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探讨
本文关键词:雄激素调控酶基因遗传多态与云南汉族重型痤疮的关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由于缺乏科研课题、科研平台和实验技能而受到局限。本科室通过聚焦研究方向,积极申报课题,建立独立实验室和形成研究团队,在光皮肤病领域建立了国内最大样本库,获得了国家级等基金50余项支持,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为培养研究生科研水平提供了资源、经费、平台、人员和学术保障。采用科研工作与临床工作相互交叉,紧凑连接方式,保证了研究生科研水平和临床技能的较好培养。在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平台标准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塑造能够较好掌握临床工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依据培养的侧重点,分成科学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其中前者更注重科研水平的培养,培养目标强调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但同时也要达到临床能力的培养水平[1]。对于一部分临床科室,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力不从心,主要是存在缺乏科研课题、科研平台和实验技能等问题[2]。为了培养临床、科研统筹兼顾,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硕士研究生,我科在以下方面做了尝试。
1聚焦研究方向
云南为低纬高原地区,日光照射强烈,由日光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系列皮肤病高发,统称为光皮肤病。科室聚焦研究方向,对光皮肤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早期防治开展了系列研究。聚焦研究方向能使学科得到快速提升,在全国形成特色和优势。科室开设了光皮肤病专病门诊,所有就诊患者均在医生指导下填写问卷,完善光过敏试验、过敏物质检测、血尿常规等相关检查。采用患者管理软件建立患者信息化档案,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照片、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各项检测报告和具体治疗方案[3],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收集血样、皮损组织,建立光皮肤病样本库。迄今为止,建成了我国样本量最大、覆盖病种最全的光皮肤病病源资源库(1.2万例)[4],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资源保障。
2积极申报科研课题
围绕光皮肤病,全科室动员积极申报各项科研课题,结合各自工作岗位的特点和优势,从临床流行病学方向、疾病发病机制方向、疾病靶向治疗方向、预防管理方向和转化医学方向多个角度申报课题。申报课题从医院内创新基金开始申报,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成果,循序渐进地申报更高层次的研究基金。现科室共获得国家级基金9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1项;获得省级重点项目4项,省级厅级项目50余项,是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项目总经费合计1000万余元,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经费保障。
3建立独立实验室
在多个项目的支持下,科室在医院建立了皮肤科光研究实验室,占地300多平米,配备有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凝胶成像系统、微量核酸蛋白测定仪、生物安全柜、低温高速离心机、酶标仪等设备。科室引进了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免疫学博士作为实验室负责人,建立了载体构建、基因转染、细胞培养、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等实验技术。实验室和实验技术的建立,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保障和技术支持。
4形成研究团队
科室围绕光皮肤病涵盖的疾病,主要形成了4个方向的研究团队,分别是:①光致皮肤癌,如:日光性角化症、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等;②光加重性皮肤病,如痤疮、黄褐斑、颧部褐青色痣等;③光敏性皮肤病:如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等;④光老化。研究团队由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科室副教授、讲师和助教作为团队成员,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作为流动性成员。团队学术带头人负责大方向的规划、国内外现状的分析及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团队成员负责科研课题的具体执行、文献查阅和论文撰写等,,在读研究生负责完成一部分科研课题。研究团队的形成保障了研究的可持续性和深入性,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人员保障和学术指导。现学科已经成为教育部“高原光损伤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及综合防治研究”创新团队,云南省“光线性皮肤病-省创新团队”。
在上述基础上,研究生入学后即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在导师和团队指导小组老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研究进展综述,并在第一年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技术。完成专家论证开题后,开始课题研究工作,在分析统计数据、撰写论文的阶段开始临床阶段的学习。科研工作与临床工作相互交叉,紧凑连接,保证能够较好地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和科研水平。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科室毕业的研究生1人获得了省级优秀博士毕业论文[5],3人获得了省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6,7],发表SCI论文21篇,为光皮肤病领域培养了优秀的医生和研究者。但仍存在与国际合作交流不足,实验平台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今后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科水平,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学科的合作交流,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为培养光皮肤病领域高水平研究生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军,叶萍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4,(12):50-51.
[2]梁军,曾甫清.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3-24.
[3]郭美华,徐丹,刘玮,等.光损伤性皮肤病规范化防治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皮肤病与性病,2014,36(5):257-258,297.
[4]冯家祺,何黎,刘玮,等.高原光损伤性皮肤病样本库的建立,管理及应用[J].皮肤病与性病,2014,36(5):252-254.
[5]龙庭凤.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及相关基因在日光性角化病中表达及意义[D].昆明医学院,2010.
[6]杨婷.雄激素调控酶基因遗传多态与云南汉族重型痤疮的关联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
[7]付兰.他克莫司对光致皮肤损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
作者:徐丹 吴文娟 孙东杰 涂颖 杨智 刘彤云 顾华 农祥 何黎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探讨责任编辑:杨雪 阅读:人次本文关键词:雄激素调控酶基因遗传多态与云南汉族重型痤疮的关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1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