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正常值及对虚拟现实镇痛评价、中国人群腓骨肌萎缩症及MANF抑制MPZ突变细胞内质网应激

发布时间:2020-06-30 17:17
【摘要】:目的1.建立中国人群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正常参考值。2.采用CHEPs客观评价虚拟现实(VR)的镇痛作用,评价反复应用VR其镇痛作用是否降低。3.研究中国人群腓骨肌萎缩症临床和基因突变特点。4.探讨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ANF)在S63de1 MPZ突变RT4-6P2T施万细胞内质网应激(ERS)中的作用。方法1.于2014年12月3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招募健康志愿者151名,分别在右前臂掌侧、C7棘突右侧、T12棘突右侧以及右外踝上方进行CHEPs检查。探讨不同刺激次数、不同基线温度对CHEPs参数的影响;评价年龄、性别对CHEPs参数的影响,建立正常参考值;评价CHEPs短期、长期重复性。2.于2016年3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招募健康志愿者76名,分别于基线水平和VR体验下进行CHEPs检查,并连续三周重复检查;客观评价VR的镇痛作用,探讨反复应用VR其镇痛作用是否减弱。3.收集2012年12月3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且临床诊断为CMT的患者151名,进行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查体、实验室检查、神经传导检查(NCS)以及高通量靶向测序,研究其临床和基因突变特点。4.构建慢病毒载体质粒 pLVX-MPZ(MUT)-PGK-Puro 和 pLVX-PGK-Puro,稳定转染RT4-D6P2T细胞系。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MANF组、慢病毒组、慢病毒+MANF 组、S63de1MPZ 组、S63delMPZ+MANF 组;MANF干预时间为24h。采用CCK8进行细胞增值-毒性检测;采用Annexin-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凋亡检测;采用JC-1进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Ψm);检测各组 MANF、GRP78、CHOP mRNA;Western Bloting 检测各组MANF、GRP78、CHOP等蛋白表达;使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MANF、GRP78、CHOP等蛋白表达;ER-Tracker、mito-tracker观察内质网、线粒体形态;检测内质网钙离子浓度。结果1.(1)分别进行3次、5次、10次刺激后发现,N2-P2波幅(χ2 = 54.64,P0.001)随刺激次数增加明显下降;(2)年龄和性别的交互因素对右前臂掌侧“N2波潜伏期/身高(msec/cm)”有显著影响(P=0.017)。随着年龄的增长,“N2波潜伏期/身高(msec/cm)”延长,;女性健康志愿者“N2波潜伏期/身高(msec/cm)”较男性健康志愿者缩短。年龄因素对T12处“P2波潜伏期/身高(msec/cm)”(P=0.015)以及右外踩上方N2-P2波幅有显著影响(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P2波潜伏期/身高(msec/cm)”延长;N2-P2波幅下降;(3)建立了中国人群CHEPs正常参考值;基线温度升高至35℃时,N2波潜伏期/身高明显缩短(t = 5.45,P0.001),P2波潜伏期/身高明显缩短(χ2 =-4.06,P0.001),N2-P2 波幅明显升高(T =-5.01,P0.001);(4)CHEPs 具有良好的短期及长期重复性。2.在VR环境下,N2波潜伏期/身高较基线水平明显延长(F = 9.497,P = 0.002),N2-P2波幅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F = 65.752,P0.001),VAS评分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F = 28.43,P0.001)。反复应用VR其镇痛作用并不减弱。VAS评分与N2-P2波幅呈中度相关关系(r = 0.532,P0.001)。3.120例临床诊断为CMT的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41例携带已报道致病基因,明确诊断为CMT;16例携带未报道突变,考虑可能致病;23例携带未报道突变,考虑为非致病突变;10例证实或可能为其他疾病;30例未查到基因突变。在明确诊断为CMT的41例患者中,14(34%)例为PMP22基因重复突变,诊断为CMT1A;9(22%)例为GJB1基因突变,诊断为CMTX1;其中24例为CMT1型,占所有明确诊断CMT患者的59%;PMP22基因重复突变导致的CMT1A占CMT1的58%。4.(1)S63delMPZ组与前四组相比,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01),凋亡增加(P0.001);S63delMPZ+MANF 组与 S63delMPZ 组相比,细胞增殖增多(P=0.005),凋亡减少(P0.001)。(2)S63del MPZ 组△Ψm下降(P0.001)(3)S63del MPZ 组 MANF、GRP78、CHOP mRNA 较前表达增加(P0.001);S63del MPZ+MANF 组与 S63del MPZ 组相比,GRP78、CHOP mRNA 表达下降(P0.001)。(4)在免疫印迹分析中,S63delMPZ 组 MANF、GRP78、CHOP、ATF6、P-PERK/PERK、P-IRE1/IRE1、Bax、Caspase3 表达上调(P0.001),Bc12 表达下调(P0.001);S63delMPZ+MANF 组与 S63delMPZ 组相比,GRP78、CHOP、ATF6、Bax、Caspase3 表达下调(P0.001),Bcl2 表达上调(P0.001)。(5)在免疫荧光分析中,S63delMPZ 组 MANF、GRP78、CHOP、Bax、Caspase3 表达上调(P0.001),Bc12 表达下调(P0.001);S63del MPZ+MANF 组与 S63del MPZ 组相比,GRP78、CHOP、Bax、Caspase3表达下调(P0.001),Bcl2 表达上调(P0.001)。(6)在 S63delMPZ 组,ERtracker、mito-tracker可见内质网、线粒体形态改变。(7)在S63delMPZ组,内质网钙离子浓度下降,S63del MPZ+MANF组与S63del MPZ组相比,内质网钙离子浓度升高。结论1.(1)建立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中国人群CHEPs正常参考值范围;(2)CHEPs各项参数受年龄、性别影响;(4)提高基线温度后,CHEPs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5)CHEPs具有较好的短期和长期重复性。2.(1)CHEPs客观评价了 VR技术的镇痛作用;(2)反复应用VR其镇痛作用不会降低。3.(1)丰富了我国CMT临床和基因突变资料;(2)发现的未报道可能致病突变拓展了 CMT的基因谱。4.(1)S63del MPZ 突变 RT4-6P2T 施万细胞产生 ERS;(2)MANF 在 S63del MPZ突变RT4-D6P2T施万细胞ERS中具有保护性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6.4
【图文】:

