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兔基底尖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甘草酸二铵干预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21:50
【摘要】:背景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颅内动脉壁结构破坏,进而导致的动脉壁病理性膨出,尽管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在成功率和治愈率上有很大的提升,但是颅内动脉瘤起病隐匿,病变发现时一般较重,约12.4%-14%在入院途中死亡,幸存下来的患者依旧会有30%左右的严重残疾或神经功能障碍。国内外学者对颅内动脉瘤研究从未停止,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发展和破裂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的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壁的病理性异常膨出,多发于动脉分叉处或Willis环处,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为3%,在脑血管中往往隐匿发病,而动脉瘤瘤体却又是动态变化的,其首发症状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它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明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血流动力学因素、遗传因素和炎性因素,其中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始动作用。JNK在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中不仅可以调控Bax凋亡蛋白的表达,还可以调节平滑肌细胞生长、调控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等。本文通过结扎兔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模型的基础上,同时探讨动脉瘤发病的分子机制,并应用甘草酸二铵干预JNK的表达,观察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换、凋亡和细胞外基质降解的情况,为药物预防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清洁级新西兰白兔40只,体重2.5-3.8kg,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具体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0只、手术组(B组)10只、手术+生理盐水组(C组)10只以及手术+甘草酸二铵组(D组)10只。每组根据观察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4w、8w、16w、24w)。正常组不予处理,B、C、D组分别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兔基底尖部动脉瘤模型。非干预组术后正常喂养,甘草酸二铵干预组自模型建立后每7d内采用耳缘静脉给药的方式给予甘草酸二铵20mg/Kg,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仅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动物模型均于术后根据分组时间结点对各组行颅内血管多普勒TCD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对比各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直径变化,进行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CFD),观测各组壁面切应力(WSS)变化。采用过量麻醉方法将动物模型处死,取出基底动脉标本,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每组基底动脉血管形态,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基底动脉内弹力层变化,EVG染色观察每组基底动脉壁内弹力层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平滑肌细胞JNK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利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方法测量基底动脉尖壁面切应力(WSS),基底动脉壁面切应力造模后较造模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正常对照组壁面切应力(21.07±3.84);术后2周组壁面切应力(52.27±4.92);术后4周组壁面切应力为(34.08±3.64);术后8周组壁面切应力为组面切应力为(29.94±1.87);术后16周组壁面切应力为(23.92±4.33)。统计学分析,正常组与术后16周组比较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与术后2周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与术后4周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正常组与术后8周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组织病理染色可见基底动脉尖破坏性病理重构,包括内弹力层的断裂,动脉中膜变薄,血管局限性病理性向外膨出。EVG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内弹力膜完整无损,未见明显损伤。B组内弹力膜平均缺失长度为(171.15±26.87)μm。C组为(173.99±31.12)μm,D组为(97.42±15.81)μm。B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Masson染色可见,中膜层变薄,部分染色可见血管管壁向外膨出(图5)。其中A组未见明显变薄,造模组可见动脉中膜层有不同层度的变薄。B组的平均变薄长度为(148.08±19.17)μm,C组为(143.00±19.37)μm,D组为(89.38±15.29)μm,D组与B组比较,变薄程度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JNK的免疫组化结果:A组:(17.70±3.59);B组(31.40±3.41);C组(32.20±4.31);D组:(23.60±4.06)。A组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D组有明显差异(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C组与D组有明显差异(P0.05)、B组与D组有明显差异(P0.05)。Bax的免疫组化结果A组:(18.10±3.57);B组(31.30±3.40);C组:(32.70±3.57);D组:(21.40±2.67)。在统计学分析上,A组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C组与D组有明显差异(P0.05)、B组与D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通过结扎新西兰白兔双侧颈总动脉,制作基底动脉动脉尖动脉瘤模型,简便易行,可以最大限度模拟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的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颅内动脉瘤模型结扎后,基底动脉尖部血管病理性重构,动脉内弹力膜断裂、中膜层变薄和血管壁向外膨出性改变。2.高壁面切应力在诱导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动脉瘤形成后,动脉瘤瘤底主要分布低壁面切应力。3.造模术后在兔基底动脉尖部JNK、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换、平滑肌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降解。4.甘草酸二铵可以通过抑制JNK的表达,下调Bax蛋白在动脉中膜层的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和血管壁病理学重构,在抑制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文】:

