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迅猛增加,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非淋球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已超过淋病,居性传播疾病的首位,我国的病例亦日益增多,成为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在NGU中,40%~50%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所致,泌尿生殖道的C.t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及时有效地控制C.t感染的传播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新型抗生素的出现为C.t感染的治疗提供了很多的选择,但同时,有关C.t抗生素耐药的报告日渐增多,临床上C.t的生殖道感染复发病例亦屡见不鲜,这个问题困扰着临床医生。在国外已有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沙眼衣原体的耐药问题,其研究深度已经到达基因水平,而国内目前尚无相关报道。 了解泌尿生殖道C.t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可作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通过沙眼衣原体细胞培养,从天津市性病研究所就诊的病人泌尿生殖道分离出30株C.t野生菌株,并运用碘液染色计数包涵体的方法检测了这些野生株在体外对3种常用的抗菌药物四环素、阿奇霉素(商品名希舒美)、盐酸莫西沙星(商品名拜复乐)的敏感性。对发现的耐药菌株以及部分敏感菌株进行耐药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以期能从基因角度来探讨其可能的耐药机制。 我们采用McCoy细胞培养的方法分离制备待检测的沙眼衣原体野生株,将在无抗菌药营养液中传代数次的McCoy细胞接种于24孔板,5%CO_2、37℃条件下孵育24h,然后加入待测的临床标本,离心、去上清液,同前条件孵育48h后,镜下观察结果。阳性标本传代至90%以上的细胞形成包涵体并收集,放于-80℃保存备用。先确定能引起90%以上细胞感染的C.t接种量,以 硕士研究生论文中文摘要 文献推荐浓度为中间浓度,将四环素、阿奇霉素及盐酸莫西沙星分别配置成六 个等比稀释浓度,加入药物后以沙眼衣原体在细胞内不生长的最低浓度为最低 抑菌浓度(MIC)。发现耐药菌株后,根据Genebank中的四环素耐药决定子 (t以M)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抽提出耐药菌株的质粒DNA并采用PCR方法 对抽提出的DNA进行了扩增。在敏感菌株中我们随机抽取了4份标本用同样 的方法也进行了扩增。 对于四环素敏感性结果显示:30份临床野生分离株中,呱C成0.313mg/1 的有3株,MIC在0.313一0.625m8/L之间的有3株,呱C在0.625一1 .25mgl 之间的有8株,Mlc在1.25一2.smg/L之间的有10株,MIC在2.5一sm目L 之间的有4株,在5一10mg飞之间的有2株;对阿奇霉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 加nC。.125mg/1的有0株,在0.125一0.ZSm创毛之间的有17株,MIC 在。.25一。.smg飞之间的为13株,MIC0 .sm目L的有o株。对莫西沙星 的敏感性显示MIC均集中在0.06一0.12m叭之间。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耐药 菌株的包涵体形态学发生改变,失去了正常的椭圆形,并且数量较少。用tetM 的引物对耐四环素的两株野生株的质粒DNA进行PCR扩增,两株均在琼脂 箱毅敌电泳上于约300个bp处出现一条明亮的条带;另4例敏感菌株扩增结 果均为阴性。 上述结果从试验的观点证明了在天津市临床上已出现了对四环素耐药的 沙眼衣原体野生株,临床上经足量、足疗程四环素类药物治疗难以阴转的病例, 可能已出现耐药。耐四环素的菌株对阿奇霉素和盐酸莫西沙星是敏感的。我们 在抽提的耐药菌株的质粒DNA上扩增出了tetM基因片段,因此考虑该耐药 株的发生机制可能系由质粒介导的。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加以证实。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7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骆丹,梁国钧,胡春梅,鲁晓萱,王书奎,王自正,朱文元,徐文严;四环素抗性基因PCR检测及酶切分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年03期
2 徐福松,翟亚春,王劲松;泌尿生殖系沙眼衣原体感染疾病流行病学临床诊治研究进展[J];实用男科杂志;1997年03期
3 熊咏民,代晓霞,Johne Moore,Cherie Millar;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7种抗生素耐药基因[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李武,黄学惠,王同寅,颜丽琴,万崇华,罗家洪;664例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年05期
5 赵季文,徐萃瑜,汪宁,董永慧,李树藩,姜仁惠,朱琳,郑燕珊,高岚,张献哲,任桂珍,郭章溉,范宝剑;我国七个地区性乱者及健康人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年05期
6 钟铭英,王千秋;沙眼衣原体细胞培养条件的改进[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3期
7 张树文,王荷英,叶顺章,李珊山,钟铭英,王千秋;聚合酶链反应与细胞培养法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年03期
8 王启操,张国威,何云志,王志安;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分离培养方法探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年03期
9 韩建德,张云青,廖绮曼,陈木开;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年07期
10 黄瑞;阴道加德纳菌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的体外扩增及其产物的序列测定[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6年05期
本文编号:
2717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717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