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态学分析构建新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3;R816.1
【图文】:
通过正侧位造影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图 3.通过 3D-DSA 进一步明确诊断及相关形态学参数测量关形态学参数的测量如下:根据造影后三维重建图像,动脉瘤深度内两点间距离最大径,视为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高度(Hp),即瘤颈瘤顶的最远距离;动脉瘤瘤宽度(W),即垂直于动脉瘤高度的瘤体瘤动脉直径(Dv);瘤颈宽度(N);入射夹角为动脉瘤瘤高度延长线脉夹角;流出角为动脉瘤高度延长线与远端载瘤动脉的夹角;AR)为瘤体高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瘤体高度宽度之比(HWR);AR 面积比面积与瘤颈处载瘤动脉面积的比值,即动脉瘤的面积与瘤颈处载瘤AR 面积比=(Hp×W)/(Dv×N)[72][73],均在下图 4 明示。
图 3.通过 3D-DSA 进一步明确诊断及相关形态学参数测量2.2 相关形态学参数的测量如下:根据造影后三维重建图像,动脉瘤深度(Hmax),即瘤体内两点间距离最大径,视为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高度(Hp),即瘤颈平面的中点到瘤顶的最远距离;动脉瘤瘤宽度(W),即垂直于动脉瘤高度的瘤体最大直径;载瘤动脉直径(Dv);瘤颈宽度(N);入射夹角为动脉瘤瘤高度延长线与近端载瘤动脉夹角;流出角为动脉瘤高度延长线与远端载瘤动脉的夹角;AR(AspectRatio)为瘤体高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瘤体高度宽度之比(HWR);AR 面积比 S1/S2,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载瘤动脉面积的比值,即动脉瘤的面积与瘤颈处载瘤动脉的面积,AR 面积比=(Hp×W)/(Dv×N)[72][73],均在下图 4 明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莹;荆林凯;刘健;范吉星;张义森;穆士卿;杨新健;;后交通动脉主干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03期
2 陈勇春;陈伟健;陈晓;曹国全;范良好;谭显西;李则群;杨运俊;郭献忠;;影响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年09期
3 李元辉;管生;徐浩文;郭新宾;权涛;刘朝;王子博;李冬冬;;颅内≤5mm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年02期
4 傅建华;何伟文;王茂武;陈燕红;伍健伟;梁建峰;王其兵;江顺婷;;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形态学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08期
5 康慧斌;彭汤明;钱增辉;纪文军;吴京;吴中学;刘爱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年04期
6 王珏;赵玉武;李明华;鲁海涛;;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年01期
7 冯文峰;张龙;张国忠;李伟光;何小艳;王刚;李明洲;漆松涛;;上、下指向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对比评价[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年06期
8 张鸿祺;;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01期
9 龚涛;;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2年03期
10 阮云军,邱健,吴赛珠,董凤英;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对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2747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47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