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罕见椎管内神经鞘瘤病家系的临床与SMARCB1基因突变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10 16:41
【摘要】:目的:通过收集一个罕见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病家系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以期深入分析该家系病的临床特点、发病规律及疾病转归,为神经鞘瘤病的病因、诊断、预后等提供临床依据,提高对该疾病的系统认识。方法:收集该家系已发病者的临床资料(先证者、哥哥、爸爸),包括详细病史、手术史、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等,对于未发病者进行相关评估,对于已逝者进行死亡原因及相关疾病调查。对其全家系成员采集血液或唾液样本,提取DNA,针对SMARCB1基因外显子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对其扩增产物进行Sanger测序,分析该家系SMARCB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该家系确认发病者有3人:先证者,女性,已亡(30岁),有5次手术史,切除肿瘤17个;先证者哥哥32岁,有4次手术史,切除肿瘤9个;先证者爸爸59岁,有3次手术史,切除肿瘤10个;3人的术后病理结果均为椎管内神经鞘瘤病。先证者死于肿瘤恶变全肺转移,肺部细针穿刺活检提示为转移性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先证者爷爷于83岁死于脑出血;先证者奶奶于83岁死于心肺衰竭;先证者小姑于22岁死于肺癌;先证者二姑经核磁检查提示腰椎管内占位,病史多年,疑似为该病;该家系其他成员均体健,无发病,也无其他疾病史。对其家系3代25人进行基因检测,发现SMARCB1基因突变者有8人,其中男性2人,女性6人,突变方式均为SMARCB1基因外显子8和9之间发生剪接位点突变(c.1118+1GA),否认存在近亲婚育史。结论:家系性神经鞘瘤病在国内外都属于非常罕见的疾病,此前在国内仅报道过一个神经鞘瘤病家族;本研究的先证者最终死于转移性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神经鞘瘤病向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方向发展的病例极其罕见;SMARCB1基因种系突变可能是该家系性神经鞘瘤病发病及转归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主要原因;该家系检出的突变方式均为SMARCB1基因外显子8和9之间发生剪接位点突变(c.1118+1GA),这种突变方式此前在全世界仅有一篇文献报道;目前神经鞘瘤病及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仍为手术切除肿瘤;本研究的成果可为今后神经鞘瘤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9.42
【图文】:
(T11 左侧)。2014 年 5 月因“右下肢疼痛 4 个月”入院,诊断为腰椎管内占位,手术切除 1 个肿物,大小约 3.5×3×2cm(L3)。2015 年 11 月因“左侧胸背部疼痛 2 月余”入院,诊断为颈胸椎管内占位,手术切除 7 个肿物,大小分别约为 1.2×3(C3/4 右侧椎间孔)、0.5×0.5(C5 上)、0.4×0.4(C5 下)、1×1(C5下)、1.5×1.5(T3/4)、0.5×0.5(T5 上缘)、1.5×1.5cm(T11)(见图 1)。2017年 10 月,患者以咳嗽为首发症状就诊,无咳痰、发热等症状,考虑肺感染,给予抗炎治疗一周后症状无缓解,行胸部 X 线及 CT 检查后发现患者双肺多处占位(见图 2),结合病史初步考虑为转移性肿瘤,进一步行肺部细针穿刺活检,结果提示为转移性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随后做基因检测提示患者有 SMARCB1(血液)及 TP53(肿瘤组织)基因突变,患者发病半月余后开始出现憋气、呼吸费力及发热等症状,并迅速加重,于第 23 日死亡。
