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中国首例ADULT综合征家系的p63基因突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9 21:30

  本文选题:ADULT综合征 + p63基因 ; 参考:《广州医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 ADULT综合征(acro-dermato-ungual-lacrimal-tooth syndrome,OMIM 103285)是一种典型的外胚层发育异常综合征。现在认为ADULT综合征的发生与p63基因错义突变有关。 P63基因在胚胎发育(特别是在四肢和其他外胚层衍生器官的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它在皮肤的基底细胞、子宫颈、舌、食道、乳腺、前列腺、泌尿道上皮中高度表达。动物实验证明p63基因缺陷的小鼠可以发生外胚层顶脊发育缺陷,这种小鼠四肢截短,毛囊、牙齿、泪腺或唾液腺、皮肤、前列腺、乳腺和尿道上皮等结构缺如。 目前全球仅有数个已报道的ADULT综合征家系,发病率低,但由于其造成严重畸形所以危害性大,临床表现及基因具体突变位点也存在多样性,增加了诊断的难度。ADULT综合征的遗传学特点仍未十分清楚,对该疾病的基因学进一步研究有助于该病诊断、预防和治疗。 研究目的 明确中国首例ADULT综合征家系的基因突变位点,探讨p63基因的突变与ADULT综合征发病的关系,为临床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和方法 该研究对中国首例ADULT综合征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集患者及其家系17名成员的血液样本,提取DNA,以p63基因作为目标基因,采用PCR扩增p63基因全部编码外显子,对扩增产物测序并进行分析。针对检出的突变位点,设立正常对照组(56例)加以验证。 研究结果 患者的893位点发生杂合性突变(GA),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CGA变为CAA(由精氨酸变为谷氨酰胺,即R298Q)。而且,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16864880在患者及部分父系成员(包括其父亲)p63基因第8外显子下游的旁侧区出现C/G基因型,而在母系成员未发现该基因型,发生率显著少于父系(6/10 vs 0/6,P=0.034)。 结论 中国首例ADULT综合征患者的p63基因第8外显子发生了R298Q突变,p63基因的突变与ADULT综合征的发病相关,而且该病例的发生与其父系家族有更多的遗传学相关性。
[Abstract]:Background: acro-dermato-ungual-lacrimal-tooth syndrome (acro-dermato-ungual-lacrimal-tooth syndrome OMIM 103285) is a typical ectodermal dysplasia syndrom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ADULT syndrome is related to the missense mutation of p63 gene. P63 ge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mbryon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mbs and other ectodermal organs, in the basal cells of the skin, in the cervix. Tongue, esophagus, mammary gland, prostate, and urothral epithelium are highly expressed. Anima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p63 gene deficient mice could develop ectodermal parietal ridge defects, such as truncated limbs, hair follicles, teeth, lacrimal glands or salivary glands, skin, prostate, mammary gland and urethral epithelium. At present, there are only a few reported families with ADULT syndrome in the world. The incidence is low, but it is harmful because of its serious malformation, and there is also diversity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gene specific mutation sites.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syndrome are not very clear. Further study on the genetics of this disease is helpful to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gene mutation site of the first Chinese family with ADULT syndrome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tation of p63 gene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ADULT syndrom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ge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ubjects and method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 Chinese patients with ADULT syndrome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analyzed. Blood samples from 17 members of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collected, DNA was extracted and p63 gene was used as the target gene. All the exons encoding p63 gene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the amplified products were sequenced and analyzed. A normal control group (56 cases) was established to verify the mutation sites det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terozygosity mutation (GA) occurred at locus 893, which changed the codon encoding amino acid from CGA to CAA (from arginine to glutamine, that is, R298Q). Moreover, 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 rs16864880 had a C / R genotype in the downstream region of exon 8 of p63 gene in patients and some paternal members (including their father), but it was not found in matrilineal members, and th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paternal lines (6 / 10 vs 0 / 0 / 6 / P0. 034). Conclusion the mutation of R298Q mutation in exon 8 of p63 gene in the first Chinese patients with ADULT syndrom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ADULT syndrome, and the occurrence of this case has more genetic correlation with the paternal family.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5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野;;全球3成人患“21世纪综合征”[J];发现;2010年03期

