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莱芜地区过敏原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31 21:52

  本文选题:过敏人群 切入点:变态反应性疾病 出处:《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 利用免疫印迹法对莱芜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及分析,筛查本地区常见过敏原,为患者的脱敏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采用欧盟印迹法过敏原检测技术对2562例莱芜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过敏原进行检测。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 过敏原在变态反应人群中普遍存在,其检测阳性率约58.64%,阳性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种类有关。莱芜地区检出过敏原阳性率最高的疾病为荨麻疹,过敏原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87岁。男女之间的阳性率之比为0.96:1。最常见的吸入组过敏原为屋尘,最常见的食物组过敏原是淡水鱼。 结论: 1.不同地区过敏原种类有所不同; 2.过敏原检出的阳性率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种类、患者的年龄、性别有关; 3.莱芜地区过敏原检出阳性率最高的疾病为荨麻疹,其中吸入组最常见过敏原为屋尘;食物组最常见的为淡水鱼; 4.应针对本地过敏原筛查结果,对变态反应疾病患者选择针对性的脱敏治疗,以求获得最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Abstract]:Objectives of the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sensitizat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patients with allergic diseases in Laiwu area, the allergen detection and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by Western blotting to screen common allergens in this area. Research methods:. The serum allergens of 2562 patients with allergic diseases in Laiwu area were detected by EU blotting technique. The data were processed by SPSS 17.0 software. Results:. Allergens are commonly found in allergy populations, and the positive rate is about 58.64. The positive rate is related to the age, sex and disease types of the patients.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of allergens in Laiwu area is urticaria.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of allergen was 60-87 years old. The ratio of positive rat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was 0.96: 1.The most common allergen in inhalation group was house dust, and the most common allergen in food group was freshwater fish. Conclusion:. 1. The types of allergen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2. The positive rate of allergen was related to the type of allergic disease, the age and sex of the patient. 3.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of allergen in Laiwu area was urticaria, the most common allergen in inhalation group was house dust, and the most common allergen in food group was freshwater fish. 4.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local allergen screening, desensitization treatment should be selected for patients with allergy diseas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bes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ffe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国千;彭光泉;唐建英;胡志刚;;无锡地区儿童过敏原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年09期

2 丁黎;徐平;郭静;安阳;贾惠临;;变应性疾病患者血清过敏原及总IgE实验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3 杨炳中;陈红兵;侯建明;莫运波;龚福进;杨晓莉;叶飘;;520例儿童支气管哮喘过敏原点刺试验临床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王瑞;周郁;何江;桂俊豪;黄国香;仇东辉;;乌鲁木齐地区72例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检测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5 李爱华;;变态反应性疾病脱敏治疗的观察和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8年07期

6 张玲;王茜;解松刚;;扬州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体外过敏原检测与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年03期

7 金德华;刘安德;王恩普;林毅琥;孙淑兰;刘默;吴励;钱玉昆;黄成捷;马玉春;朱梅春;;丹东市过敏性哮喘霉菌过敏原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1986年04期

8 赵翠林,武静;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690例皮试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4年05期

9 树叶;汤建萍;张丹;曾迎红;周斌;;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3504例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年09期

10 曾迎红;张丹;树叶;孙磊;韦祝;周斌;汤建萍;;437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和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书莉;王敏;汝琳;;淮北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过敏原sIgE筛检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张红;张景龙;熊亚茸;郭小朝;赵广;李淑婷;;生物共振技术对2282例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检测研究[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史存莲;张辉;陈勐;何先秀;玉章;李建文;陈海娟;罕萍;;西双版纳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调查及脱敏治疗的临床研究[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王瑞琦;张宏誉;;宠物过敏及其防治[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沈华;李承新;;AD过敏原、IgE分析及其与临床分型关系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刘红霞;赵德育;张广毓;梁慧;田曼;;230例过敏性疾病儿童过敏原检测的临床意义[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7 何君;;20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总IgE及过敏原检测分析[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吴卫红;邓晓红;何玲;刘元英;;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体外检测与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孙劲旅;张宏誉;何海娟;王瑞琦;;几种常用的过敏原提取溶液对户尘螨放射过敏原吸附抑制实验荧光值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杨一华;韩晗;梁冰;;杭州市区哮喘儿童血清特异性过敏原检测及临床意义[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任医师 陈同辛;反复上感警惕边敏[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2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迟春花;运动性哮喘要回避过敏原[N];保健时报;2008年

3 夏文俊;我对美国酒类标签通报评议取得明显成效[N];中国质量报;2006年

4 实习生 郭诗涵;潮热天气须防过敏[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5 李莉邋时仲省;春季如何防过敏性皮炎[N];家庭医生报;2008年

6 记者  曾星;我国酒类对美顺利出口有保障[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7 杨进;过敏性疾病常见的治疗方法[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陶海;过敏性结膜炎为何久治不愈[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均珠;高过敏体质者:谨防多雨季节致敏发病[N];贵阳日报;2006年

10 江苏省人民医院 变态反应研究所所长 何韶衡邋周宁人 整理;让蟑螂的致敏瀑布断流[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琳;桃过敏原基因定位及其在桃不同组织的表达[D];浙江大学;2010年

2 孙劲旅;户尘螨过敏原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3 宋云熙;大剂量过敏原诱导致敏小鼠T细胞不反应性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4 姚丽娜;应用容量法监测花粉浓度及花粉过敏原交叉反应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5 吴奎;屋尘螨过敏原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哮喘小鼠免疫耐受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6 李宏;花生变应原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7 张素方;蜜蜂和胡蜂蜂毒明肽、镇静肽、肥大细胞脱粒肽和过敏原抗原5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浙江大学;2003年

8 常颖;趋化因子CCL18在过敏性疾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9 何静仁;银杏酸的变应原性及致过敏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10 陈霞;干扰素调节因子4在过敏性哮喘发病中的作用[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凯;莱芜地区过敏原调查与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2 程芳;针对山东地区物种特点过敏原数据库的构建[D];青岛大学;2011年

3 王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常见诱发因素临床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4 苏萍;生物共振治疗仪对150例变态反应疾病患者的过敏原检测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5 牟慧s,

本文编号:1692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692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7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