定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淼淼;临床常见致病念珠菌的快速鉴定和近平滑念珠菌形态转换观察[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磊;茄科尖孢镰刀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其定殖特性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2 白伟红;慢性鼻—鼻窦炎细菌PCR检测和传统培养对比分析[D];青岛大学;2012年

3 许琰丹;浙江淡竹黑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防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张海平;实时荧光PCR检测临床真菌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D];苏州大学;2008年

5 武燕;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离非白念珠菌的鉴定[D];兰州大学;2008年

6 黄跃才;几种镰刀菌的活性检测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7 李俊霞;四川玉米串珠镰刀菌产毒素能力及产伏马菌素基因的检测[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8 袁晖;腐烂苹果中真菌分离鉴定和PCR快速检测及条件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丹;地霉菌的毛发穿孔试验研究和扫描电镜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10 谢宁;花椒干腐病、疫霉病病原生物学与DNA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梦宇;郑磊;温淑娟;杨春莉;王前;;荧光定量PCR检测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方法的建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2 高海燕;陶格陶呼;彭诗东;李玲香;;真菌特异性引物内转录片段PCR检测和培养的比较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08期

3 黄晓军;;重视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01期

4 李秀芳;刘兴s,

本文编号:1369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369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e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