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下脂肪细胞免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其对贝尔麻痹病因的启示
【学位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45.12
【部分图文】:
图 1.脂肪细胞分化和油红 O 染色的代表性实例。(a)分化前脂肪细胞的形态学。(b)分化后脂肪细胞的形态学。(c)油红 O 染色检测的脂滴积累(红色)。 比例尺:A:100μm; B 和 C:50μm。
图 2.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主成分分析和火山图。(a)在 37℃(对照组),30℃,20℃和 10℃(实验组)下培养 8 小时的脂肪细胞主成分分析。PC1 显示冷暴露组之间的差异; PC2 表明对照和冷暴露的脂肪细胞之间的差异。(b-d)相对于对照组(37℃)在较低温度下培养的脂肪细胞中 DEGs 的火山图。 将 log10 的负 q值(y 轴)相对于 log2 倍数变化(log2FC)(x 轴)作图。 DEGsq 鉴定 DEG。 显著性阈值是| log2FC | > 1,调整后的 p 值<0.05。 红色,上调的 DEGs; 绿色,下调的 DEGs。
35 3.低温条件下培养的脂肪细胞基因本体(GO)术语的分布。a)30℃,(b)20℃,(c)10℃。 显示前 30 个 GO 术语。 GO 富集分析将这些差异表基因分组为功能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霞;;灯盏花素在治疗贝尔麻痹中的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张宏煜;王辉;;贝尔麻痹的药物治疗:强的松龙的作用尚未完全证实[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9年01期
3 付维明,蔡懿廷,王最青;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麻痹82例体会[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吴利军;贝尔麻痹临床综合治疗疗效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5 闫军峰;;贝尔麻痹[J];兰州医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6 朱惠君;马平生;;中药贴敷穴位治疗贝尔麻痹86例[J];中医研究;2007年12期
7 李健东;赵亮;王佳;姬巍;;贝尔麻痹的发病诱因调查[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年02期
8 刘雄光;贝尔麻痹诊断与治疗时机的研究[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9 刘为国,张洁,谢中秋,曲晓娟,牟扬,刘郁;针刺疗法治疗贝尔麻痹的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10 仝彩花;;中北大学学生贝尔麻痹发病情况及治疗体会[J];中国校医;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茂盛;;贝尔麻痹的皮层功能重组和相关代谢物变化研究(摘要)[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梁繁荣;余曙光;李瑛;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疗效确切[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针灸科 周章玲 河南省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左聪;电反应敏感度与疗效成正比[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3 科普作家 方舟子;针灸能不能治面瘫?[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文娟;低温下脂肪细胞免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其对贝尔麻痹病因的启示[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王敏;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麻痹对面神经功能动态、静态评分影响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常爱文;基于经筋理论的三刺法治疗贝尔麻痹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袁文敏;电子灸结合针刺治疗中重度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辛振刚;面瘫牵正贴对贝尔麻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4年
6 苏娜;疏血通联合针刺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谈华龙;翳风、完骨少阳经取穴对急性期贝尔麻痹疗效对比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6年
8 林栩;针灸对贝尔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及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D];福建中医学院;2009年
9 王陆;透刺法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08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08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