图 2:胸部 X 线及 CT图 2A-D 依次为胸部 X 线正位、侧位、CT 肺窗及 CT 纵膈窗。可见双肺多发散在的结节及肿块影,大小不等,形态多呈圆形、欠规整,密度欠均匀,边缘模糊。(2)先证者哥哥的临床资料先证者的哥哥,2004 年 7 月以“双下肢疼痛半年,二便障碍两月”首次就诊,入院后确诊为腰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行占位切除术,切除 1 个包膜完整的肿物,大小约为 3×2.5×2cm(L3-L4),术后症状消失,恢复良好。2005 年 1月因“胸痛 2 个月”入院,诊断为右胸腔占位,手术切除 1 个肿物,大小约 5×3×3cm(第 9 肋间神经)。2009 年 5 月因“背痛伴双下肢麻木半年”入院,诊断为颈胸椎管内占位,手术切除 3 个肿物,大小分别约为 1.2×1(C7)、0.4×0.4(T8)、4×3cm(T8-T10)。2014 年 2 月因“腰腿疼痛半月余”入院,诊断为胸腰椎管内占位,手术切除 4 个肿物,大小分别约为 0.5×0.3(T11)、4×2(T11-L1)、3×2(L4)、2.5×2cm(L5)。
自 6 岁起出现单腿疼痛,无手术史,也无相关检查证据,22 岁死于肺癌。先证者的二姑,下肢疼痛、行走不利,经核磁检查提示腰椎管内占位,病史多年,但未做手术,也无病理证实,疑似该病。该家系其他成员均正常,无发病,也无其他疾病史。
本文编号:2788352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9.42
【图文】:
(T11 左侧)。2014 年 5 月因“右下肢疼痛 4 个月”入院,诊断为腰椎管内占位,手术切除 1 个肿物,大小约 3.5×3×2cm(L3)。2015 年 11 月因“左侧胸背部疼痛 2 月余”入院,诊断为颈胸椎管内占位,手术切除 7 个肿物,大小分别约为 1.2×3(C3/4 右侧椎间孔)、0.5×0.5(C5 上)、0.4×0.4(C5 下)、1×1(C5下)、1.5×1.5(T3/4)、0.5×0.5(T5 上缘)、1.5×1.5cm(T11)(见图 1)。2017年 10 月,患者以咳嗽为首发症状就诊,无咳痰、发热等症状,考虑肺感染,给予抗炎治疗一周后症状无缓解,行胸部 X 线及 CT 检查后发现患者双肺多处占位(见图 2),结合病史初步考虑为转移性肿瘤,进一步行肺部细针穿刺活检,结果提示为转移性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随后做基因检测提示患者有 SMARCB1(血液)及 TP53(肿瘤组织)基因突变,患者发病半月余后开始出现憋气、呼吸费力及发热等症状,并迅速加重,于第 23 日死亡。
图 2:胸部 X 线及 CT图 2A-D 依次为胸部 X 线正位、侧位、CT 肺窗及 CT 纵膈窗。可见双肺多发散在的结节及肿块影,大小不等,形态多呈圆形、欠规整,密度欠均匀,边缘模糊。(2)先证者哥哥的临床资料先证者的哥哥,2004 年 7 月以“双下肢疼痛半年,二便障碍两月”首次就诊,入院后确诊为腰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行占位切除术,切除 1 个包膜完整的肿物,大小约为 3×2.5×2cm(L3-L4),术后症状消失,恢复良好。2005 年 1月因“胸痛 2 个月”入院,诊断为右胸腔占位,手术切除 1 个肿物,大小约 5×3×3cm(第 9 肋间神经)。2009 年 5 月因“背痛伴双下肢麻木半年”入院,诊断为颈胸椎管内占位,手术切除 3 个肿物,大小分别约为 1.2×1(C7)、0.4×0.4(T8)、4×3cm(T8-T10)。2014 年 2 月因“腰腿疼痛半月余”入院,诊断为胸腰椎管内占位,手术切除 4 个肿物,大小分别约为 0.5×0.3(T11)、4×2(T11-L1)、3×2(L4)、2.5×2cm(L5)。
自 6 岁起出现单腿疼痛,无手术史,也无相关检查证据,22 岁死于肺癌。先证者的二姑,下肢疼痛、行走不利,经核磁检查提示腰椎管内占位,病史多年,但未做手术,也无病理证实,疑似该病。该家系其他成员均正常,无发病,也无其他疾病史。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通;刘辉;张建宁;朱涛;;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06期
2 李朋;赵赋;张晶;汪颖;李仕维;杨俊;刘丕楠;;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神经鞘瘤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01期
3 贾潇天;杨剑云;虞聪;;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4年03期
本文编号:2788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8835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