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C1型尼曼-匹克症小鼠脊髓胶质细胞的活性变化

发布时间:2018-04-13 19:18

  本文选题:C型尼曼-匹克症 + 脊髓 ; 参考:《解剖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C1型尼曼-匹克症小鼠不同脊髓节段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变化,探讨Npc1基因突变对脊髓发育的影响。方法 Npc1~(+/-)小鼠交配繁殖产生Npc~(1-/-)(n=3)和Npc1~(+/+)小鼠(n=3),PCR检测新生小鼠的基因型;选取35日龄的Npc1~(-/-)和Npc1~(+/+)小鼠,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对比脊髓不同节段(颈、胸、腰、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变化。采用免疫双染色检测胶质细胞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SMI31和磷酸化的tau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35日龄Npc1~(-/-)小鼠脊髓的各个节段,其背角和腹角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均明显增强(P0.05),并伴随细胞炎性因子IL-1β表达量的显著增加;同时,脊髓神经丝蛋白和骨架蛋白tau蛋白发生超磷酸化。结论 Npc1基因突变引起脊髓神经胶质细胞发生病理性变化,可能是脊髓神经元病理性损伤的重要原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pc1 gene mutation on spinal cord development by observing the activity changes of astrocytes and microglia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spinal cord in mice with C1 type Neiman-peak syndrome.Methods the genotypes of newborn mice were detected by PCR in Npc1 / 1 / 1 / Npc1 (/) mice and Npc1 / 1 / 1 (/) mice, and 35 days old Npc1 / P /-and Npc1 / (/) mice were used to observe and compare different segments of spinal cord (neck, chest, waist, waist, and / or Npc1) by immunofluorescence method.Sacral) changes in the activity of astrocytes and microglia.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glial cells was detected by double immunostaining, and the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 尾-尾 -IL-1 尾 -simi31 and phosphorylated tau protein were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ting.Results the activities of astrocytes and microglia in the dorsal horn and ventral horn of 35 day old NPC1 / r-伪 mic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ccompanied b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of cytokine IL-1 尾.Spinal cord neurofilament protein and skeleton protein tau protein were hyperphosphorylated.Conclusion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spinal glial cells caused by mutation of Npc1 gene may be an important cause of pathological injury of spinal cord neurons.
【作者单位】: 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河南省医用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00936,U1304808,81600987)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6A180014)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4HASTIT032) 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142300410192) 新乡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YJSCX201516Y)
【分类号】:R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维高;何欣;王振江;;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2 ;英国科学家确定星形胶质细胞新功能[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27期

3 靳哲;赵忠新;;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2年01期

4 李军杰,张致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5 解旭东,田国红;星形胶质细胞与癫痫[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年01期

6 牛富生,王德文,祝西里,解恒革,王鲁宁;脉冲微波照射后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延迟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9期

7 林卫红,张淑琴,孟红梅,金梅香;星形胶质细胞在实验性癫痫中的作用及意义探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4期

8 王晓梅,饶明俐,冯加纯;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动态变化[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9 李勇,郑荣远,王小同,李剑敏,邵蓓,潘建春,杨学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10 王国卿,杜景卫,夏作理;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和活化[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庆莹;赵珠峰;朱长庚;;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复发中的作用[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2 赵玉武;程晓娟;;星形胶质细胞与脑水肿的形成[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3 曾俊;李康生;;柯萨奇病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变化研究[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鲍欢;徐晓云;顾晓波;徐霞红;胡晖;;缺氧后水通道蛋白4在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熊加祥;白云;宋敏;王艳艳;杨晓亚;;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免疫分子维持大脑免疫稳态[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曹荣;饶志仁;;低渗刺激后缝隙连接蛋白在培养的大鼠下丘脑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表达变化[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邓方;冯加纯;饶明俐;;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中缝隙连接功能变化规律及机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武明明;孙晓川;殷成;周帅;吴海涛;;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变化的实验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王萍;王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邓方;冯加纯;饶明俐;;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中缝隙连接功能变化的规律及机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胡德荣;星形胶质细胞由“天使”变“魔鬼”原因找到[N];健康报;2012年

2 刘霞;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在实验室培育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3 吴一福;黄芪可调节星形胶质细胞“时间模式”[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记者 班玮;德国脑细胞再生研究取得新进展[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维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因子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及功能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钟志宏;亚铁离子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作用及香芹酚在实验性脑出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徐进;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AQP4内化及其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4 秦花萍;星形胶质细胞在免疫刺激诱发的幼年小鼠癫痫发作易感中的作用及机制[D];浙江大学;2016年

5 李学忠;星形胶质细胞在脂多糖诱导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8年

6 曹旭;1,5-二咖啡酰奎宁酸预处理对星形胶质细胞脑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黄晓佳;5-脂氧酶和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在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缺氧缺糖损伤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8 王萍;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徐光锦;大鼠海马脑片星形胶质细胞线性膜电导及细胞间电偶联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昕华;缺血预处理星形胶质细胞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鹏霞;P物质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马辉;星形胶质细胞上酸敏感离子通道1a在颞叶癫痫发生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3 邓子辉;瘦素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4 魏丽;Pannexin-1对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及谷氨酸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4年

5 姜伟;IL-10对小鼠星形胶质细胞中IFN-γ诱导IDO表达调控机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李兵;LPS诱导大脑皮层Ast的活化及对Kir-4.1表达的影响[D];蚌埠医学院;2015年

7 黄睿;HCMV感染上调人星形胶质细胞IGF2分泌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分子机制[D];青岛大学;2015年

8 尹诺;银杏内酯B和白果内酯对星形胶质细胞清除α-突触核蛋白作用的影响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9 阮中繁;布美他尼影响缺氧/复氧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及其AQP4mRNA的表达[D];南华大学;2015年

10 朱坤婷;硫氧还蛋白1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OGD/R损伤后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45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745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5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