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SMA病人特异性iPSCs靶向基因修复

发布时间:2020-02-23 21:36
【摘要】:脊髓性肌肉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指一类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Anterior horn cells of the spinal cord)缺失而导致的进行性骨骼肌无力和萎缩的一组神经变性疾病。该疾病主要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Survival motor neuron1, SMN1)基因缺失或突变造成运动神经元蛋白的缺失或功能丧失所致。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人的SMN1基因在每条5号染色体长臂1区3带,SMN2与SMN1高度同源,二者在外显子上仅存在两个碱基的差别。SMN2存在于所有的SMA病人中。本研究联合利用类转录激活效应因子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 nucleases, TALEN)技术对病人特异性的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的SMN2基因进行定点打靶,使SMN2基因定点诱变成类SMN1基因,表达出完整的SMN蛋白,行使其功能,从而实现对SMA的自体化基因治疗。 一、SMA病人特异性iPSCs的诱导 目的:利用SMA病人来源的尿液细胞诱导SMA病人特异性的iPS细胞 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将四种转录因子Oct4, Sox2, c-Myc和Klf4导入SMA患者来源的尿液细胞中,在VPA的作用下,获得SMA病人特异性的iPSCs。通过细胞形态学、核型分析、碱性磷酸酶染色、干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及体内分化实验对其进行鉴定。 结果:(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诱导产生的SMA-iPSCs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与正常ESCs一致,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2)对诱导后传至P15代的SMA-iPSCs行核型检测显示诱导后细胞没有发生染色体水平的突变,检测结果同该病人外周血检测结果一致。 结论:本研究成功将SMA病人来源的尿液细胞诱导为病人特异性的iPSCs,初步鉴定结果显示该病人特异性的iPSCs具有干细胞特性。 二、SMA非病毒基因治疗载体的构建与打靶 目的:构建定点诱变载体pMN-Neo,该载体定点靶向SMN2基因,联合TALEN技术将pMN-Neo定点靶入SMA-iPSCs的SMN2基因7、8号外显子区,筛选获得表达SMN蛋白的克隆。 方法:1.通过PCR扩增,酶切,连接等分子技术构建载体pMN,再在载体pMN中加入Neo筛选基因的完整表达框获得载体pMN-Neo;2.采用单细胞核转染的方式转染单细胞化的SMA-iPSCs。 结果:1.通过Nhe Ⅰ酶切,测序等方法鉴定,显示所构建的打靶载体pMN-Neo与预期理论一致;2.pMN-Neo核转SMA-iPSCs中,经G418筛选13天获得122个克隆。 结论:成功构建TALEN和定点诱变载体pMN-Neo,初步获得待鉴定SMA病人特异性的iPS打靶细胞系。
【图文】:

外显子,碱基,选择性剪切,位置


Intron 7图2: SMNl与SMN2外显子上两个碱基区别的位置由于7号外显子第6个碱基的改变,使SMN2产生了选择性剪切,SMN丨能表达产生100%有活性的SMN蛋白,而经过选择性剪切的SMN2有85?90%的SMN蛋白因缺少7号外显子而失去活性[6]。(如图3所示)1

基因,胚胎发育,神经细胞,发育受阻


Stable protein图1:人SMNl与SMN2基因在5ql3区基因的排列与表达模式图SMN蛋白大小为38kDa,所有的细胞中均有表达,广泛分布于细胞质,细胞核中。SMN蛋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SMN蛋白的完全缺乏对于胚胎是致死的,在胚胎发育期间,SMN蛋白在各组织内高表达,并达到峰值,而在胚胎发育后期以及出生之后,在除神经细胞外的其他细胞中,SMN表达量均降至极低水平。在高级哺乳动物神经细胞中,,S_缺乏或表达量过低会影响神经肌肉接头(neuron muscular junction, NMJ)形成,以及其形成之后的正常维持,而这将导致骨豁肌发育受阻。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在SMA模型小鼠中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Menghua Wu;Guilai Chen;Baoyang Hu;;Induced Pluripotency for Translational Research[J];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13年05期

2 Juan Wang;Qi Gu;Jie Hao;Donghui Bai;Lei Liu;Xiaoyang Zhao;Zhonghua Liu;Liu Wang;Qi Zhou;;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 High Efciency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J];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13年05期

3 Minjie Zhang;Caiyun Yang;Huixian Liu;Yingli Sun;;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re Sensitive to DNA Damage[J];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13年05期

4 李苗苗;步佳佳;张秀梅;刘胜辉;李运合;陆新华;吴青松;孙伟生;孙光明;;不同产区冬夏季节菠萝果实维生素的差异性研究[J];果树学报;2013年05期

5 王尧;王雷;陆玉华;范向军;朱铭岩;朱沙俊;王志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单核细胞和胚胎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效率比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6 徐萍;王s

本文编号:2582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582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5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