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基于机器学习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临床辅助诊断系统建模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12:42
【摘要】:当前,对于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辅助诊断算法模型的研究大都是以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构建的,主要通过综合各项医学辅助检查指标结果实现疾病的辅助诊断。虽然存在着部分从中医病因病机、体质辨识等方面的研究,但目前中医临床上仍缺少以缺血性中风病为主的临床辅助诊断工具。因此,这需要通过运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相关理论,充分发挥中医临床康复医疗技术的优势,挖掘中医康复专家临床经验和病案的利用价值,系统化、实例化的设计并实现缺血性中风病临床辅助诊断系统。本研究基于机器学习方法,从数学建模、数据挖掘和系统设计实现三个方面,构建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临床辅助诊断系统。目的:通过创新“现代科学技术+中医药理论”思路,以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为主体,借鉴国内外关于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辅助诊断模型的研究技术,探索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临床辅助诊断模型,挖掘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中医临床用药配伍规律,设计与实现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临床辅助诊断系统,降低了中医临床医生对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出现的误诊风险,同时也为中医药临床发展缺血性中风疾病防治研究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1.运用数据预处理技术,对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脑病科采集的1915例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中医临床医疗数据进行前期处理,提高研究数据的质量,并建立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中医临床病例资料数据集。2.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和支持向量机方法,探索建立了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和阴虚风动证的临床辅助诊断模型。3.应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整理和挖掘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和阴虚风动证的中医临床用药信息,总结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三种中医证型的中医临床用药配伍规律。4.应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设计开发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临床辅助诊断系统,并将其嵌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系统中,实现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三种中医证型的临床辅助诊断模型和临床推荐用药规则的临床实际测试与运用。结果:1.确定了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风险临床表征变量65项,其中气虚血瘀证17项,痰瘀阻络证28项,阴虚风动证10项。2.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三种中医证型的临床辅助诊断模型,经过ROC曲线分析和临床诊断对比验证,临床辅助诊断的准确率分别达到81.67%、89.17%和96.67%。3.确定了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三种中医证型的临床推荐用药规则共37条,其中气虚血瘀证15条,痰瘀阻络证10条,阴虚风动证12条。针对气虚血瘀证,推荐使用以赤芍、黄芪、当归、川芎和地龙为基础的中药方剂;针对痰瘀阻络证,推荐使用的中药是:胆南星、石菖蒲、陈皮、半夏和丹参;针对阴虚风动证,推荐使用山茱萸、山药、熟地黄、丹皮和麦冬相互配伍。4.设计并开发了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中医临床辅助诊断系统软件,并通过了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检测报告(CMA认证)。结论:1.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和支持向量机方法构建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三种中医证型的临床辅助诊断模型,经过理论验证与实践验证,获得了较高的辅助诊断准确性,意味着这三种辅助诊断模型可以进入医院信息系统和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系统进行使用,体现了其应用价值。2.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挖掘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三种中医证型的临床推荐用药规则,经过中国中医药方剂数据库的识别比对,验证了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阴虚风动证的临床推荐用药规则符合中医经典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相关证型的方剂组成,可认为临床推荐用药规则是合理有效的。3.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中医临床辅助诊断系统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辅助中医临床医生进行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病人的诊断与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181;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琪;胡良平;高颖;柳伟伟;马斌;张杨;;潜在类别分析在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数据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3年05期

2 郭寿芳;薛美玲;;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105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0年01期

3 王淼;裴丽;耿晓娟;朱亚萍;董梅;李良军;许颖智;张军平;;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演变初探[J];天津中医药;2009年03期

4 任丽;曹晓岚;刘清;;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综合治疗的理论及现实意义[J];中国中医急症;2008年12期

5 陈沛;任毅;王文婷;江澜;吴爽;王玉光;邹忆怀;;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甲状腺激素变化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09期

6 刘益;刘旺兴;;36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张洪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02期

8 韩秀秀;马斌;;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泛素融合降解蛋白的临床意义[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9 柳叶;;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年07期

10 宋毅;裴建;刘志丹;李海燕;蔡业峰;郭建文;黄燕;;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化及相关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忆怀;谢颖桢;孟繁兴;李宗衡;;希臣通舒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30例临床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文生;刘振权;;缺血性中风病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3 辛喜艳;张华;高颖;;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常用中药复方与证候要素的关系[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谌剑飞;马雅玲;丁萍;李创鹏;关少侠;蔡绍华;;糖尿病缺血性中风病因与内皮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高凝状态的关系探讨[A];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1年

5 祝美珍;;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曹晓岚;赵世珂;胡浩;田立;王白玲;陶素爱;陈建强;付巍;王金桥;李东晓;;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A];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7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规范化研究"课题组;曹晓岚;;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山东)(临床推广稿)[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曹晓岚;赵世珂;胡浩;田立;王白玲;陶素爱;陈建强;付巍;王金桥;李东晓;;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吕美君;杨关林;张哲;齐文诚;张会永;袁东超;卢玉娟;裴宇鹏;夏伟;张帆;吴谨;马原;;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中风后抑郁患者临床特征探究[A];第七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研讨会会议材料[C];2013年

10 康广盛;李冀;毕明刚;;利用方剂文献资料库研制治疗风痰瘀血型缺血性中风病的方剂[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特约记者 兆康 建新 赵丽;清水五科技项目通过鉴定[N];天水日报;2011年

2 记者 胡彬;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第一批十病十药 研发品种公布[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桂倩;基于体质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建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年

2 周峻伟;清开灵有效组份对缺血性中风病“毒伤脑神”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郑志新;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及分布演变过程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周凤龙;缺血性中风病常见症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关系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马进;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王琪;缺血性中风病重复测量设计定性数据变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7 杨薇;基于医疗电子数据的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西药物群组模块方法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8 黄博辉;不同时期针刺干预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喻杉;缺血性中风病中医全程干预方案的临床评价及社区转化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魏戌;中医药干预缺血性中风病3年随访结局研究与风险模型的构建[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志超;基于机器学习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临床辅助诊断系统建模与应用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孟繁丽;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辨证规范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崔文龙;基于分类树模型对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年

4 任丽;溶栓颗粒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岳丹;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王超凡;中西医结合干预存在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孙帅玲;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体质、证候、炎症相关蛋白、MTHF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

8 李岩;144例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分布情况与演变规律的调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李泽希;刘氏菖郁汤治疗风痰阻络型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郎福凯;养阴熄风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阴虚风动证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46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46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b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