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52例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15:10

  本文关键词:52例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对我院近5年住院的ATM病例进行临床特征回顾性研究,加深对本地区ATM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的诊断及治疗。研究方法:本研究对2010年2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诊断为ATM的52例病例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均符合2002年TMCWG的ATM标准。按病因不同可划分为4组:特发性ATM(IATM)组28例,MS相关性ATM(MS-ATM)组10例,NMO相关性ATM(NMO-ATM)组12例,其他类型ATM组2例。其中首发ATM39例。本研究应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52例ATM病例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对ATM各亚组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应用病历随访和电话随访的方法来收集39例首发ATM病例的临床转归、功能残障及复发等情况的临床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均数比较,两个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个变量以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均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Wilcoxon rank sum tests)。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P0.05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时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所有的统计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研究结果:1.IATM、MS-ATM及NMO-ATM三组临床特征的比较:三组在性别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MS-ATM及NMO-ATM组以女性多见;NMO-ATM组AQP-4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IATM及MS-ATM组,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ATM组的体征多呈对称性,而MS-ATM及NMO-ATM组的体征多呈不对称性,MS-ATM组尤为明显,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三组均有脑脊液OCB呈阳性的病例,但MS-ATM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虽然在本研究中三组脊髓病灶节段均超过3个节段,但NMO-ATM组受累的节段明显较其余两组多。本研究IATM组发病高峰在36-45岁之间,缺少10-19岁的发病高峰。2.首发ATM临床转归及预后的研究:首发ATM临床转归的分析:39例首发ATM病例经随访观察发现,其中有16例(41.03%)未再出现临床发作,12例(30.77%)出现相同部位脊髓炎的复发,4例(10.26%)发展为MS,7例(17.95%)发展为NMO。不同临床转归亚组预后的比较:住院期间病情恢复方面:m-IATM及NMO组恢复较差,而r-IATM及MS组恢复较好;远期脊髓功能残障方面:r-IATM组最好,MS及NMO组最差。在随访时间内脊髓炎发作次数方面:NMO组最多,r-IATM组最少(m-IATM组除外)。3.其他类型ATM的临床研究:1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ATM病例,其脊髓受累的范围广泛,脊髓损害症状重、恢复差;1例结核性脊膜脊髓炎的病例,其脊髓病灶不特异,但伴有根痛,且有结核性脑膜炎的症状及相应的脑脊液变化。研究结论:1.IATM、MS-ATM及NMO-ATM三组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性别、血清AQP-4抗体、脑脊液OCB、脊髓MRI等方面的差异可帮助鉴别诊断。2.首发ATM病例的临床转归不尽相同;而且首发ATM病例的不同临床转归亚组预后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复发 特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视神经脊髓炎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4.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2
  • 第2章 综述12-18
  • 2.1 流行病学特征13
  • 2.2 临床表现13-14
  • 2.3 辅助检查14-15
  • 2.4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诊断15-16
  • 2.5 相关的治疗16-18
  • 第3章 对象与方法18-20
  • 3.1 研究对象18-19
  • 3.2 研究方法19
  • 3.3 统计方法19-20
  • 第4章 研究结果20-29
  • 4.1 一般情况20-21
  • 4.2 临床表现21-23
  • 4.2.1 病程21
  • 4.2.2 症状21-22
  • 4.2.3 体征22
  • 4.2.4 脊髓功能受损程度22-23
  • 4.3 辅助检查23-25
  • 4.3.1 血液检查23
  • 4.3.2 脑脊液检查23-24
  • 4.3.3 神经电生理检查24
  • 4.3.4 脊髓及头颅MRI检查24-25
  • 4.4 治疗反应25-26
  • 4.5 首发ATM病例的临床转归及预后分析26-28
  • 4.5.1 临床转归分析26
  • 4.5.2 不同临床转归亚组预后26-28
  • 4.6 其他类型ATM的临床资料28-29
  • 第5章 讨论29-33
  • 5.1 IATM、MS-ATM及NMO-ATM三组临床特征的比较29-31
  • 5.1.1 一般情况29
  • 5.1.2 临床表现29-30
  • 5.1.3 实验室检查30
  • 5.1.4 神经电生理30
  • 5.1.5 脊髓MRI30-31
  • 5.2 首发ATM的临床转归及预后31-32
  • 5.2.1 首发ATM的临床转归分析31
  • 5.2.2 不同临床转归亚组的预后比较31-32
  • 5.3 其他类型ATM的临床特征32
  • 5.4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32-33
  • 第6章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9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39-40
  • 致谢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传;视神经脊髓炎伴肺结核一例[J];贵州医药;2001年08期

2 刘国伟,张辉,刘中孝;分娩后视神经脊髓炎一例[J];眼科;2001年04期

3 于淑杰,王葳,王静,陈莹;小儿视神经脊髓炎十例报告[J];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01年01期

4 何萤光,袁海兰,张淑红;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视神经脊髓炎的观察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5 徐琪;小儿视神经脊髓炎一例报告[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2期

6 周妍丽;视神经脊髓炎误诊1例[J];临床眼科杂志;2003年04期

7 方明,杨巧云,耿德勤;20例视神经脊髓炎早期误诊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崔月梅;视神经脊髓炎2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年13期

9 Jacob S.;Zarei M.;Kenton A.;Allroggen H.;方伯言;;谷蛋白敏感与视神经脊髓炎:2例报道[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10期

10 胡章海;;鲜蜂王浆能治视神经脊髓炎[J];蜜蜂杂志;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峰;胡学强;龙友明;彭福华;;视神经脊髓炎脑脊液及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增高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赵代弟;吴杞柱;郭端;何晓非;韩文杰;周红雨;;视神经脊髓炎脑损伤的弥散张量成像指标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钟晓南;陆正齐;胡学强;;小剂量激素预防视神经脊髓炎复发的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褚晓凡;付学军;李刚;王德生;;中国人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李爱莲;;视神经脊髓炎诊治分析[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李艳;;1例药物致视神经脊髓炎患者骨髓抑制的护理体会[A];第15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周剑;韦企平;;关于视神经脊髓炎的认识和争论[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贺斌;赵忠新;;视神经脊髓炎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比较[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崔小康;谢炳s

本文编号:280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0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0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