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酸敏感离子通道3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14:39
【摘要】:背景(1)癫痫是一种常见的可致残的脑部疾病,由多种原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以反复发作的痫性发作为特点。目前全球癫痫患者数量达5000万之多,其中约20-30%患者发展为耐药性癫痫,需要终生药物治疗,且对药物疗效反应不佳,这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工作生活等一系列方面带来严重影响,因次,癫痫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迫切需要对其发作、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挖掘出的干预靶点进行研究。(2)癫痫发作过程伴有组织酸化,酸敏感离子通道(acid sensing ion channels,ASICs)是一种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当细胞外氢离子浓度升高时激活开放,所以该通道在癫痫发作中扮演了一定角色。但目前对酸敏感离子通道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有诸多争议,特别是关于该通道是促癫痫发作还是抗癫痫发作,多方证据各执一词。酸敏感离子通道3(acid sensing ion channel 3,ASIC3)是该通道的亚基之一,它对酸性刺激最为敏感,开放过程中表现为双相电流,亚基失活速度慢,保持开放时间长,因此最有可能对癫痫发作进行调控。目前,该亚基在癫痫发作方面的研究较少,值得深入挖掘。目的(1)本研究旨在探讨癫痫发作动物模型和癫痫发作细胞模型中ASIC3的表达变化。(2)通过研究ASIC3对癫痫发作动物行为学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为抗癫痫发作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1)ASIC3在癫痫发作动物中的表达: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发作大鼠模型,用蛋白印迹检测不同时间点动物海马区ASIC3的蛋白表达变化;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动物海马区ASIC3的mRNA转录水平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动物海马区ASIC3的免疫染色强度。(2)ASIC3在癫痫发作细胞模型中的表达:培养新生大鼠海马原代神经元,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纯度;用无镁外液诱导神经元癫痫样放电,并用膜片钳技术予以证实;用蛋白印迹检测神经元癫痫样放电后ASIC3的表达变化。(3)ASIC3对癫痫发作动物行为学的影响: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发作大鼠模型,用ASIC3特异性阻断剂APETx2进行侧脑室注射,采用Racine评分评价动物癫痫发作潜伏期、最大发作强度、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GTCS)比例以及发作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4)ASIC3对癫痫发作影响的机制研究:在癫痫发作大鼠模型中,采用蛋白印迹检测ASIC3 抑制后对 NMDA 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NMDARs)、AMPA受体(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s,AMPARs)各亚基表达的影响;用免疫共沉淀检测ASIC3和NMDA受体、AMPA受体的相互作用;用蛋白印迹检测NMDA受体下游信号通路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CaMKⅡ)和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的变化情况;用膜片钳检测在无镁外液诱导的癫痫发作细胞模型中ASIC3抑制后神经元自发和诱发动作电位发放的变化,用膜片钳检测ASIC3抑制后海马脑片中NMDA受体介导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current,mEPSC)和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eEPSC)的变化。结果(1)蛋白印迹检测显示,正常大鼠海马组织有ASIC3的本底表达,癫痫发作2小时后表达水平即开始增高,24小时显著升高,48小时到达平台期,72小时略有降低;RT-PCR显示,正常大鼠海马组织有ASIC3的mRNA本底表达,随着癫痫发作后时间推移,ASIC3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大鼠海马区ASIC3的免疫反应强度较弱,癫痫发作24小时后,免疫反应强度显著升高。(2)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经过MAP-2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纯度较高;培养12-14天后,在电流钳模式I = 0条件下进行全细胞模式记录显示,正常组海马神经元可见偶发的自发动作电位发放,而无镁外液诱导3小时组可见密集的动作电位发放;无镁外液诱导组神经元ASIC3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3)侧脑室注射ASIC3的抑制剂APETx2后,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显著缩短,癫痫发作最大强度显著增加,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发生率显著增加,在匹罗卡品注射后15分钟、30分钟、60分钟时间点癫痫发作强度显著高于假手术组,45分钟时间点癫痫发作强度无显著差异。(4)侧脑室注射ASIC3的抑制剂APETx2后,大鼠癫痫发作后NMDA受体NR1、NR2A、NR2B亚基膜蛋白表达升高,而AMPA受体亚基GluR1膜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改变;ASIC3和NR1、NR2A、NR2B亚基之间存在蛋白相互作用,但和AMPA受体的GluR1亚基没有相互作用;APETx2预处理显著增加了大鼠癫痫发作后磷酸化CaMKⅡα蛋白和磷酸化CREB蛋白表达水平;AP5抑制NMDA受体功能后反转了APETx2预处理引发的癫痫发作程度加剧。无镁外液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经过APETx2处理后自发动作电位和诱发动作电位发放数均增加;经过APETx2预处理的癫痫发作大鼠脑片中NMDA受体介导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mEPSC)频率和幅度增加,NMDA 受体介导的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eEPSC)也增加。结论(1)ASIC3在大鼠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发作模型和无镁外液诱导原代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模型中均表达升高。(2)抑制ASIC3加剧了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发作模型中大鼠癫痫发作严重度,增加了无镁外液中原代海马神经元兴奋性。(3)抑制ASIC3加剧动物癫痫发作严重度与NMDA受体上调、NMDA受体下游CaMKⅡ和CREB信号通路激活以及突触传递中NMDA受体介导的mEPSC和eEPSC增加相关。(4)ASIC3是机体自身抗癫痫发作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加强ASIC3的功能可能成为防治癫痫发作的新途径。
【图文】:

