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颅底凹陷症患者椎动脉变异的CTA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31 08:01
【摘要】:目的用双源CT血管成像(CTA)显示颅底凹陷症患者椎动脉变异情况,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外科术式选择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获得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本研究病例组共纳入颅底凹陷症患者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范围13~76岁;对照组共纳入150例无头颈交界区畸形因其他原因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男83例,女67例,年龄范围18~6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双源CT扫描,具体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40 kV,管电流为82 mAs;管电压为80 kV,管电流为164 mAs;准直为64×0.6mm;扫描速度为280 ms/转;螺距为0.7。用CT原始图像、多平面重组图像(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评价椎动脉,观察病例组及对照组中椎动脉走行及变异的情况。所有CT原始图像及CT后处理图像均由两名放射科医生进行独立阅片、数据测量及结果记录,数据测量值取两者测量的平均值,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评价两组数据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比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earson卡方检验P=0.224(P0.05有统计学差异)。2、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椎动脉起源的变异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earson卡方检验P=0.026(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病例组中,椎动脉起点变异的发生率是14.3%(4/28);在对照组中,椎动脉起点变异的发生率是 2.7%(4/150)。3、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变异率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earson卡方检验P=0.116(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病例组中,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发生率是42.9%(12/28);在对照组中,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发生率是28.0%(42/150)。4、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永存第一体节间椎动脉(PFIA)的变异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连续校正卡方检验P=0.004(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病例组中,永存第一体节间椎动脉(PFIA)的发生率是17.9%(5/28);在对照组中,永存第一体节间椎动脉(PFIA)的发生率是2.7%(4/150)。5、在病例组中,椎动脉开窗畸形(FEN)的发生率是3.6%(1/28);在对照组中,椎动脉开窗畸形(FEN)的发生率是0%(0/150)。因对照组椎动脉开窗畸形例数为零,无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6、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小脑后下动脉颅外异常起源(PICA异常起源)的变异率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连续校正卡方检验P=0.100(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病例组中,小脑后下动脉颅外异常起源(PICA异常起源)的发生率是7.1%(2/28);在对照组中,小脑后下动脉颅外异常起源(PICA异常起源)的发生率是0.6%(1/150)。7、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椎动脉V3-4段总的变异率(包括PFIA、FEN、PICA异常起源)存在统计学差异,Pearson卡方检验P0.001(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病例组中,椎动脉V3-4段变异的总体发生率是28.6%(8/28);在对照组中,椎动脉V3-4段变异的总体发生率是3.3%(5/150)。8、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高骑跨椎动脉(HRVA)的变异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earson卡方检验P=0.001(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病例组中,高骑跨椎动脉(HRVA)的发生率是35.7%(10/28);在对照组中,高骑跨椎动脉(HRVA)的发生率是11.3%(17/150)。结论颅底凹陷症患者椎动脉起源异常、椎动脉V3-4段(包括PFIA、FEN、PICA异常起源)及HRVA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建议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常规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明确相应血管走行及变异情况,从而规避术中血管损伤的风险。
【图文】:

女性,患者,椎动脉,箭头


|^|逡逑图1邋患者女性,,76岁。双下肢乏力半年伴肢体感觉麻木。逡逑图1A永存第一体节间椎动脉:VR图像示左侧椎动脉于寰椎后弓下方(箭头)逡逑图1B轴位图像示左侧寰椎横突孔空虚(箭头)逡逑图1C邋VR图像示螺钉内固定术后(置入C2椎弓根及C3椎板螺钉)。逡逑23逡逑

男性,患者,小脑后下动脉,异常起源


IS邋^逡逑图3邋患者男性,43岁。右上肢麻木两年。逡逑图3A、图3B图像示左侧椎动脉出枢椎横突孔后发出分支后未于椎管内汇合,逡逑分支进入椎管后延续为小脑后下动脉(箭头),提示小脑后下动脉颅外异常起源。逡逑24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2;R81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玄;辛世杰;王雷;李晰;吕俊远;;椎动脉起源异常与发育不良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2 居克举;曹化;杜长春;程冠亮;;年龄和性别对椎动脉颈段扭曲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年23期

3 邱丽芹;;MRA显示评价椎动脉发育差异性的影像学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10期

4 刘平;仲海;邵广瑞;甘洁;许维亮;李涛;;椎-基底动脉窗式变异的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年08期

5 杨家明;蒋战魁;赵好果;段惠峰;周建收;李秋均;;256层螺旋CTA测量正常人椎动脉直径[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年05期

6 陈光辉;张国来;郑永豫;;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J];福建医药杂志;2011年02期

7 王建华;尹庆水;夏虹;艾福志;吴增晖;马向阳;章凯;;颅底凹陷症的分型及其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年04期

8 牛宁奎;王自立;冯世庆;李峰坦;陈仁辉;;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年03期

9 王志杰;邹云雯;夏长所;;不同年龄的颈椎间盘蛋白多糖酶活性[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9年11期

10 高兴军;宋光义;王家林;郭时伟;王志英;郑晓娜;王春红;;不同优势半球者椎动脉的多层螺旋CT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年09期



本文编号:2689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89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2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