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外血压及血压变异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3-23 01:53
【摘要】:第一部分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目的:观察至高血压门诊就诊未接受降压治疗的人群中,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24小时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方法:选择2009年至2013年瑞金医院高血压科动态血压监测门诊就诊的未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其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和椎动脉的狭窄情况,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狭窄组与非狭窄组间的临床特征差异,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113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岁,男性占49%,其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占63%及5.3%。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7.4%(84例),狭窄多位于大脑前动脉(45例)及中动脉(44例),大脑后动脉(16例)及椎动脉(7例)狭窄较少。颅内动脉狭窄组的24 h收缩压(132比126 mm Hg,P0.001)、及24h收缩压平均实际变异(9.9比9.4 mm Hg,P=0.01)显著高于非狭窄组,2组间的其余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的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比男性增加72%(95%CI为6%~179%,P=0.026),且患者的24 h收缩压每增加10mm Hg,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风险增加56%(95%CI为29%~88%,P0.001)。不同时段(白天、夜间、清晨时段)的收缩压增高均与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收缩压每增加10 mm Hg,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增加34%~47%(P均0.001)。而在校正了24h收缩压平均水平及其他影响因素后,24h平均实际变异与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关联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我国高血压门诊人群中有较高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而动态收缩压升高是其重要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家庭血压及血压变异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目的:第一部分研究显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24小时动态血压密切相关,但与家庭自测血压及血压变异的关系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家庭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从2009年到2013年在瑞金医院高血压科门诊就诊、尚未降压治疗、但进行了7天家庭血压监测(Omron 7051)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7天家庭清晨、夜晚及总体血压平均水平、及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独立于均数的血压变异(VIM)、平均实际变异(ARV)、最大最小值差异(MMD)等血压变异指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情况,将患者分为有颅内动脉狭窄和无颅内动脉狭窄两组,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协方差比较两组患者的家庭血压(清晨血压、夜间血压)及血压变异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血压水平及变异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1)704名患者中,平均年龄为49.6岁,其中男性53.8%,糖尿病患者5.7%。诊室血压及家庭血压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30/81 mm Hg和129/82 mm Hg。2)家庭高血压患者占43.5%,家庭清晨高血压占45.9%,家庭夜晚高血压占41.9%。3)7天总体家庭收缩压/舒张压变异显著(P0.001)高于7天逐日血压变异,SD、CV、VIM、ARV、MMD分别为8.2/5.3 mm Hg vs.5.0/3.3 mm Hg、6.3/6.5%vs.3.9/4.1%、8.2/5.3vs.5.0/3.3、6.3/3.6 mm Hg vs.5.1/3.4 mm Hg、34/22 mm Hg vs.14/9.3 mm Hg。4)61例(8.7%)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和无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相比,女性较多(61%vs45%,P=0.02);家庭总体(134.5 vs.128.6 mm Hg)、清晨(133.6 vs.128.5 mm Hg)、夜晚(135.4 vs.128.6 mm Hg)收缩压较高,P≤0.002),家庭血压总体收缩压变异较大(SD,9.1 vs.8.1 mm Hg;CV,6.8 vs 6.3%;VIM,8.8 vs.8.2;ARV,7.0 vs.6.2 mm Hg;MMD,37.8 vs.34.0 mm Hg;P≤0.05),而家庭舒张压、总体舒张压变异及逐日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均没有差别(P≥0.07)。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诊室、家庭、家庭清晨及夜晚收缩压水平独立相关(P≤0.03);与家庭清晨收缩压7天总体变异指标SD、CV、VIM、ARV、MMD独立相关(P≤0.03);与7天舒张压变异及逐日家庭血压变异不相关(P≥0.08)。结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家庭收缩压水平及家庭清晨血压变异显著相关;家庭血压作为广泛使用的诊室外血压,是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高血压亚型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目的:研究白大衣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持续性高血压等高血压亚型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从2009年到2013年瑞金医院高血压科门诊就诊、尚未降压治疗、但进行了7天家庭血压监测(Omron 7051)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诊室血压140/90mm Hg及家庭血压135/85 mm Hg的标准,将高血压患者分为白大衣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持续性高血压三个亚型,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三个高血压亚型的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亚型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704名参加者中,正常血压340人(48.3%),隐匿性高血压155人(22.0%),白大衣高血压58人(8.2%),持续性高血压151人(21.5%)。持续性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最高(10.6%),其次为隐匿性高血压(9.7%),正常血压者较低(8.2%),白大衣高血压患者最低(3.5%),但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三种高血压亚型无明显相关性(P=0.22)。用动态血压分类,分析结果相似。结论:诊室外血压可用于诊断隐匿性高血压及白大衣高血压,但因样本量较小,本研究未发现隐匿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等高血压亚型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3.3
本文编号:2595978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亚健;邵勇;张维;赵鸿涛;赵娜;林光武;;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4年03期
2 苏爱萍;李焰生;;血压变异性与脑卒中[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4年01期
3 魏方菲;张璐;韩静岭;李燕;;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患病率及临床特征[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6期
4 王继光;;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04期
5 何深文;黄海威;谭双全;苏丽丽;彭丹心;吴小红;黄家星;;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我国南方社区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状况[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年08期
6 宋杨;高山;胡英环;戴晴;赵维纲;崔丽英;;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3期
7 罗国君,何国厚,张晓东,王云甫;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中国康复;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2595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59597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