报道基因,家系,家族,患者


对其父母、姐姐进行验证发现:父母均为杂合突变,姐姐为纯和突变;携带逡逑YARS(c.l76T>C)宋变的患者,母亲携带这一突变,父亲不携带这一突变;携带逡逑GJBlCc.490C>T;)突变的患者,家族中多人患病(图1),家族中患者均携带这一逡逑突变。16名患者基因突变情况见表4。逡逑逦■堒逡逑k—J邋^逡逑□—4逦a—-0逦6^3逡逑■逦m逦0逡逑/逡逑图1携带未报道GJBl(c.490C>T)突变家系逡逑表4邋16例未报道基因突变特点逡逑左侧正中神经逡逑编逦家族运动传导速度逡逑号逦基因突变逦氨基酸改变逦史逦(m/s)逦疾病亚型逡逑_1逦LITAF(c.32C>G)逦p.TllS逦+逦28逦CMT1C逡逑_2逦PMP22(c.ll7G>T)逦p.W39C逦+逦23逦CMT1E逡逑_3逦NEFL(c.280C>T)逦p.L94F逦+逦32逦CMT1F逡逑4逦MFN2(c.497C>T)逦p.A166V逦+逦43逦CMT2A逡逑逦AARS(c.826G>A)逦p.A276T逦+逦41逦CMT2N逡逑6逦DYNC1H1(c.11765C>T)逦p.P3922L逦-逦41逦CMT20逡逑7逦LRSAMl(c.l930G>T)逦p.G644C逦-逦39逦CMT2P逡逑8逦LRSAMl(c.ll78T>A)逦p邋N393Q逦-逦42逦CMT2P逡逑58逡逑