分布情况,分布情况,对照组


术后基底动脉尖壁面切应力分布情况

免疫组化,中膜,免疫组化染色,生理盐水


注:A 正常组,B 对照组,C 生理盐水组,D 药物干预组,,200 倍镜下,免疫组化染色可见 B、C、D 组中膜 JNK 均有表达上调。图12 术后16周免疫组化JNK表达情况注:A 正常组,B 对照组,C 药物干预组,D 生理盐水组,免疫组化染色可见 B、C、D 组中膜JNK 表达均有下调。采用 SPSS 22.0 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组间存在差异,(P<0.05)。SNK 法组间比较:C 组与 B 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C 组合 D 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辉;张小节;陈娴;罗红波;赵昌东;宋成稳;;甘草酸二铵联合黄连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J];肝脏;2017年06期

2 秦美蓉;冼静雯;王平;王晓炜;李俊鹏;;注射用甘草酸二铵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可行性考察[J];中国药师;2012年08期

3 杜元平;;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50例[J];中国药业;2015年15期

4 李格爱;覃贵岸;黄岳宁;;二陈汤联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86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年07期

5 乐海鹰;张敏;王丽英;;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年02期

6 吴萍;王明丽;邹素兰;许建平;;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致面部浮肿1例[J];中国新药杂志;2011年10期

7 张国强;;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2008年08期

8 马继永;甘草酸二铵临床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9 李柱;李健和;易利丹;阳巧凤;曾小慧;曹俊华;;注射用甘草酸二铵的制备、质量控制及稳定性考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26期

10 孟祥颖;高洪志;陈刚;董瑞华;郝光涛;郑专杰;刘泽源;;2种甘草酸二铵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J];中国药房;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飞;李珏;陶巧凤;;注射用甘草酸二铵近红外定性模型的建立[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2 谢升谷;陈爽;郑国钢;;HPLC法测定注射用甘草酸二铵18位异构体及其比值考察[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3 吕青波;林丁盛;;甘草酸二铵对大鼠随意皮瓣存活的实验性研究[A];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4 谢亚雄;朱雁;;甘草酸二铵的质谱研究[A];2005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吕青波;林丁盛;;甘草酸二铵对大鼠随意皮瓣存活的实验性研究[A];2016年浙江省手外科暨显微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6 刘钦;刘良珍;谢新园;王晴;冷小兵;;草酸二铵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肝损害疗效观察[A];2014年12月《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学术研讨会综合刊[C];2014年

7 欧强;陈良;谭德明;李萍;;甘草酸二铵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与抗脂质氧化[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李松龙;赵亚;茹仁萍;;甘草酸二铵脂质复合物泡腾颗粒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A];2013年浙江省医院药学学术年会会议报告与论文汇编[C];2013年

9 刘效筠;;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联合养血生发胶囊治疗斑秃43例[A];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坛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建;石年;陈用军;;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联合他克莫司乳膏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A];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第八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万同己;甘草酸二铵治疗肾病综合征出血热[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衣晓峰;甘草酸二铵有新适应症[N];医药经济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莹;阿苯达唑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机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朱晓蕾;氧化应激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靶点药物的开发[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张剑锋;甘草酸二铵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糖皮质激素受体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靳雪源;丙型病毒性肝炎联合治疗药物相互作用及肝靶向利巴韦林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5 侯绍章;甘草酸二铵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可;兔基底尖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甘草酸二铵干预的实验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8年

2 仲金秋;一、甘草酸二铵对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二、抗血小板类药物干预肿瘤微环境中血小板miRNA的作用机制初探[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冯晨;中药甘草提取物甘草酸二铵由IL-10依赖途径保护T细胞介导的小鼠肝炎[D];山东大学;2007年

4 汪子文;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病理机制与甘草酸二铵干预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5 王昕;基于中医“调肝补脾”治则,探讨18-α甘草酸二铵治疗AD的作用机制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刘梅梅;甘草酸二铵脂质配位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7 洪鸿敏;甘草酸二铵抗肝纤维化和肝损伤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郭海荣;甘草酸二铵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9 张晓伟;肝靶向半乳糖化壳寡糖纳米粒的制备与初步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

10 李松龙;甘草酸二铵脂质复合物泡腾颗粒剂的制备与评价[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22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22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8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