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慢性荨麻疹生活质量和临床特征调查及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嗜碱性粒细胞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1 00:20
【摘要】:慢性荨麻疹(CU)是一类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红斑、风团伴瘙痒(可合并血管性水肿),持续至少六周以上。因其死亡率极低,治疗药物通常有效,很少伴其他器官或功能损害。故而,临床医生一般认为其病情严重度较低,不影响患者生活。但近来有学者总结众多CU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发现该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与一些心脏病等致死性疾病,及诸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明确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皮肤疾病相似或较之更为严重。可见,评估某种疾病的严重性,不仅应看到其躯体疾病严重性,也应考虑到该病对患者自身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我们本研究中首先通过WHOQOL-BREF量表对我国CU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研究。 另有研究表明,由于东西方人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免疫遗传学、饮食习惯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从而导致CU患者在不同人群之间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方面的一些差异。目前,国内关于CU发病特点、病程、预后等的回顾研究不多,对其了解的仍不够,为了从临床上获得更多的资料信息,进而指导实验室的深入研究,故而我们对310例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前认为,近一半CU患者体内存在抗FcεRI抗体和抗IgE自身抗体,应归属为自身免疫性荨麻疹(CAU)。而其他大部分CU患者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了归属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CIU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在美国,其患病率大约为1%,保守估计我国目前至少有上千万的该病患者。该病的平均病程为3至5年,20%的CIU患者病程超过5年。有研究表明,CIU患者的生活质量受损与心脏病患者和诸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病相似。在美国,教学医院就诊的CIU患者(不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每年的医疗花费平均超过2000美元,因而有必要深入研究该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众多研究支持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CIU发病中发挥作用。曾经认为,嗜碱性粒细胞也许是循环的前体肥大细胞或肥大细胞是“组织内的嗜碱性粒细胞”。但目前的证据表明,成熟的嗜碱性粒细胞是终末分化的循环的粒细胞,在许多炎症反应或免疫过程中能浸润组织或出现在渗出物中,是正常人血液中组胺的主要来源。相反,形态学上已成熟的肥大细胞不能循环,而是在其所在的血管化组织内发育成熟。基于近年来特殊细胞系、单克隆抗体及高纯度细胞分选技术的应用,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性反应和免疫调节中具有人们不曾认识到的重要功能。CU患者嗜碱性粒细胞具有一些区别于健康人群和异位性疾病患者的特征。 鉴于此,我们选择嗜碱性粒细胞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DNA微阵列技术,进行CIU患者嗜碱性粒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通过筛选CIU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构建CIU患者嗜碱性粒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文库,从而为探索CIU的发病机制寻找线索。研究结果发现,CIU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表达基因共计30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12个,表达下调基因8个,功能不明基因10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大多数为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基因,涉及到的信号转导途径包括MAPK信号转导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途径、T细胞和B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在这些信号途径中,转录激活蛋白1(AP-1)蛋白分子基因(Jun和Fos)的低表达尤为突出。 基因的表达方式错综复杂,同样的一个基因在不同条件、不同时期可能会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生命活动的真正执行体是蛋白质。结合以往有研究在一些变应性疾病中发现AP-1蛋白高表达,本研究中,我们分别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B)法和TransAMTM AP-1试剂盒对c-jun、c-Fos、p-c-jun等蛋白表达情况和AP-1家族因子DNA结合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CIU患者嗜碱性粒细胞P-c-jun(Ser73)蛋白表达升高,另存在AP-1家族部分因子DNA结合活性的改变,而这些差异可能为CIU的发病机制之一。 第一部分WHOQOL-BREF量表用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WHOQOL-BREF中文版用于我国CU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可行性、信度和效度,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用WHOQOL-BREF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分别对210名CU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210例CU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对不同分型患者各个领域的生活质量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并对各领域得分与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WHOQOL-BREF用于评价CU患者生存质量的分半信度为0.768,Cronbach'α系数为0.798,且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相关程度较高,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CU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普遍较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摩擦、食欲、自评分、视觉模拟评分、皮肤科症状评分等。结论WHOQOL-BREF可用于CU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且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CU患者生活质量偏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摩擦、食欲、自评分、视觉模拟评分、皮肤科症状评分等,改善患者的家庭关系和食欲等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二部分慢性荨麻疹临床表现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CU)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及预后等。方法对两年内就诊的310例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持续性荨麻疹最为常见,占全部患者的53.9%。310例CU患者男女比例为1.08:1;合并血管性水肿者40例;物理性荨麻疹58例;18例患者可能存在感染因素;ANA阳性率高达18.0%;HP的感染率为26.2%;其他可能的病因包括食物、药物、异位性体质、结缔组织疾病等。36.1%的患者皮疹晚上发作;11.6%的患者皮疹发作存在一定的季节性;6.8%的患者具有荨麻疹疾病家族史。大部分患者抗组胺药物治疗有效。结论经过详细的病史分析和一定的实验室检查,有51%的患者找到了可能的原因,对治疗有帮助。认真详尽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仍然是很有效的协助治疗的诊断工具。 第三部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嗜碱性粒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目的研究健康人及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患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CIU患者嗜碱性粒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分离提取2例CIU患者和2名健康人的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提取总RNA;利用cRNA标记方法对样品进行荧光标记,纯化后吹干,然后用于芯片杂交;用LuxScan 10K/A双通道激光扫描仪进行芯片扫描;采用LuxScan3.0图像分析软件对芯片图像进行分析,把图像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对芯片上的数据用Lowess方法进行归一化;最后以差异为2倍的标准来确定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存在差异表达基因共计30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12个,表达下调基因8个,功能不明基因10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大多数为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基因,涉及到的信号转导途径包括MAPK信号转导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和T细胞和B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结论CIU患者嗜碱性粒细胞的一些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人存在差异,这些基因差异表达是否与CIU发病有关,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部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c-jun、c-Fos蛋白表达研究 目的检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嗜碱性粒细胞c-jun、c-fos蛋白表达情况。探讨这些蛋白与疾病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嗜碱性粒细胞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核/浆蛋白分离法,分离CIU患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核蛋白,与健康人对照进行比较,进一步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jun、c-Fos、p-c-ju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IU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c-jun、c-Fos、P-c-jun(Ser76)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CIU患者组P-c-jun(Ser73)蛋白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CIU患者嗜碱性粒细胞P-c-jun(Ser73)蛋白表达升高可能为CIU的发病机制中的一个环节。 第五部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嗜碱性粒细胞转录激活蛋白-1DNA结合活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转录激活蛋白1(AP-1)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嗜碱性粒细胞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核/浆蛋白分离法、TransAMTM AP.1试剂盒等,研究CIU患者血中嗜碱性粒细胞AP-1家族因子DNA结合活性的改变。结果CIU患者组Phospho-c-jun、c-fos、Fos-B、Jun-B、Jun-D因子DNA结合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Phospho-c-jun、c-fo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ra-1因子DNA结合活性检测中,CIU患者组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CIU患者嗜碱性粒细胞AP-1家族部分因子DNA结合活性的改变,可能为CIU发病环节之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58.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木其日,刘玲玲,梁玉华,朱学骏;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结果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11期

2 刘静,舒强,王洁贞,武庆锐;WHO-BREF量表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2371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371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9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