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5 10:01
【摘要】: 前言 痤疮(acne)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好发于青春期,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常发生于面颊、额部、胸部、背部。临床表现主要为粉刺、丘疹、脓疱等损害。痤疮的发病机理主要包括: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过度免疫反应等。近年来通过对大量人群、家族及双生子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痤疮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紧张、睡眠减少,饮食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转变,以及空气、环境的污染等,痤疮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发病年龄跨度变大,有向少年和中年发展的趋势。 雄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雄激素的作用下,皮脂腺活性增强导致脂质大量分泌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之一。皮肤是雄激素重要的靶器官,皮肤中许多细胞均表达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其中皮脂腺细胞的AR表达水平最高,并随着细胞分化而增强。雄激素受体作为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是配体依赖式转录调节因子,在雄激素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雄激素受体基因是一段高度保守的序列,在由外显子1编码的NH_2-转录激活区内存在三个多态性位点,包括两个三核苷酸重复多态性(GAG和GGN重复)和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AR StuⅠ)。研究发现,CAG和GGN的重复序列多态性与雄激素受体的蛋白水平和转录活性成负相关。位于AR基因第211密码子(G1733A)处的E211 G>A(rS6152)作为一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其谷氨酸的保留是一种同义的改变,也被称为StuⅠ,或E213多态性,在高加索人种中,其发生率为13%~20%。该位点坐落于两个三核苷酸重复序列之间,因此被认为与两个重复序列之间存在部分的连锁不平衡。 研究表明,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CAG、GGN以及AR StuⅠ的多态性与雄激素型脱发、前列腺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相关。Sawaya等研究发现高加索人种痤疮与雄激素受体基因CAG重复序列多态性具有相关性,而GGN重复序列及AR StuⅠ的多态性与痤疮的关系尚未见报道。 我们的研究首先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5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拟从流行病学角度了解痤疮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遗传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因为在不同的人种中,雄激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我们应用微卫星分析(short tandem repeat,STRs)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PFLP)的方法对中国东北地区痤疮与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CAG、GGN的重复序列长度多态性,以及AR StuⅠ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了研究,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探讨痤疮的发病机制。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沈阳市5所高校作为抽样调查学校,以全日制在校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每个学校按年级(大一至大四,共4个年级)随机抽取学生250人,共计5000人。 2、病例组:238例痤疮患者,年龄16~37岁(平均22.29±3.02岁),男性126例,女性112例(论文二);522例痤疮患者,年龄16~39岁(平均21.76±3.31岁),其中男性289例,女性233例(论文三),均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Pillsbury诊断标准,且彼此间无血缘关系。 3、对照组:207例健康志愿者,年龄16~38岁(平均22.07±3.09岁)。男性109例,女性98例(论文二);337例健康志愿者,年龄16~38岁(平均21.86±3.41岁),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81例(论文三)。 二、实验材料 10%SDS、EDTA、蛋白酶K、Tris饱和酚、氯仿、醋酸钠、无水乙醇、TE缓冲液、琼脂糖、DNA聚合酶AmpliTaq Gold、荧光引物、2×Taq Plus PCR MasterMix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StuⅠ。 三、实验方法 1、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5所高校5000名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样本,应用“痤疮调查表”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2、采用STRs的方法分析CAG及GGN重复序列的长度多态性。 3、采用PCR-RFLP的方法对ARStuⅠ等位基因进行分型。 四、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学分析过程均采用SPSS13.0软件完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t检验、x~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P<0.05即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计算各基因型个体数的期望值。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性检验、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性比较采用x~2检验,并以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de interval,CI)表示相对危险度。 结果 1、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 (1)痤疮的总患病率为51.3%,其中男生患病率为52.75%,女生患病患病率为49.65%,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30,P<0.031)。 (2)痤疮组一级亲属患痤疮的风险性显著高于非痤疮组(OR:4.68;95%CI:3.81~5.69;P<0.001)。 (3)有家族史者平均发病年龄16.24±2.32,无家族史者平均发病年龄16.67±2.31,二者的差异有显著性(F=0.059,P<0.001)。 (4)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家族史、精神紧张、月经失调、经常失眠、油腻食品、男性、痛经、焦虑、睡眠<8小时、抑郁、煎炸食品、学习压力大、辛辣食品、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保护性因素依次为:干性皮肤、中性皮肤、经常吃水果、每天接触电脑时间短。其中家族史位于危险因素的首位(OR:4.695)。 2、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CAG及GGN重复序列长度多态性与痤疮相关性研究 (1)长/短CAG片段在男性病例和对照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08),男性携带CAG短片段比携带CAG长片段其患痤疮的风险性明显增加(OR:2.07;95%CI:1.21-3.54)。 (2)长/短CAG片段在女性病例和对照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3),携带CAG短片段的女性患痤疮的风险性明显增加(OR:2.05;95%CI:1.18-3.56)。 (3)携带有短CAG/短GGN片段的男性患痤疮的风险性较携带有长CAG/长GGN片段的男性明显增加(OR:3.33;95%CI:1.10-10.07;P<0.05)。 3、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外显子AR Stu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痤疮的相关性研究 (1)痤疮组和正常对照人群AR基因第一外显子ARStuⅠ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 (2)AR基因StuⅠ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病例和对照组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OR:2.64;95%CI:1.22~5.73;P=0.01)。 (3)AR基因StuⅠ等位基因频率在女性病例和对照组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OR:2.13;95%CI:1.18~3.84;P=0.01),AR基因StuⅠ基因型频率在女性病例和对照组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OR:1.97:95%CI:1.02~3.79;P=0.04)。 结论 1、痤疮是沈阳地区大学生的常见皮肤病之一。 2、家族史、精神紧张、月经失调、经常失眠、油腻食品、男性、痛经、焦虑、睡眠<8小时、抑郁、煎炸食品、学习压力大、辛辣食品、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为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干性皮肤、中性皮肤、经常吃水果、每天接触电脑时间短为痤疮发病的保护性因素。 3、痤疮组一级亲属的患病风险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有家族史的患者较无家族史者患痤疮的发病年龄早,家族史在痤疮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4、AR基因第一外显子CAG的重复多态性与痤疮的发生有关,CAG重复次数较少的男性和女性个体患痤疮的危险性都明显增加。 5、AR基因第一外显子GGN的重复多态性作为独立因素与痤疮发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短GGN片段的存在,可进一步增加携带短CAG片段男性发生痤疮的风险。 6、AR基因第一外显子CAG及GGN的重复次数可以作为东北地区痤疮的遗传标志之一。 7、AR StuⅠ中A等位基因的存在,可降低东北地区人群患痤疮的风险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58.733
【图文】:

年龄分布,年龄分布,来源,汉族学生


1、一般情况实际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4827份,问卷回收率为%.54%,调查对象的年龄最小16岁,最大34岁,平均年龄为21.56士1.57岁(图1),其中一年级占24.94%、二年级24.98%、三年级25.03%、四年级25.05%;男生2565人,占53.1%,女生2262人,占46.9%;城镇来源学生2993人,占62%、乡村来源学生1834人,占38%;汉族学生4236人,占87名%

发病年龄


5、座疮的发病年龄本次调查中,座疮的发病年龄最早为8岁,最迟为26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6.51士2.32岁(图2)。其中男生的发病年龄波动在10一23岁,平均为16.49士2.18岁,女生发病年龄波动在8砚6岁,平均为16.54士2.486岁,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0.499,P>0.05)(图3)。发病年龄图2,座疮的发病年龄分布

本文编号:2769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769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5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