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8-05-14 23:11

  本文选题: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 恶性黑色素瘤 ; 参考:《苏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体外培养获得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研究其表型与生物学活性,并探讨分析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患者的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Ficoll分离液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淋巴细胞,通过INF-γ、rhIL-2、rhIL-1α、anti-CD3McAb诱导培养,获得大量CIK细胞。流式细胞分析法对CIK细胞进行动态表型分析;MTT法检测不同阶段CIK细胞的杀伤活性。对37例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行六周期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12例患者化疗结束后接受CIK细胞回输治疗,25例单纯化疗,化疗均采用CVD方案:顺铂20mg/m~2D1-5,长春碱1.6mg/m~2D1-5,氮烯咪胺800mg/m~2D1。对自体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进行随访观察,并应用log-rank检验对两组中位生存期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进行比较。 结果①CIK细胞体外显著扩增,培养第14天至21天期间形成高峰平台,CIK细胞对K562及Raji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在14天时达峰值,分别为(76.65±16.78)%与(75.32±15.61)%。②CIK联合化疗组患者外周血NK、CIK(CD3~+CD56~+)、CD3~+与CD4~+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CD8~+细胞比例下降;而单纯化疗组上述指标没有显著变化。③CIK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66个月(95%CI:47.04~85.09月)与45个月(95%CI:)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0,P=0.191);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33个月(95%CI:18.830~48.570月)与17个月(95%CI:8.441~26.2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8,P=0.009)。 结论培养至第14天CIK细胞增殖与杀伤活性均达到峰值,适合应用于治疗。采用自体CIK细胞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患者可以促进化疗后免疫功能的恢复,,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enotype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in vitro and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utologous CIK cells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melanoma. Methods Mononuclear lymphocytes were isola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by Ficoll isolate, and a large number of CIK cells were obtained by induction and culture with INF- 纬 -rhIL-2rhIL-1 伪 anti-CD3 McAb. The dynamic phenotypic analysis of CIK cells by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ytotoxicity of CIK cells at different stage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37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melanoma who received six cycles of chemotherapy after operation. Among them, 12 patients received CIK cell therapy after chemotherapy and 25 received chemotherapy alone. Chemotherapy was performed with CVD regimen: cisplatin 20 mg / mt2D1-5, vincristine 1.6 mg / mt2D1-5, azomidine 800 mg / mD1. The T cell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autologous CIK cel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followed up, and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and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time were compared by log-rank test. Results 1CIK cells proliferated significantly in vitro, and the cytotoxic activity of 1CIK cells against K562 and Raji cells reached the peak at 14 days from day 14 to day 21. In the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group of 76.65 卤16.78% and 75.32 卤15.61)%.2CIK respectively, the percentage of CD3- CD56 ~ + CD3- and CD4- cells and the ratio of CD4- / CD8-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percentage of CD8- cells decreased. The median total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in CIK combined chemotherapy group and simple chemotherapy group was 66 months, 95 CI: 47.04 ~ 85.09 months,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蠂 2 + 1.710 P 0.191) and 45 months respectively (蠂 2 + 1.710 P 0.191),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group and simple chemotherapy group was 66 months ~ 95 CI: 47.04 ~ 85.09 months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蠂 ~ 2 + 1.710 P 0.19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tention period of 95% (18.830 ~ 48.570 months) and 95% (8.441 ~ 26.22 months) of 17 months (蠂 ~ (2 / 2) 6.768 / P ~ (0.009). Conclusi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cytotoxicity of CIK cells reached the peak on the 14th day of culture, which is suitable for treatment. Using autologous CIK cells to treat malignant melanoma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immune function after chemotherapy and prolong th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3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延炜;邵世修;刘娅Z{;杨学成;王晓;王永华;牛海涛;董胜国;;女性原发性尿道黑色素瘤1例报道—附文献分析[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1年04期

2 王齐敏;王莉芬;吕丽;唐颖;张丽;冯晓海;;腮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3 刘秋菊;魏巍;孔淑艳;;女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3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7期

