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MC中CD69、CD107a表达上调在诊断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中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PBMC中CD69、CD107a表达上调在诊断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中的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三军医大学》 2012年
PBMC中CD69、CD107a表达上调在诊断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中的意义
牛军
【摘要】:随着大量新的合成药物出现,加之药物的使用日益广泛,在我国又有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物的过量反应、副作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耐受、特异质、假变态反应、药物变态反应等。药物变态反应(drug hypersensitivity,DH)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发病率大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5%,其中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delayed-type drug hypersensitivity,DTH)最为常见,包括发疹型药疹(exanthematous eruption)、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pustulosis, AGEP)、固定型药疹(fixed drug eruption,FDE)、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epidermal necrolysis,TEN)、斑丘疹型药疹(maculopapular exanthema,MPE)、重症多形红斑(Steven-Johnson syndrome,SJS)、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syndrome,DIHS)或称伴嗜酸性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drug reaction with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湿疹样皮炎等。 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Ⅰ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和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多样,往往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病变,病型变化多端;致病药物种类繁多,其引发的反应又多种多样无固定的规律;病变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也无特异性改变;致敏药物诊断难度很大。诊断方法主要分为激发试验、皮肤试验和体外试验等三大类,其中前两种属体内试验。激发实验是诊断药物变态反应致敏药物的金标准,但是通常不被患者接受,并且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皮肤试验包括皮肤点刺试验、皮内试验和皮肤斑贴试验,其阳性率不高,易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临床未能广泛应用。体外实验包括药物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实验(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tesr,LTT)、细胞因子检测、T细胞CD69检测、细胞毒性试验,对于患者来说没有任何风险,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诊断药物变态反应病因诊断的有效方法。 体外试验是变应原检测的常用方法,临床多检测特异性IgE,即I型变态反应,而且多数药物缺乏相应的检测试剂,对IV型药物变态反应检测还处在空白阶段。有研究表明,T细胞在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中起关键作用,T细胞在其定型、增殖和功能分化的不同阶段会表达不同的表面分子,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检测这些物质便可以了解T细胞的活化情况。其中药物特异性T细胞表面分子CD69、CD107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我们采集20例药疹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69和CD107a的表达,评价其与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的相关性。 主要方法: 收集20例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20例药疹患者,包括发疹型药疹、固定型药疹、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重症多形红斑等各型药疹。同时收集1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采集药物变态反应患者及对照组每例20ml新鲜外周血,立即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为2×106/ml,置入24孔板,给予致敏药物刺激,37℃、5%CO2培养箱培养72h;72h后经Anti-CD107a-PE、Anti-CD69-FITC双色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69和CD107a分子的表达,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 1、20例药物变态反应患者,抗生素过敏17例,非甾体类抗炎过敏者2例,卡马西平致敏1例,本实验显示常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药;固定型药疹7例,发疹型药疹3例,多形红斑型药疹2例,斑丘疹型药疹4例(其中1例伴发呼吸困难,1例伴发呼吸困难、心悸、大汗淋漓),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2例,重症多形红斑(SJS)1例,剥脱性皮炎1例,,较常见药物变态反应类型为固定型药疹、斑丘疹型药疹、发疹型药疹。 2、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107a~+、CD69~+、CD107a~+与CD69~+细胞刺激前的比例分别为(0.41±0.18)%、(0.33±0.13)%、(0.12±0.06)%,经致敏药物刺激后分别为(0.38±0.28)%、(0.35±0.12)%、(0.14±0.08)%,刺激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3、药物变态反应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107a~+、CD69~+、CD107a~+与CD69~+细胞刺激前的比例分别为(0.45±0.25)%、(0.31±0.12)%、(0.15±0.07)%,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经致敏药物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69+、CD107a~+、CD107a~+与CD69~+细胞表达比例明显增高[分别为(9.01±2.91)%、(1.78±0.76)%、(0.74±0.19)%],和健康对照组、药疹未刺激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 4、在药疹患者中,我们选取对头孢克肟与磺胺甲噁唑过敏的患者进行致敏药物刺激外周血PBMC,72小时后检测CD107a、CD69的表达情况。发现药疹患者外周血PBMC经相应的致敏药物刺激后,CD107a、CD69的表达明显上调,CD107a~+、CD69~+与CD107a~+和CD69~+细胞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且随着致敏药物浓度的增加,CD69和CD107a的表达呈增高趋势。 结论:药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致敏药物刺激后CD69、CD107a及共表达增加,且随致敏药物浓度的增加,CD69和CD107a的表达呈增高趋势。可望成为体外检测致敏药物的生物学标志。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58.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荫;药物变态反应专题讲座之六──药物变态反应的诊断[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1期
2 王春利;王占华;陈艳;尹玉琴;;药物变态反应1089例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3 李世荫;药物变态反应专题讲座之七 药物变态反应的治疗和预防[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2期
