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卟啉单胞菌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性分析及机制探索
【图文】:
图 1 颈动脉斑块组织学特点注 Fibrous cap:纤维帽 Lipid core:脂质核心 Calcification:钙化Intraplaque hemorrhage:斑块内出血 Macrophage foam cells:巨噬细胞泡沫细胞Neovascularity:新生血管(三)数据分析数据使用 SPSS 23.0 进行统计学处理。具有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偏差(SD),分类变量表示为数值。使用 Student's t 检验进行连续变量的统计学比较。使用χ2检验或 Fisher 精确检验(如果组中数量为 5 或更小)来分析分类变量。对于正态性检验或方差齐性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的计量资料,采用基于秩次的非参数统计方法(Kruskal-Wallis H 检验)进行分析。双侧 p 值<0.05 设定为统计学显著性。在进行颈动脉狭窄症状相关因素分析时,以症状作为因变量,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及饮酒情况、高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凝血功能、慢性牙周炎严重程度、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狭窄程度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
图 2:慢性牙周炎与纤维帽厚度和斑块体积关系四、讨论颈动脉狭窄症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稳定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动脉粥样化是斑块形成发展的基础,斑块的不稳定倾向是狭窄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之一。前斑块稳定性评价方法有影像学技术、生物学指标和组织学鉴定等。常用的影像术包括超声、CTA、MRI、OCT 及 PET 等。生物学指标和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呈高相关性,主要的指标有 CRP hs-CRP PTX3 IL-6 IL-8 IL-18 YKL-40 及基质金属白酶家族(MMPs) 等 各种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缺点和局限性。当前,组织学方法然是鉴别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金标准”。我们认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在颈动脉窄症状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关键,寻找一种简便科学的稳定性鉴别方法,对评估动脉狭窄患者卒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颈动脉斑块主要病理表现为内皮细胞损伤、炎症细胞浸润、脂质异常沉积、沫细胞形成、粥样斑块形成、钙化、新生血管生成及斑块内破裂出血等[51,52]。脂血症患者脂质代谢异常,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风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LD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3.3;R78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惠宁;余杰;;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对多形核白细胞凋亡的影响[J];口腔医学;2011年03期
2 张正;张莉;马宁;;牙龈卟啉单胞菌相关蛋白质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研究;2011年05期
3 张广平;;黄芩苷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的抑菌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14期
4 王琳;张建钢;肖水清;;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的生物学特性及毒力[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5年05期
5 王惠宁;潘乙怀;;牙龈卟啉单胞菌表面相关物质刺激淋巴细胞分化效应T细胞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6 于维先,张玉风;阳离子诱导牙龈卟啉单胞菌FtsZ的聚合[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7 仇晨光;吴亮;孔繁芝;;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56期
8 肖莉;林玉祥;葛颂;;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蛋白的重组及表达[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5年06期
9 张凯丽;;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牙周炎中调控补体系统机制研究[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年01期
10 裴振华;;应用电化学测菌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初步研究[J];口腔生物医学;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池莉;成宵;冯玉琨;孙建波;裴中;滕伟;;牙龈卟啉单胞菌改变机体免疫应答加重脑部认知障碍[A];2018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8年
2 李伟宏;;铍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细胞形态和细胞膜离子含量的影响[A];第十次全国牙周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4年
3 耿莹;徐艳;;白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伴放线聚集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分布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次全国牙周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4年
4 郭海盈;杜民权;;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调节由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胚胎滋养层细胞的凋亡和炎症[A];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八次口腔预防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8年
5 潘亚萍;;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牙周炎中的致病机制[A];第十次全国牙周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4年
6 王惠宁;郑宝玉;;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刺激淋巴细胞分化效应T细胞的研究[A];第十次全国牙周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4年
7 李格格;潘佳慧;唐秋玲;王柳然;孟阳;于维先;;PMX205抗炎作用的体外研究[A];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7年
8 唐明;章锦才;肖晓蓉;朱珠;刘豫蓉;;口腔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刘利霞;朱昀;李茵;郑东翔;;人工合成抗菌肽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蔡霞;李晓军;孔经贾;戚刚刚;曹桂芬;陈飞;;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对人中性粒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A];第十次全国牙周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洪芋;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人绒毛外滋养层细胞的体外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2 李红旭;乳过氧化物酶抗菌系统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范震;Ni~(2+)对龈下微生物影响的体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郭红梅;增强sIgA应答抗牙龈卟啉单胞菌FimA蛋白DNA疫苗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黄彬;桂花乙醇提取液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诱导的牙周炎症反应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6 毛松;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发牙周炎病理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7 屠彦;口腔菌斑生物膜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不同材料的粘附性[D];浙江大学;2017年
8 李鑓;具核梭杆菌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伴放线聚集杆菌致病作用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9 郭威;慢性牙周炎牙龈上皮细胞炎性复合物产生及调节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陈冬;姜黄素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教杨;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miRNA对KYSE30细胞的作用[D];河南科技大学;2019年
2 谢永富;牙龈卟啉单胞菌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性分析及机制探索[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年
3 许彤彤;D-谷氨酸抗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4 齐华;D-缬氨酸对牙周及种植体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8年
5 蒋娟娜;新型抗菌剂DAPC对变形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作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6 陈莽昆;牙龈卟啉单胞菌促凝血功能域Hgp44的表达纯化与生物学功能初步研究及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脂肪组织靶向性探讨[D];南京大学;2015年
7 冯筱凡;牙龈卟啉单胞菌裂解液下调上皮细胞中整合素β6表达的分子机制[D];厦门大学;2017年
8 梁珊珊;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引起孕鼠早产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9 王琳;正畸时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毒力因子菌毛蛋白与牙龈健康关系的研究[D];滨州医学院;2016年
10 秦尉;多功能纳米微球特异性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21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2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