蛋白印迹,蛋白表达,癫痫发作,情况


鼠海马组织有ASIC3的本底表达,癫痫发作2小时后ASIC3表达水平即开始增高(P<逡逑0.05),随着时间推移,表达逐渐升高,24小时显著升高(P<邋0.01),48小时至IJ达平台逡逑期,72小时略有降低(图1.1)。逡逑a逦b邋2-°'逦“a逡逑Control邋2h邋6h邋24h邋48h邋72h逦c_邋15.逦*邋^邋M|邋B:邋H|逡逑ASIC3邋|邋|邋|邋|邋|逡逑_nIHWiMMi42kDa^°-5-邋lllll逡逑control邋2h邋6h邋24h邋48h邋72h逡逑图1.1蛋白印迹检n,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组织中ASIC3的蛋白表达情况(每组n邋=逡逑4,邋*P<0.05,**P<0.01,和对照组相比)逡逑Figure邋1.1邋Western邋blot邋analysis邋for邋ASIC3邋in邋the邋hippocampal邋tissues邋of邋control邋and逡逑seizure邋rats邋at邋different邋time邋points邋(*P邋<邋0.05,邋**P邋<邋0.01邋compared邋with邋the邋control逡逑group)逡逑2.2邋RT-PCR检测ASIC3在vq痫发作动物模型海马中的表达逡逑提取动物海马组织总RNA,逆转录成cDNA后,以此为模板进行ASIC3基因PCR逡逑扩增,结果显示,正常大鼠海马组织有ASIC3的mRNA本底表达,癫痫发作后2小时逡逑至72小时

基因表达,癫痫发作,情况,蛋白印迹


鼠海马组织有ASIC3的本底表达,癫痫发作2小时后ASIC3表达水平即开始增高(P<逡逑0.05),随着时间推移,表达逐渐升高,24小时显著升高(P<邋0.01),48小时至IJ达平台逡逑期,72小时略有降低(图1.1)。逡逑a逦b邋2-°'逦“a逡逑Control邋2h邋6h邋24h邋48h邋72h逦c_邋15.逦*邋^邋M|邋B:邋H|逡逑ASIC3邋|邋|邋|邋|邋|逡逑_nIHWiMMi42kDa^°-5-邋lllll逡逑control邋2h邋6h邋24h邋48h邋72h逡逑图1.1蛋白印迹检n,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组织中ASIC3的蛋白表达情况(每组n邋=逡逑4,,邋*P<0.05,**P<0.01,和对照组相比)逡逑Figure邋1.1邋Western邋blot邋analysis邋for邋ASIC3邋in邋the邋hippocampal邋tissues邋of邋control邋and逡逑seizure邋rats邋at邋different邋time邋points邋(*P邋<邋0.05,邋**P邋<邋0.01邋compared邋with邋the邋control逡逑group)逡逑2.2邋RT-PCR检测ASIC3在vq痫发作动物模型海马中的表达逡逑提取动物海马组织总RNA,逆转录成cDNA后,以此为模板进行ASIC3基因PCR逡逑扩增,结果显示,正常大鼠海马组织有ASIC3的mRNA本底表达,癫痫发作后2小时逡逑至72小时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倩云;展永;安海龙;庞春丽;;阴离子通道孔道结构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年08期

