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STNDBS运动疗效评价及术中与术后CT影像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23 07:07
【摘要】:原发性帕金森病(简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困扰人类的第二大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其发病机制通常认为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退行性病变,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减少,多巴胺/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导致皮质-基底节-丘脑-皮质神经环路功能紊乱。在帕金森病初期,多巴胺能药物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运动症状,使其生存质量几乎不受影响。但随着疾病逐渐进展至中晚期,药物越来越难以控制其症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同时药物相关副作用,也将深深困扰着患者。此时患者往往需要求助于外科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功能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之一,其通过可逆地调节大脑神经环路从而控制帕金森病症状,对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帕金森病DBS常见的刺激靶核团是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与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且前者应用最广泛。对于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获取满意的临床疗效、避免刺激副作用是其主旨。从术前患者的筛选与评估,到术中电极植入部位的选择与验证,以及术后程控与刺激参数的调节,每个环节都对临床疗效产生影响。术中精准安全植入电极是确保疗效的重要环节,而移动CT扫描具有安全快速便捷的优势,能辅助判断电极的位置,排除出血风险,为帕金森病DBS的术中影像学验证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首先对帕金森病与脑深部电刺激进行简要概述。其次通过对比分析帕金森病STN DBS患者在运动症状方面的术前评估结果及术后临床疗效,对帕金森病STN DBS运动疗效进行评价。最后概括分析帕金森病STN DBS术中与术后CT影像中电极位置的偏移特点。希望能为帕金森病DBS治疗的发展提供帮助。第一章帕金森病与脑深部电刺激概述目的概述帕金森病与脑深部电刺激。方法经过文献调研,对帕金森病及脑深部电刺激进行概述。结果文献综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式;脑深部电刺激的治疗过程、临床疗效及程控。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是目前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其通过神经调控手段可逆性地调控大脑神经环路,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病症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章帕金森病STN DBS运动疗效评价目的评价帕金森病STNDBS在运动症状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35例行双侧STN 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 III术前评分结果及术后疗效评分结果,将UPDRS III评分归类划分为震颤、肌强直、肢体运动灵活性等多个项目,对比分析每个项目及整体在术前及术后不同状态下的评分结果及改善率。结果术后开机开期状态肌强直评分结果较术前开期状态有进一步改善,其他项目评分结果基本一致;术后开机关期状态,震颤、肌强直、肢体运动迟缓改善率超过50%,步态及姿势平衡改善率接近50%,言语功能、面部表情的改善率低于25%,波动大;术后开机开期状态的震颤、肌强直、肢体运动灵活性、步态及姿势平衡功能的改善率同术前开期状态基本一致,言语、面部表情的改善率低于术前开期状态。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对震颤、肌强直、肢体运动灵活性、步态及姿势平衡功能等症状改善效果显著,术前改善率可以很好地预测其术后疗效;对言语功能、面部表情症状治疗效果不确切,用评分结果评价其术后疗效更合理。第三章帕金森病STN DBS术中与术后CT影像分析目的探究帕金森病STN DBS术中及术后CT影像上电极位置偏移特点。方法回顾35例接受STN 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的术前MRI影像、术中及术后CT影像。以术前MRI为蓝本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运用MRI/CT融合技术将术中及术后CT影像与术前MRI融合,定位术中及术后电极位置,分析术中电极与术后电极位置坐标偏差的特点。结果双侧电极术后位置与术中位置的空间距离在1mm左右,深度偏移极小;在侧旁轴上第一侧电极术后位置较术中位置向外偏移明显,第二侧电极向内偏移,偏移程度小;在前后轴上第一侧电极向后偏移明显,第二侧电极向后偏移较小。结论帕金森病STN DBS术后电极位置与术中电极位置的偏移存在较为明显的规律,能指导术中电极位置的调整及推测术后电极位置。