4 蒋伟;刘晶;张继平;;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职业与发病部位的分析[J];中国病案;2011年08期

5 谷廷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一例[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年03期

6 陈环球;姚宇锋;赖娅娜;郑苏文;;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自体DC疫苗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J];江苏医药;2011年14期

7 于玮玮;孔燕;代杰;迟志宏;斯璐;崔传亮;盛锡楠;李思明;毛丽丽;俎明;李强;郭军;;恶性黑色素瘤患者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年06期

8 芮欣;朱耀;叶定伟;王朝夫;张慧芝;;阴茎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1年03期

9 朱慧庭;李淑霞;贺其志;;来源于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的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1年06期

10 李守震;佟伟华;王超;王权;;恶性黑色素瘤小肠转移、系膜淋巴结转移及脑转移1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德权;倪杏艳;车敦发;胡文星;;误诊为甲癣的甲下恶性黑色素瘤1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杜培革;吕刚;田丹;安丽萍;韩笑;徐广宇;杨松;高莉囡;;GHGKHKNK八肽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F10转移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北京快中子治疗协作组;;快中子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初报[A];Fast Neutron Radiation Therapy--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4 苏立众;徐文娟;陈盈;;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诊治分析[A];浙江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许建锋;;睫状体恶性黑色素瘤1例的超声表现[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眼科超声诊断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张英;;3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术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林国础;邱蔚六;张锡泽;陆昌语;顾基中;周国瑜;;107例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评估[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8 陈腊梅;王宁;廖明俊;张代伦;;恶性黑色素瘤乳腺转移一例[A];第二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9 罗峻;;鼻侧切开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护理[A];全国眼耳鼻喉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张佳佳;郭红燕;韩劲松;乔杰;;女性阴道恶性黑色素瘤一例[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球华人妇产科学术大会暨第三次全国妇产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伦;应加强恶性黑色素瘤防治[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伦;国内首家恶性黑色素瘤病区成立[N];科技日报;2006年

3 王亦卫;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科技日报;2006年

4 天津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教授 邢汝维;痣与黑色素瘤易区分[N];健康时报;2007年

5 通讯员 张献怀;304医院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有新法[N];大众科技报;2006年

6 受访专家 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病区主任 郭军邋采访者 王伦 刘晨;黑色素瘤早治疗可痊愈[N];健康报;2007年

7 倪方;黑色素瘤早治疗可痊愈(一)[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8 保健时报特约记者 张献怀;新思路啃掉了黑色素瘤[N];保健时报;2006年

9 特约记者 崔玉艳;突然便血小心恶性黑色素瘤作怪[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10 张献怀;成功治愈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厚勇;恶性黑色素瘤中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癌基因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时蕾;炎性微环境对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血管化和预后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张国强;癌基因PPO在恶性黑色素瘤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体内外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韩春荣;线形程序性坏死与肿瘤微血管构筑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5 吴宏;PTEN/MMAC1/TEP1肿瘤抑制基因在人恶性黑色素瘤中的研究及其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6 金晶;Pin1在人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 Pin1抑制剂的筛选及机制研究 XLN306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7 易春智;补肝肾中药预防骨肉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及联合CIK杀伤骨肉瘤细胞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王玉芳;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谱[D];四川大学;2004年

9 崔正军;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反义VEGF_(165)基因治疗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倪春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共培养环境中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月;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观察[D];苏州大学;2012年

2 郑中秋;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6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俊凤;细丝蛋白A的表达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调节作用[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李雪飞;足底恶性黑色素瘤的切除与创面修复[D];吉林大学;2012年

5 郭丰霞;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6 张勇;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恶黑患者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影响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张晓晶;CD_(44)V_5、Ki-67在皮肤恶性黑色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8 伍平;冻融肿瘤疫苗联合顺铂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抗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刘鉴锋;皮瓣在足踝部恶性黑色素瘤保肢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徐迎春;下肢恶性黑色素瘤11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89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1889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e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