2 罗坤;;长QT综合征[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9年02期

3 ;洗澡禁忌[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1年08期

4 叶进;王小亮;;关于Brugada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西藏医药杂志;2011年03期

5 李洪华;郝云鹏;杜琳;贾飞勇;;Apert综合征1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年07期

6 钰轩;孙欲晓;;阻断心身耗竭综合征来袭[J];中国保健营养;2011年08期

7 钮雪松;;什么是小儿“夹腿综合征”?[J];中华养生保健;2011年07期

8 羿爱华;;HELLP综合征27例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9 丁寿藩;;当心患上“无兴趣综合征”[J];现代养生;2011年13期

10 陈坚;陈斯泰;;Marshall-White综合征6例[J];皮肤病与性病;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玉玲;李绵洋;王红霞;王成彬;;Chediak-Higashi综合征1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钱江潮;周海霞;黄珍;王菊香;方希敏;曾炜炜;陈敏;徐智胜;李原;;Chediak-Higashi综合征(附1例报告)[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3 查兵兵;刘军;查英;王芳;盛励;丁和远;陈灶萍;徐炯;;Klinefeler综合征两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高雄;李想;;Kartagener综合征一例报道[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5 肖文;白岚;;Rotor综合征1例[A];肝脏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及新进展学习班专刊[C];2005年

6 陈颖萍;施萍;;婴儿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例[A];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高天舒;王东;王丽;陈宏伟;;Sheehan综合征失、误治2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陈敏;;Meige综合征1例报告[A];玉溪市第十三届内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付军;林明民;徐龙;;Dubin-Johnson综合征一例[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10 贾克东;刘东林;;Dubin—Johnson综合征一例报告[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富 汪昭君;“节日综合征”患者增多医生提醒调整心态多沟通[N];大众科技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郭敏 王敏 张楠 实习生 李营营;长假归来早收心 谨防“节后综合征”[N];安阳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穆晶晶;何为孟乔森综合征[N];保健时报;2009年

4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张明珍;部分市民患上“出礼综合征”[N];连云港日报;2009年

5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 李丽英 邹小兵;走近阿斯伯格综合征[N];健康报;2010年

6 毕晓哲;如何治好“节后综合征”[N];恩施日报;2011年

7 吴松艳 8692部队;治治“迎检综合征”[N];人民武警报;2011年

8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黄春燕;节日也有美味综合征[N];健康时报;2009年

9 健康时报记者 余易安;炒菜能炒出“醉油综合征”[N];健康时报;2009年

10 武汉市心理医院 张颖;五招应对“年关综合征”[N];大众卫生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霜;Goldenhar综合征家系收集、表型分析和遗传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黄灿;综合征型先天性心脏病与拷贝数变异遗传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仲海;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在乆血管陷迫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涛;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基因突变数据库的建立和对10个心律失常中国人家系致病基因的筛查[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林平;Liddle综合征上皮钠通道基因突变研究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6 倪明科;缝隙连接的改变在药物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志勇;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特点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8 梁佳;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致病基因的筛查及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张晶;5-HT1A受体调节焦虑行为的分子和细胞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10 全小庆;缝隙连接在长QT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霞;中国首例ADULT综合征家系的p63基因突变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2 马丹丹;中国人Sagliker综合征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3 刘茂静;经典型Bartter综合征CLCNKB基因突变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4 王绪锐;隐匿性鼻窦综合征[D];吉林大学;2005年

5 陈娴;Gitelman综合征四例[D];浙江大学;2011年

6 徐铭玮;基底动脉尖综合征[D];浙江大学;2005年

7 张俊娥;表皮痣综合征一例并复习相关文献[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8 吴巧敏;Bardet-Biedl综合征病例报告一例及诊治探讨[D];浙江大学;2006年

9 张志明;16例Rhupus综合征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10 闫建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一例报道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文献复习[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83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083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9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