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及目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简称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通常指发病6h至1W内病情进行性加重或经临床治疗干预后病情仍不稳定,用药后神经缺损症状仍进行性加重。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亚型,属于难治性脑血管病。由于其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研究SIP的危险因素,及早甄别患者是否会发生进展,对于判断脑血管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针对患者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及头部MRI灌注检查结果对SIP的影响,通过SIP组与非SIP组的对比,探讨侧支循环和脑组织灌注与SIP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7月到2017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136人。根据患者有无新发脑梗死及发生梗死后病情有无进展分为健康组、非SIP组和SIP组,其中确诊且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82人,健康人群54人,非SIP组48人,SIP组34人,收集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一般临床资料;根据头颈部血管检查结果,每组中按有无血管狭窄分为2个亚组,即有血管狭窄组和无血管狭窄组。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中度以下和中度以上(包括中度狭窄)组,比较各组之间在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在非SIP组与SIP组中依据头颈部血管检查结果,按照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分为有侧支循环形成与无侧支循环形成两组。通过比较,探讨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与SIP的关系;按照头部MRI灌注检查结果,探讨SIP与脑组织灌注参数(MTT、TTP、CBV、CBF)的关系。结果:(1)健康组54人,男性32人(59.3%),女性22人(40.7%),平均年龄58.91±8.96岁;非SIP组48人,男性32人(66.7%),女性16人(33.3%),平均年龄58.71±11.43岁;SIP组34人,男性22人(64.7%),女性12人(35.3%),平均年龄59.2±7.08岁。三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三组之间在性别、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2)健康组有高血压病33人(61.1%),糖尿病15人(23.5%);非SIP组有高血压病26人(66.7%),糖尿病19人(39.6%);SIP组有高血压病21人(61.8%),糖尿病12人(35.3%)。三组在高血压病、糖尿病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之间在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方面相似。(3)健康组中有血管狭窄13人(24.1%),狭窄程度≥中度狭窄7人(13%);非SIP组中有血管狭窄32人(66.7%),狭窄程度≥中度狭窄26人(54.2%);SIP组中有血管狭窄26人(76.5%),狭窄程度≥中度狭窄21人(61.8%)。三组在脑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中度狭窄比较P=0.0000.05,说明三组间存在一定差别,校正P值,通过组间两两比较,健康组与非SIP组、SIP组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67),SIP组与非SIP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167)。说明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中度狭窄易发生缺血性卒中,但患者是否发生卒中进展两组之间无差别。(4)SIP组中存在侧支循环8人(23.5%),非SIP组中存在侧支循环23人(47.9%)。两组之间经卡方检验,P=0.0250.05,具有统计学差异。非SIP组中侧支循环的形成比例明显高于SIP组,说明侧支循环的形成与SIP的发生有负性相关性。侧支循环形成越完善,SIP的发生率越低。(5)SIP组与非SIP组在脑组织灌注参数的比较(患侧/健侧):SIP组r CBV(0.81±0.23)、r CBF(0.64±0.32)、r MTT(1.46±0.47)、r TTP(1.09±0.83);非SIP组r CBV(1.07±0.53)、r CBF(0.72±0.32)、r MTT(1.56±0.48)、r TTP(1.10±0.77)。两组患者在r CBF、r MTT、r TTP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r CBV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30.01)。说明缺血区MTT、TTP、CBF下降,仍处于可代偿期,SIP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增加,缺血区CBV下降可导致SIP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1)脑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中度狭窄的患者易发生缺血性卒中,但与患者是否发生卒中进展无关。(2)脑梗死急性期,非SIP组中一、二级侧支循环出现比例高于SIP组,侧支循环形成与否及形成时间与SIP发生相关,早期形成良好的侧支循环可有效预防卒中进展。(3)缺血区MTT、TTP、CBF下降,仍处于可代偿期,SIP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增加,缺血区CBV下降可导致SIP发生率明显增加。充足的脑组织灌注可预防卒中的进展。(4)SIP的发生与否,并不单一取决于是否有血管狭窄或狭窄程度,更关键的因素取决于与狭窄相关的侧支循环形成与否及形成时间。
【图文】: 3.1.1 病例来源选取 2016 年 7 月到 2017 年 10 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患者 136人,住院治疗的 82 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健康人群 54 人。3.1.2 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选标准:(1)遵循 2014 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均完成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动脉超声、头 MRI、MRA、头部灌注核磁成像。(2)第 1 次发病或既往有脑血管病病史,,但无明显后遗症患者。3.1.3 SIP 组患者入选标准(同时满足 1 和 2 或 3)(1)发病 6h~7d 内病情加重。(2)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情逐渐加重,量表评分下降≥4 分。(3)复查头部 CT 或 MRI 证实在原责任血管支配区域梗死灶扩大(同时排除在原责任血管支配区以外的再发梗死)。见图 3.1。
表 4.2 三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一般资料 健康组(n=54) 非进展组(n=48) 进展组(n=34)性别[男(%)]年龄(岁, )高血压病史[例(%)]糖尿病病史[例(%)]吸烟史[例(%)]饮酒史[例(%)]32(59.3%)59.81±10.4633(61.1%)15(23.5%)20(37%)17(31.5%)32(66.7%)58.71±11.4326(66.7%)19(39.6%)26(54.2%)12(25%)22(64.7%)59.21±7.0821(61.8%)12(35.3%)20(58.8%)11(32.4%)注:三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P>0.05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红;王百灵;孔伶俐;王春霞;;进展性卒中相关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7年01期
2 吕晋浩;娄昕;;脑侧支循环的MRI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年07期
3 闫海燕;郗红艳;王红梅;张凤春;曹端华;;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诊断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出血转化和评估侧支循环重构中的价值[J];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07期
4 谭泽锋;杨万勇;徐安定;;症状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狭窄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5年03期
5 汪利;李国忠;;缺血性卒中与脑侧支循环[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年31期
6 贾革;陈秋惠;张海娜;孙亚娟;刘子良;;进展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14期
7 黄健康;陈乐;;颅内外血管狭窄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12期
8 周环;李雯娴;唐雯;池桂波;张世军;徐安定;黄立安;;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与卒中再发[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4年03期
9 郭芳;谢琰臣;张拥波;李继梅;;糖尿病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年05期
10 黄家星;林文华;刘丽萍;濮月华;谭泽峰;徐安定;;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辉;通透性影像评估缺血性卒中Ⅱ、Ⅲ级侧支循环[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付海龙;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单因素分层及其NO水平变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705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0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