【图文】:
并与术前MRI图像配准融合。逡逑A:邋MRI图像,B:邋CT软组织窗图像,C:邋CT骨窗图像,D:融合图像逡逑图3-1术前MRI图像与植入电极CT图像配准融合逡逑(3)术后影像复查:本章前言部分己阐述术后CT影像验证电极植入位置逡逑的意义。手术一周后脑组织复位,局部组织水肿消除,,此T行头颅CT扫描复逡逑查电极位置,扫描层厚1.25mm,扫描范围覆盖卩页底及频顶,扫描方向与基准面逡逑平行,并与术前MRI图像配准融合。逡逑3.2.3数据获取逡逑在手术计划系统NeuroSight邋Arc软件中,以术前MR1图像为蓝本,将术前、逡逑术中及术后CT图像同术前MRI图像“融合”,分辨术中及术后CT图像中电极逡逑尖端的位置(简称电极位置),以AC-PC基准面与正中矢状面为正交平面,以逡逑AC-PC连线中点(mid-commissural邋point,MCP)为原点,侧旁轴为X轴,前逡逑后轴为Y轴
逦第三章巾自金森病STN邋DBS术中与术后CT影像分析逦逡逑且约60%的术后电极位置较术中电极位置表现为向内偏移,接近40%的术后电逡逑极位置较术中电极位置表现为外偏,偏移优势较第一侧不明显,这可能颅内积逡逑气、脑脊液丢失等因素与推挤作用相桔抗的结果。逡逑对此推论,通过缩短硬膜^u放到封闭的时长,能减少颅内积气及脑脊液丢逡逑失,减轻脑组织移位及其推挤作用,这可能是术中保证电极精准植入的关键。逡逑3.3.3坐标偏差散点图及相关性逡逑(1)第一侧电极的坐标偏差4\1与4\2、么71与么72、421与422散点图见图逡逑3-3,三维坐标偏差均呈线性相关关系,pe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90、逡逑0.83、0.96,邋P值分别为0.00、0.00、0.00,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逡逑><W逦XAT'逦e逡逑?邋?逡逑9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2.5
本文编号:2637483
【图文】:
并与术前MRI图像配准融合。逡逑A:邋MRI图像,B:邋CT软组织窗图像,C:邋CT骨窗图像,D:融合图像逡逑图3-1术前MRI图像与植入电极CT图像配准融合逡逑(3)术后影像复查:本章前言部分己阐述术后CT影像验证电极植入位置逡逑的意义。手术一周后脑组织复位,局部组织水肿消除,,此T行头颅CT扫描复逡逑查电极位置,扫描层厚1.25mm,扫描范围覆盖卩页底及频顶,扫描方向与基准面逡逑平行,并与术前MRI图像配准融合。逡逑3.2.3数据获取逡逑在手术计划系统NeuroSight邋Arc软件中,以术前MR1图像为蓝本,将术前、逡逑术中及术后CT图像同术前MRI图像“融合”,分辨术中及术后CT图像中电极逡逑尖端的位置(简称电极位置),以AC-PC基准面与正中矢状面为正交平面,以逡逑AC-PC连线中点(mid-commissural邋point,MCP)为原点,侧旁轴为X轴,前逡逑后轴为Y轴
逦第三章巾自金森病STN邋DBS术中与术后CT影像分析逦逡逑且约60%的术后电极位置较术中电极位置表现为向内偏移,接近40%的术后电逡逑极位置较术中电极位置表现为外偏,偏移优势较第一侧不明显,这可能颅内积逡逑气、脑脊液丢失等因素与推挤作用相桔抗的结果。逡逑对此推论,通过缩短硬膜^u放到封闭的时长,能减少颅内积气及脑脊液丢逡逑失,减轻脑组织移位及其推挤作用,这可能是术中保证电极精准植入的关键。逡逑3.3.3坐标偏差散点图及相关性逡逑(1)第一侧电极的坐标偏差4\1与4\2、么71与么72、421与422散点图见图逡逑3-3,三维坐标偏差均呈线性相关关系,pe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90、逡逑0.83、0.96,邋P值分别为0.00、0.00、0.00,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逡逑><W逦XAT'逦e逡逑?邋?逡逑9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学敏;刘阳;孟凡刚;;丘脑底核解剖学及相关研究的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03期
2 马羽;孟凡刚;胡文瀚;葛明;张凯;杨岸超;王慧敏;张建国;冯涛;;国产脑深部电刺激系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初步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年09期
3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组;;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年08期
4 曾力,程林,杨立斌,李讯,匡永勤,曾凡俊,黄茂清,王开祥,白小红,汪庆华;姚氏线对AC-PC平面定位的临床价值研究[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2637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3748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