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型分水岭脑梗死的CT脑灌注表现及其临床相关性
本文选题:分水岭脑梗死 切入点:脑血流动力学 出处:《实用医学杂志》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分水岭脑梗死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行CT脑灌注检查,选择核磁共振DWI证实分水岭脑梗死患者34例,包括皮层分水岭脑梗死(CWSI)15例,内分水岭脑梗死(IWSI)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CT脑灌注显示18例在分水岭梗死区周围出现异常低灌注,与对侧比较脑血流量(CBF)减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峰值时间(TTP)延迟,脑血容量(CBV)无变化。有异常低灌注组有10例于入院第1周病情出现恶化,无异常低灌注组仅有2例,两者有统计学差异(χ~2=6.88,P0.01)。IWSI组有13例患者出现异常低灌注,CWSI组有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IWSI组有7例预后不良,CWSI组只有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P0.05)。结论:低灌注是IWSI重要的诱发因素且与预后有关,IWSI较CSWI预后差。X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 hemodynamics and its clinical corre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from January 2013 to May 2016. Methods: Ct perfusion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May 2016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irty-four patients with 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ion confirmed by DWI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15 patients with cortical 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19 patients with internal 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ion. Results 18 cases of cerebral perfusion showed abnormal hypoperfusion around the watershed infarct area, and CBFs decreased, mean transit time (MTT) and peak time (TTP) were delay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lateral group, the imaging features and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re was no change in CBV of cerebral blood volume. In the group with abnormal low perfusion, the condition deteriorated in the first week of admission, and only 2 cases in the group without abnormal low perfus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蠂 2 + 6.88 P 0.01G. IWSI group, 13 cases with abnormal hypoperfusion CWSI group, 5 cases with CWSI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蠂 ~ 2 / 2 ~ (4.14) P _ (0.05) P ~ (0.05)). There was only 1 case of poor prognosis in CWSI group (蠂 ~ (2 +) 2.24% P 0.05). Conclusion: low perfusion is an important inducing factor of IWSI and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of IWSI compared with that of CSWI. [WT5 "HZ] [WT5BZ] the prognosis of IWSI is worse than that of CSWI.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
【基金】:广东省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14AB002353)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雪;张春婷;贾庆霞;赵仁亮;;CTA评估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侧枝循环的初步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03期
2 邱石;赵静;罗彬;吴涛;李继来;杜继臣;;皮层分水岭脑梗死与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J];山东医药;2014年36期
3 李支援;张英;吕风亚;;脑分水岭梗死MRI、MRA特点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年03期
4 王金月;刘筠;张春生;钟进;杨筠;郝彩仙;万秀芝;程金宝;;CTP联合CTA对慢性脑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评价[J];放射学实践;2010年08期
5 许凡勇;刘志勤;肖家和;陈惠;钟福兴;叶军;;慢性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分水岭脑梗死的CT灌注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刘清;李松涛;吴静;贺鹏;谢甜甜;;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测量CT值的差值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年14期
2 沙菲菲;王保奇;张利;杨洋;魏田华;李树彬;马娇娇;;脑CTP联合CTA评价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数字医学;2017年07期
3 李小磊;;急性大范围脑梗死87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7年11期
4 吴保凡;;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塞类型的关系研究[J];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02期
5 欧鸿儒;吴巧彬;陈晓华;贾红明;简坚成;;不同分型分水岭脑梗死的CT脑灌注表现及其临床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7年07期
6 龙斌;阳义;宋少辉;彭勇;蒋鸿;刘海峰;张东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容积CT灌注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年02期
7 欧鸿儒;吴巧彬;陈晓华;贾红明;张冠业;莫家彬;简坚成;;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在分水岭脑梗死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7年01期
8 龙斌;阳义;宋少辉;彭勇;蒋鸿;刘海峰;张东友;;VPCTA与CTA诊断脑血管狭窄的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年01期
9 欧鸿儒;吴巧彬;陈晓华;贾红明;张冠业;莫家彬;简坚成;;内侧分水岭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及血管相关性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年35期
10 季晓宇;;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1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燕;刘丽;董志军;;分水岭脑梗死的类型与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系[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年12期
2 朱延霞;安中平;;皮质分水岭脑梗死与内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年02期
3 路雅宁;韩星艳;;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与弥散加权成像特点[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3年01期
4 成立立;张雪君;;幕上分水岭区脑梗死形态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5 张薇;张临洪;;脑分水岭梗死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9年06期
6 许凡勇;吴曙晖;肖家和;尼玛;;CT灌注分析慢性进展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性脑缺血[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年08期
7 白玉海;王晓红;王玉春;宋全春;刘杰;耿志伟;佟晓艳;;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3期
8 殷萍;冯加纯;王守春;;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Willis环血流代偿对其的影响[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03期
9 姬卫东;徐丽君;周玉珍;;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颅内血流动力学及侧支循环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1期
10 张栩;李海峰;张勇;潘旭东;刘宗超;;内侧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与颈动脉系统病变的关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群;戚观树;佟丽妍;黄月芳;钱铭净;;分水岭脑梗死20例诊治分析[J];浙江医学;2007年09期
2 郝新斌;;分水岭脑梗死46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10期
3 侯传伟;郑黎明;赵雷;;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04期
4 许允发;王琦;崔铁昆;孙雪莲;初照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分水岭脑梗死的相关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年06期
5 杨勇;于临源;;分水岭脑梗死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32期
6 李晓波;陈兰兰;丁新生;;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老年医学;2014年04期
7 周晓艳;胡俊祥;;55例分水岭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年01期
8 胡喜霞;55例分水岭脑梗死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3年17期
9 范淑侠;分水岭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4年06期
10 石秋艳,张国志,陈志彦;分水岭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4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侯群;威观树;佟丽妍;黄月芳;钱铭净;;分水岭脑梗死20例分析[A];2007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邹春颖;黄作义;刘永刚;;分水岭脑梗死与颅内血管狭窄相关性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应爱娟;;60例分水岭脑梗死临床分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高翔;赵仁亮;;分水岭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的关系[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5 赵蕾;张佩兰;相蕾;陈岩;;分水岭脑梗死规范化诊断治疗1例报道[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汪保孝;;颈动脉狭窄与分水岭脑梗死关系研究进展[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隋雪琴;赵仁亮;;分水岭脑梗死与侧支代偿相关性的研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郭富强;吴文斌;张天;余能伟;孙祥荣;孙红斌;杨友松;肖军;董凌琳;曾宪容;代红源;;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及支架置入术后的随访对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林静;;分水岭脑梗死与脑动脉狭窄的CTA研究[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华坤;血管内支架形成术治疗伴有责任颈动脉病变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董美学;中国人分水岭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Willis环代偿作用的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2 杜丽敬;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3 李福荣;分水岭脑梗死部位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4 马召玺;分水岭脑梗死临床特点及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5 杨旭;分水岭脑梗死的MRA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李玉旺;血管B超联合DSA对分水岭脑梗死的血管评价[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77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577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