细胞培养,细胞形态,博士学位论文,解放军


逦解放军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逦逡逑结果逡逑1.各组细胞培养24h后的细胞形态逡逑各组RT4-D6P2T大鼠源性施万细胞于5%C02,邋37°C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邋h逡逑后完全贴壁,细胞伸出伪足,呈不规则形,各组细胞形态、密度、生长状况无明逡逑显差异(图1)。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肇杰;张金霞;孙逢陆;刘翠红;王开;贾万春;郭宇;;腓骨肌萎缩症一例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年06期

2 张丽琴;;漫游“天国”奇遇(一)——来到天国[J];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2017年Z1期

3 王炜;笪宇威;;X-连锁显性腓骨肌萎缩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年06期

4 沈玲哲;腓骨肌萎缩症1例[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5年02期

5 李志宏;腓骨肌萎缩症2例报告[J];云南医药;2005年02期

6 杨培全,龙健中;腓骨肌萎缩症1例报告[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杨培全,龙健中;腓骨肌萎缩症1例报告[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6期

8 李克波,崔丽英;腓骨肌萎缩症36例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00年03期

9 曾昭祥,纳冬梅,陈素琴;腓骨肌萎缩症[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5年01期

10 廖平川;卢汉生;常洪;;应用神经—肌电图诊断腓骨肌萎缩症[J];山西医药杂志;198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佳颖;王莹;李骄星;刘大伟;吴新浪;李洵桦;张成;梁秀龄;姚晓黎;曾进胜;;腓骨肌萎缩症家系报道一例[A];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2 张如旭;刘蕾;谢雍之;王娟;唐北沙;;230个中国腓骨肌萎缩症家系的基因型及表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5年

3 刘小璇;樊东升;宋淑娟;;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用于诊断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突变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4 张如旭;唐北沙;资晓宏;刘蕾;;中间型腓骨肌萎缩症[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4年

5 何瑾;王丹妮;张奇杰;王柠;陈万金;;一个腓骨肌萎缩症1A型家系的临床表现、电生理以及基因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6 王雷明;钟延丰;刘小璇;;腓骨肌萎缩症1A型基因重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7 刘黔云;王毅;;腓骨肌萎缩症1型的分段对比电生理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张付峰;唐北沙;张如旭;赵国华;严新翔;罗巍;;110例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和遗传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罗巍;罗本燕;唐北沙;杨期东;夏昆;;一个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2型位点定位于12q24[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戴佳颖;王莹;李骄星;刘大伟;吴新浪;李洵桦;张成;梁秀龄;姚晓黎;曾进胜;;腓骨肌萎缩症家系报道一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顾钢;补充卵磷脂可改善腓骨肌萎缩症[N];科技日报;2018年

2 Dylan Scott 编译 王迪;法国药企点燃罕见病药降价曙光[N];医药经济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博;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正常值及对虚拟现实镇痛评价、中国人群腓骨肌萎缩症及MANF抑制MPZ突变细胞内质网应激[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年

2 徐佳露;早发型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特征及新发MPZ基因突变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3 姜丽华;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GJB1基因c.185(G>C)新突变的家系分析及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4 王锐;中国华东地区腓骨肌萎缩症患者临床、电生理及致病基因突变特点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有龙;伴发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变的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薛晋杰;CX32基因605(T>A)新突变导致一家系X连锁隐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D];中南大学;2008年

3 占雅静;腓骨肌萎缩症PMP22、CX32、MFN2基因突变检测及CX32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刘灵月;24例儿童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5 侯池;儿童腓骨肌萎缩症功能障碍评估及遗传学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3年

6 颜晨;5例儿童期发病的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表型与基因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张蓓蒂;腓骨肌萎缩症患者感觉传导通路的中枢损害及功能重塑[D];复旦大学;2010年

8 傅敏;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MFN2基因突变[D];中南大学;2007年

9 李蓓蓓;K141N突变型HSP22蛋白对线粒体的影响及其在腓骨肌萎缩症2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刘蕾;腓骨肌萎缩症MPZ基因突变筛查及其表型分析[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35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35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f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