4 厉松,丁兆英;丹参性药物变态反应1例临床分析[J];医学文选;2000年S1期
5 匡永锋,许治强,张三莲;药物变态反应性脑病1例报告[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年09期
6 何绥平;159例药物变态反应评析[J];中国新药杂志;1997年06期
7 李世荫;药物变态反应专题讲座之二 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反应类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9年01期
8 李世荫;药物变态反应专题讲座之三 药物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上)[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9年02期
9 陈钟祯;;药物变态反应——药源性疾病专题讲座之十一[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3年08期
10 陈孟禄,王琪;药物变态反应所致单核细胞增多症综合征一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伟珍;叶志中;李博;尹志华;谢燕;孔卫红;陈雅硕;戴莉萍;;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药物变态反应[A];全国第八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何伟珍;叶志中;李博;尹志华;谢燕;孔卫红;陈雅硕;戴莉萍;;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药物变态反应[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3 丛中一;万敏;吴秀丽;王莉;胡小平;杨风雷;包木胜;张雪松;陈建柱;王丽颖;于永利;;新型CpG ODN刺激人PBMC表达多种干扰素[A];2010施慧达杯第十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辉;王鲁文;褚小刚;严少南;龚作炯;;APOBEC3G在不同慢性HBV感染者PBMC及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定位[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蔡卫平;;HCV感染者PBMC中APOBEC3G的表达及IFN-α对其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陈燕;朱宝利;;应用数字化表达谱筛选心脏移植PBMC中免疫排斥相关基因[A];2010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博谊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石国军;顾卫琼;杨明兰;王莉;章晓芳;宁光;;短链脂肪酸受体FFAR2在1型糖尿病患者PBMC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王建杰;张涛;罗文哲;梁立春;孟祥东;任永波;;川芎嗪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2mRNA表达的影响[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9 吴砂;赵晓平;彭吉林;王敏;李文涵;袁晓梅;邢薇;刘静;雷萍;朱慧芬;沈关心;;SLC修饰肿瘤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与抗瘤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10 张通通;袁向亮;李美星;薛剑;沈立松;;胃癌细胞培养上清对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摘;[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陈金伟;[N];医药经济报;2005年
3 曹国霞;[N];健康报;2007年
4 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主管药师 张广求;[N];医药经济报;2010年
5 曹国霞;[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倪春雅 刘玲玲;[N];健康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刘景峰;[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叶丹青;[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倪春雅 刘玲玲;[N];健康报;2009年
10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黎虹;[N];中国质量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俊妮;胎盘细胞凋亡在HBsAg阳性孕妇PBMC母—胎转运机制中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2 王新国;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免疫抑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3 胡向农;未甲基化CpG寡核苷酸诱导人PBMC抗膀胱肿瘤细胞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韩刚;肿瘤冻融抗原、CpGODN和IL-2共同刺激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活性及对SW1116的杀伤活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彭金美;猪程序性死亡因子1的克隆鉴定以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对PD-1/PD-L通路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郝勇;HBV cccDNA特异性定量检测方法筛选优化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7 张锴;SCID-Hu模型建立及循环血单核细胞对假体周围组织形成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8 陆志伟;辅助性T淋巴细胞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关系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刘曼莉;猪链球菌2型感染宿主后宿主表达谱的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辉;胞嘧啶脱氨酶APOBEC3G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军;PBMC中CD69、CD107a表达上调在诊断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中的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2 张玥;胎盘细胞凋亡在感染HBV的PBMC转运中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3 侯炳旭;JNK信号通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凋亡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曹宸;CHB患者外周血DC功能状态与PBMC中HBVcccDNA载量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5 陈楚;云芝糖肽对人PBMC中TLR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6 田清华;天疱疮患者PBMC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及5-氮杂胞苷和4-苯丁酸对其表达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7 徐汉进;热应激对巴马香猪PBMC TLRs mRNA及TLRs介导的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8 周永;血清HBsAg滴度和PBMC中HBVDNA水平与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9 陈俊;输注人PBMC建立“人—鼠”异种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檀玉乐;肝移植受者病肝组织和血PBMC中HBVcccDNA与血清HBVDNA相关性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PBMC中CD69、CD107a表达上调在诊断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中的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8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