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EAE发病机制中MALT1、IL-17作用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8-11-02 19:33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脑组织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转运蛋白1与血清白介素-17(Interleukin-17)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两者在EA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探究MALTI是否可以作为多发性硬化(MS)的治疗靶点,以便寻找治疗MS的新手段。方法:将36只C57BL/6雌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AE组和佐剂组各18只,EAE组采用MOG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沫状混合物制备EAE模型,佐剂组仅给予弗氏佐剂。观察每只实验动物发病情况并每隔2 d进行一次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于免疫后14 d、24 d、40 d两组小鼠随机各取6只,心脏取血并4%多聚甲醛灌注取脑组织。取小鼠脑组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MALT1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表达。结果:EAE组与佐剂组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体重、血清中IL-17含量和脑组织中MALT1蛋白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AE组中24 d组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2.50±0.55)分明显高于14 d组的(0.83±0.41)分和40 d组的(1.50±0.32)分,体重(17.04±0.41)g明显少于14 d组的(18.33±0.49)g和40 d组的(18.15±0.13)g,且血清中IL-17含量(288.00±26.45)pg/mL明显高于14 d组的(122.60±10.11)pg/mL和40 d组的(184.40±29.51)pg/mL,脑组织中MALT1蛋白阳性细胞数(183.80±9.25)个明显多于14 d组的(78.25±9.47)个和40 d组的(133.50±19.87)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AE小鼠神经功能评分越高,血清中IL-17含量越高,MALT1表达也越多,提示MALT1参与了EAE小鼠的发病过程,其机制可能与MALT1在EAE小鼠上调血清IL-17表达有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transporter 1 (MMP1) and serum interleukin-17 (Interleukin-17) in (EAE) mice with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both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AE. To further explore whether MALTI can be used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multiple sclerosis (MS) in order to find a new treatment for MS. Methods: 36 C57BL/6 female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AE group and adjuvant group (18 mice in each group). In EAE group, the EAE model was made by using the foam mixture of MOG and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and the adjuvant group was only given Freund's adjuvant. The incidence of each animal was observed and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 was scored every 2 days. At the 14th day, 24 days after immunization, 6 mice in each group were randomly taken, and the brain tissues were taken from the heart and perfused with 4% paraformaldehyde. Paraffin sections of mouse brain tissue were taken and the expression of IL-17 in serum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and ELISA method. Results: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 and body weight of mice in EAE group and adjuvant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nt of IL-17 in serum and the number of positive cells of MALT1 protein in brain tissue (P0.05). The scores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24 day group in). EAE group (2. 50 卤0. 55)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14 day group (P0.05). The scores of 0.83 卤0.41 and 40 days were (1.50 卤0.32) and (1.50 卤0.32), respectively. Body weight (17.04 卤0.41) 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14 d group (18.33 卤0.49) g and 40 d group (18.15 卤0.13) g. The content of IL-17 in serum (288.00 卤26.45) pg/m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14-day group (122.60 卤10.11) pg/mL and 40-day group (184.40 卤29.51) pg/mL,. The number of MALT1 positive cells in brain tissue (183.80 卤9.2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14-day group (78.25 卤9.47) and 40-day group (133.50 卤19.87) (P0.05). Conclusion: the higher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 of EAE mice, the higher the content of IL-17 in serum and the higher the expression of MALT1, suggesting that MALT1 i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AE mice, and its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the up-regulation of IL-17 expression by MALT1 in EAE mice.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011052-3)
【分类号】:R7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鸿培,战其民,王毅珍,孙波;多发性硬化的MRI、EP与临床(附46例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5年06期

2 毕明刚,张宗杰,沈雁,谢春芳;熄风通络方为主治疗多发性硬化10例[J];中医药学报;1998年01期

3 戴家兰,郭兆军;多发性硬化25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1998年04期

4 薛文俊,谢淑萍,马荣;110例多发性硬化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4期

5 陈利民;多发性硬化30例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4期

6 邢荣秀,王艳辉,马来莹;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及结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7 李小凤,胡长林;累及延髓的多发性硬化老年病例1例[J];重庆医学;2002年03期

