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型卒中临床特征、危险因素、CISS分型及预后研究
本文关键词:觉醒型卒中临床特征、危险因素、CISS分型及预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卒中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疾病。目前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是超急性期溶栓治疗;但对于不明确发病时间者,溶栓治疗难以实施。觉醒型卒中便是一类睡眠中起病,且发病确切时间不明的疾病。国外资料显示,觉醒型卒中占卒中比例在8%-38.9%之间,中国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和临床随机、对照治疗资料。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觉醒型卒中患者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CISS)病因分型与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预后等特点,以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的拓展和潜在可行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09月(12个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梗死的发病时间,分为觉醒型卒中组和非觉醒型卒中组。按照CISS分型将两组患者病因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穿支动脉疾病、心源性卒中、其他病因和病因不确定5种不同的亚型,并对其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分析。记录患者的NIHSS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脑梗死和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吸烟史及饮酒史、家族史等卒中传统危险因素,分析其在各组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辅助检查结果(包括头颅CT、MRI等,血管评估:颈部血管超声、TCD、CTA、MRA及DSA);对不同亚型的觉醒型脑卒中患者采取个体化规范治疗;随访采用发病后3个月门诊复诊方式,了解所有患者生存及死亡情况,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计算各组患者的死亡率和生存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变量资料应用t检验,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病因型亚组间各种危险因素的构成比及不同性别CISS亚型分布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2c检验,以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承德地区觉醒型卒中约占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12.01%;男性为主,男:女=48:13;年龄最小和最大分别为21岁女性和89岁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0.80±10.09岁,50岁以下13例,51岁-69岁之间40例,70岁以上8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46例,吸烟史35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0例,高脂血症26例,糖尿病25例,长期饮酒22例,心房纤颤8例,未见心脏瓣膜病变患者。2据CISS分型觉醒型卒中组成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77.05%(47/61)、穿支动脉疾病3.28%(2/61)、心源性卒中8.20%(5/61)、其他病因3.28%(2/61)和病因不确定8.20%(5/61),其中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所占比例最高,而发病机制以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23/47)和动脉-动脉栓塞(11/47)为主。心源性卒中在女性患者比例较高(23.08%,3/13),男性较低(4.17%,2/48)。3觉醒型卒中患者NIHSS评分0-21分,4分以下者32例,提示小卒中(NIHSS评分≤3分)可能为觉醒型卒中主要类型;病灶分布为前循环35例,后循环23例,前后循环均受累3例,提示睡眠状态可能为后循环受累较其他时间段比例高。4觉醒型卒中后循环发病比例较non-WUS组高(P0.05);两组死亡率类似,但觉醒型卒中神经功能恢复较差(P0.05)。结论:1承德地区觉醒型卒中占全部卒中比例低于欧美国家水平,与日本相似,提示地域或种族分布特征。患者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早,部分患者具有影像指导下溶栓效果良好的特点。2承德地区觉醒型卒中患者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为主要病因,发病机制以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为主,与国外报道以小血管病变机制存在明显差异;传统卒中危险因素在觉醒型卒中患者常见。3觉醒型卒中患者长期预后较差;鉴于其后循环发病比例高,临床结局较差,存在探索影像(多模式CT或核磁共振)指导下觉醒型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模式的必要性。
【关键词】:觉醒型卒中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卒中 穿支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英文缩写9-11
- 前言11
- 材料与方法11-16
- 结果16-19
- 附图19-21
- 附表21-25
- 讨论25-29
- 结论29
- 参考文献29-33
- 综述 觉醒型卒中研究进展33-44
- 参考文献38-44
- 致谢44-45
- 个人简历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山;;穿支动脉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年01期
2 庄君;唐春花;郭淮莲;;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06期
3 王千,周玉宝,常诚,边世春;脑底穿支动脉的解剖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关系[J];解剖与临床;1999年02期
4 于永鹏;迟相林;王默然;鞠卫萍;;穿支动脉区梗死扩散加权成像影像学滴水征与进展性运动缺损的关系[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3年06期
5 王治国;戴景兴;杨会营;;臂内侧中下段皮肤穿支动脉的解剖学观察[J];解剖学研究;2012年01期
6 M.Conijn;J.Hendrikse;J.Zwanenburg;T.Takahara;M.Geerlings;W.Mali;李志明;;起源于后交通动脉的穿支动脉:7.0 T MRI的应用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年01期
7 陈兴活,张坚洪,吴少波,陈汉文,黄永健;皮层与穿支动脉脑梗死病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04期
8 陈月富;苏斌儒;罗成宏;陆伟恒;;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及穿支动脉疾病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11期
9 高崇慧;童娟娟;冯峻;史庭慧;;腔隙梗塞的CT诊断——附36例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1990年02期
10 于海芙;付建辉;张斌;余波;;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兵;杨华;谭显西;钟鸣;;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支动脉显微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A];2007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朱仁洋;楼敏;徐敏;严余清;吴继敏;周炯;包颖颖;胡海涛;宋水江;丁美萍;;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研究[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更名十周年、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创刊一周年庆典《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届组稿会、第三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3 朱仁洋;楼敏;严余清;吴继敏;周炯;包颖颖;胡海涛;宋水江;丁美萍;;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的静脉rtPA溶栓治疗研究[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杨建峰;;术前CTA穿支动脉设计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A];2012年浙江省放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赵振华;王伯胤;杨建峰;王挺;卢增新;张雅萍;周平;孙文东;庞飞;;MRI、CT与DSA三维成像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中应用的对比研究[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然;觉醒型卒中临床特征、危险因素、CISS分型及预后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吴琼;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穿支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颈动脉超声学特征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3 祁晓媛;脑穿支动脉单个腔隙性梗死卒中分型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4 王燕;前循环单支动脉病变所致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觉醒型卒中临床特征、危险因素、CISS分型及预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