2 赵璐;苏立;;心房颤动与离子通道重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年05期

3 包春燕;贾慧娟;刘涛;汪奕;彭伟;朱麟勇;;双分子层膜人工离子通道的合成[J];化学进展;2012年07期

4 周志涵;徐小娟;;流感病毒离子通道综述[J];生物技术世界;2012年08期

5 尤江峰;郑绍建;;植物体中的阴离子通道[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年02期

6 李泱;王士雯;;离子通道学的未来发展及可能遇到的问题[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6年06期

7 ;细胞离子通道与疾病(2)[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年03期

8 ;细胞离子通道与疾病(3)[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年04期

9 叶萱;;植物离子通道农药潜在的作用靶标[J];世界农药;2005年05期

10 徐秀知,展永,纪青,安海龙,卓益忠;K~+离子通道及其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旭颖;王如彬;;离子通道参数对神经元两态切换影响的讨论[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徐天乐;;离子通道化学神经生物学若干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徐天乐;;酸敏感离子通道非质子配体的发现[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李伟广;于烨;曹慧;徐天乐;;酸敏感离子通道的化学调控与功能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一届张锡钧基金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交流及评奖会议综合摘要[C];2011年

5 王世强;;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的过程是扩散?[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6 徐凤枝;;离子通道的选择性与水化离子的脱水几率[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马恒;裴建明;王跃民;周士胜;;阴离子通道在维持大鼠血管张力中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8 李洁;Reiner Salzer;周专;;人工非肽离子通道在类脂双分子膜中重组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陈建国;王芳;龙利红;金悠;胡壮丽;;离子通道的氧化性调节[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于生元;;疼痛与离子通道[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项;挫而不折!离子通道靶向药开闸[N];医药经济报;2019年

2 记者 耿挺;科学家利用线虫构建离子通道[N];上海科技报;2018年

3 柯南;离子通道:不可能的任务[N];南方周末;2003年

4 董智;离子通道检测新技术助推药物研发[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文执;离子通道探寻细胞之门[N];科技日报;2002年

6 记者 白毅;我学者离子通道研究获得国际高度评价[N];中国医药报;2013年

7 通讯员 胡倩楠 记者 耿挺;中外科学家合作揭秘最大离子通道结构[N];上海科技报;2016年

8 本报记者 陈怡;对话诺奖大师 探秘神奇细胞[N];上海科技报;2018年

9 生命学院;杨茂君、高宁、肖百龙合作《自然》发文揭示哺乳动物机械敏感离子通道冷冻电镜结构[N];新清华;2015年

10 记者 耿挺;上海药物所成功预测药物与离子通道相互作用量-效关系[N];上海科技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倩;酸敏感离子通道3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2 孙旭;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对酸感受离子通道1的调节作用[D];哈尔滨医科大学;2013年

3 张传庚;蝎离子通道对毒素的抗性及新型毒素的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4 蒋进军;水和离子通道在胸膜和肺部液体转运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建萍;EAN大鼠神经轴膜与淋巴细胞离子通道及雷公藤多甙干预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李艳;TRPC离子通道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介导的神经元轴突转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7 王维玺;东亚钳蝎新型离子通道配体/调制剂的药理结合及其病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8 文磊;新芋螺毒素SO-3镇痛作用的离子通道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9 李享元;基于离子通道动力学的神经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张彦莉;双层类脂膜与离子通道分子自组装性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燕;作用于ASIC1a通道的多肽毒素的筛选与鉴定[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彭莎;电场驱动构建有序离子通道及其导电增强效应研究[D];江汉大学;2018年

3 陈晓磊;基于柱芳烃的人工单分子阴离子跨膜通道的设计合成[D];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

4 刘娣;探讨TRP离子通道和FKBP1B在蝙蝠冬眠中的重要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5 张贝;作用于Nav1.5通道的印鼠客蚤多肽FS50结构与功能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6 林耀;基于双亲分子超分子自组装的人工离子通道的设计合成[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7 贾慧娟;基于冠醚类衍生物的超分子自组装人工离子通道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张永岩;离子通道随机开关模型[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马恒;阴离子通道在维持大鼠血管张力中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10 姜河海;以离子通道为靶点的中草药作用机制及活性成分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99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99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1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