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

发布时间:2018-04-21 18:40

  本文选题:促红细胞生成素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 参考:《广东医学》2017年05期


【摘要】: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效果。方法将6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健康足月儿30例为正常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EPO 200 IU/(kg·d),皮下注射,每周3次,连用10 d;GM1 20 mg/次,1次/d,静脉滴注,连用10 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胞二磷胆碱0.125g/d加入50 g/L葡萄糖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连用10 d。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进行头颅CT检查、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以及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NBNA、MDI、PDI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CT治疗后变化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后遗症发生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EPO联合GM1治疗新生儿HIE疗效肯定,安全性好,能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后遗症发生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rythropoietin (EPO) combined with sialic acid tetrahexose ganglioside (GM1)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Methods Sixty children with HI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30) and control group (n = 30). On this basi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PO 200 IU/(kg DX subcutaneously, 3 times a week for 10 d GM1 20 mg/ times a day, intravenous dri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iticoline 0.125g/d plus 50 g / L glucose injection 30 mL intravenous drip for 10 days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mpared. The scores of CT, NBNAscores, MDI and PDI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1), and the PDI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normal group (P 0.01). The changes of brain CT were compared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P 0.01). Conclusion EPO combined with GM1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HIE. It can improve the cure rat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equelae.
【作者单位】: 恩平市人民医院儿科;
【分类号】:R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杜京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辅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5年38期

2 邵波;胡文辉;;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08期

3 王英娟;潘凯丽;赵晓莉;强欢;成胜权;;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年11期

4 苏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23期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5年08期

6 陈宁,毛健,杜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及脑脊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英文)[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年02期

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协作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多中心治疗的报告[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强;程晓;;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HIE的疗效及对TNF-α和IL-6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年12期

2 唐国红;雷克竞;;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7年17期

3 王进;霍颖浩;万永占;;促红细胞生成素结合高压氧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功能恢复和脑组织代谢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7年17期

4 宋战义;李沁晏;廉荣镇;肖能;蒋友信;杨靖;吴小娟;许琪;;视频脑电图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7年02期

5 王敏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7年08期

6 张婵;;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与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7年02期

7 孟娜娜;蓝海燕;;神经节苷脂和纳洛酮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及对NBNA评分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7年16期

8 刘萍;梅红;;洗胃及微量喂养对重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年11期

9 李亚梅;安勇;郭海娜;付跃勇;;头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脑功能指标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年11期

10 鲁洪;张来安;郭玉君;;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泽鹏;陈丽珊;陈创鑫;;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年26期

2 裴雪梅;高然;张国英;林菱;万胜明;邱素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NSE和S-100B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年07期

3 陈炫;刘玲;池晓霞;;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04期

4 许萍;袁红琴;;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应用于早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3年15期

5 吴立新;;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对血清TNF-α、IL-6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14期

6 范晖;刘建汉;;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辅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2年06期

7 李志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J];实用医药杂志;2012年08期

8 叶正蔚;;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对MMP-9水平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年04期

9 杨锋;罗海平;陈圣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09期

10 王英娟;潘凯丽;赵晓莉;强欢;成胜权;;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文静;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2 黄莉,蒋犁;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在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03年07期

3 周秀英;顾曜芳;;32例重症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应用甘露醇疗效分析[J];地方病通报;2009年05期

4 孟令强,陈光连,薛波,尹石华,张宝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的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0年03期

5 郭丽,孙彦波,文香淑,唐伟,李晓捷,武小辉,尹航;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测定及意义[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0年02期

6 范俊彦;纳洛酮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8期

7 潘侣贤;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华夏医学;2002年02期

8 焦福利;感觉刺激及早期干预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2年03期

9 李爱荣,童雪涛,孙瑾;缺氧缺血性脑病对小儿智力发育的影响及早期干预探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10 蒋秀莲;高海拔地区缺氧缺血性脑病肾功能损害55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贤峰;李新房;刘伟;;表现为肠梗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敏;杨建华;王裕;江峰;马杰;;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实验研究[A];中国组织工程、干细胞与神经再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章文秀;;1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体会[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李晖;张菊平;陈蕊;宋天保;;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胆红素与血红素加氧酶1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葛铭;张瑞莉;郑世民;高雪丽;;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理及其治疗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盛汉生;许惠红;郑伟平;;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4例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戴晓琼;陈翔;;高压氧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永红;;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血钙的关系-附50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姚志营;;心肌酶增高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10 郑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9例临床资料分析[A];2013山东省儿童保健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衣晓峰;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响预后——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患儿智力发育[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记者 孙国根 通讯员 罗伟奋;新生儿脑病“亚低温”抢救安全有效[N];健康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缪文丽;电项针治疗成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妍楠;GFAP、EPO、MMP-9在60例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变化特征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2 安娜;电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大鼠mdm2表达的干预机制[D];青岛大学;2016年

3 石静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应用前景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王彤;生长抑素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时肠损的治疗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5 陈中婕;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听觉诱发电位与血清NSE的变化[D];暨南大学;2009年

6 韩英俊;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作用[D];昆明医学院;2004年

7 阎娜;谷氨酸受体阻滞剂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年

8 于鹏;沙棘总黄酮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保护作用[D];兰州大学;2007年

9 崔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鼠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张维清;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时的心肌损伤和环磷腺苷葡甲胺的防治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83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783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1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