8 张朝辉,宋景贵,王夏红;视觉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意义[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1期

9 程慧君;多发性硬化32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2年11期

10 蒋宛霖;杨友松;李晓佳;余能伟;吴景芬;;多发性硬化61例临床分析[J];医学科技;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伶君;周红雨;赵代弟;;多发性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及血清MOG抗体的检测[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李砺;梁战华;王恺悦;赵航;;多发性硬化复发与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关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庄立;;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化为多发性硬化的预测指标及治疗[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4 王玲玲;;视觉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A];2006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欧阳建;徐运;倪秀石;陈兵;许景艳;杨永公;周荣富;邵晓雁;徐勇;;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疗效及长期随访[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刘江涛;戴艳芳;董会卿;李坤成;;多发性硬化颅内静脉窦与颈内静脉形态的增强MRV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刘亚欧;Helmut Butzueken;Scott Kolbe;Peter Mitchell;Gary Egan;李坤成;;多发性硬化脑内Gd-DTPA强化病灶出现前5个月表现正常脑组织区域的DTI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吕继辉;张华;许贤豪;乔利艳;王红;矫毓娟;刘江红;谢琰臣;孟晓梅;殷剑;;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浆IFN-γ和IL-10的临床研究及其在干扰素治疗后的改变[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袁斌;田锦勇;;hehe多次复发性急性脊髓炎转变为多发性硬化一例讨论[A];贵州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专题讲座及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唐维强;魏世辉;;多发性硬化的眼部表现分析[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仇逸;专家呼吁关爱多发性硬化患者[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本报记者 邱爽;多发性硬化易致残[N];保健时报;2010年

3 乔蕤琳 陈英云 记者 赵宇清;多发性硬化致病“元凶”被发现[N];黑龙江日报;2011年

4 乔蕤琳 陈英云;哈医大专家发现多发性硬化致病新机制[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5 记者 王雪飞;我国将建8个多发性硬化诊疗培训基地[N];健康报;2010年

6 靖九江;卫生部医政司与默克雪兰诺合作开展“中国多发性硬化诊疗培训项目”[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张华;多发性硬化极易误诊[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颖;多发性硬化,易被误诊的神经病[N];科技日报;2010年

9 驻京记者 李瑶;多发性硬化——缓解期亦应规范治疗[N];医药经济报;2011年

10 记者 徐亚静;中西医结合治多发性硬化优势明显[N];中国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范莹;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比较[D];浙江大学;2013年

2 蒋天裕;多发性硬化康复评定及康复体操方案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3 刘启兵;中国汉族人群多发性硬化关联基因的筛选及FCRL3基因多态与多发性硬化相关性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4 林艾羽;Sp3基因结构及其与多发性硬化遗传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杨扬;纤维蛋白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视神经脊髓炎特异性自身抗体诊断价值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6 董万利;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7 张静;microRNA-155调节Th1/Th17细胞分化并与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相关[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8 李振新;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病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梁战华;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及米诺环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及多发性硬化的防治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10 殷红兵;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海谅;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分析及血清尿酸与多发性硬化关系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2 冯雪梅;多发性硬化患者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粘蛋白域蛋白-3(Tim3)阳性T细胞亚群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肖丽华;多发性硬化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田作军;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和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和IL-16的ELISA定量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5 郝勇;多发性硬化的回顾性临床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6 李晟;Nogo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7 王欢;多发性硬化161例和视神经脊髓炎33例临床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8 陈丽萍;多发性硬化患者认知功能及情感障碍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9 陈欣;Th17细胞与多发性硬化[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10 李美山;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功能改变的电生理评价[D];昆明医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306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306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e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