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相关线粒体膜蛋白PINK1激酶域调控机理研究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42.5
【部分图文】: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路易小体在其他疾病中也会出现,例如阿尔兹海默症 AD,弥散性路易体病DLBD 等[13]。因此,确诊为 PD 需要结合以下两种现象: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死亡和路易小体的形成[12; 14; 15]。Parkin、PINK1、DJ-1 等基因主要与细胞凋亡相关,α-突触核蛋白、LRRK2 等基因主要与路易小体的形成相关。如下图 1-1 所示[16]。下面详细介绍这几种基因[17; 18]。
图 1-2 hPINK1 结构示意图1-34 位为线粒体定位结构域(MTS),将 PINK1 蛋白定位在线粒体外膜110 位为蛋白的单次跨膜结构域(Transmembrane domain,TM)。156-511 356 个氨基酸,是蛋白的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构域(KD)。中有 3 个插入(INS1/2/3),使 PINK1 的激酶区不同于其他激酶。512蛋白的 C 末端(C-terminal extension,CTE/CTD)区域,其功能不完目前研究揭示其可能与蛋白质在线粒体上的定位、蛋白激酶活性有关INK1 的激酶区有三个自磷酸化位点,分别为:228、257、402[52; 53]。.2 TcPINK1(Tribolium castaneum)赤拟谷盗源 PINK1(TcPINK1)基因全长 1710 bp,编码由 570 个氨基 TcPINK1 蛋白。结构示意图如下图 1-3 所示[51]。
.2.3 PINK1 在线粒体上的定位机制对于 PINK1 在线粒体上的亚定位,现阶段较认可的模式简述如下,如-4[55]。当线粒体膜电位正常时,PINK1 的 N 端定位信号序列(MTD)和跨(TM)被线粒体外膜和内膜上的移位酶复合体 TOM、TIM23 所识别;PIN N 端通过复合物形成的通道进入线粒体基质,先被基质中的蛋白酶 MPP 29-30 位氨基酸间进行切割,去除蛋白的定位信号序列。接着被线粒体内的蛋白酶 PARL 在跨膜域第 103-104 位氨基酸间进行切割,暴露出 PINK的苯丙氨酸,易被 E3 泛素连接酶靶标,最终释放到细胞溶质中 PINK1 被—蛋白酶体所识别而降解[56-58]。因此,在线粒体正常细胞内,内源性 PIN持在较低水平。而当线粒体受损伤时,线粒体内膜上的复合物通道关闭, PINK1 聚集在线粒体外膜(OMM)上,OMM 上 TOM 复合物的附件 Tom别 PINK1,使其锚定在 OMM 上,招募其他蛋白引发线粒体自噬[59-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寻;国敏;王卫峰;董强;崔梅;;PINK1介导缺氧损伤时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6年06期
2 鲁玲玲;贾焕珍;杨慧;;PINK1对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调控[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11期
3 刘越存;张玉虎;王丽娟;;帕金森病PINK1基因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年01期
4 李继胜;李尧华;李昕;于顺;王年强;高华;孙晓红;杨慧;;人PINK1抗血清的制备及其免疫活性物质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高雁艳;纪军;张利;;线粒体激酶PINK1的功能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6 方X;董强;崔梅;;PINK1基因突变增强帕金森病相关毒物神经毒性作用的线粒体机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年03期
7 张娟;莫朝晖;;PINK1与糖代谢相关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年06期
8 卢翠玲;罗曙光;王进;杨华丹;袁志刚;林伟雄;窦霄云;李卫;;50例帕金森病PINK1基因5号外显子的多态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3年34期
9 张玉虎;唐北沙;王丽娟;汤建光;李静;郭纪锋;严新翔;;帕金森病PINK1基因T313M的突变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1期
10 张玉虎;唐北沙;王丽娟;李静;郭纪锋;;帕金森病PINK1基因R492X突变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勤;殷冬梅;吴娟娟;黄超兰;杜青青;;与PD发病相关基因PINK1的表达调控机制的初探[A];第七届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第四届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暨医学生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枫;陈彪;冯秀丽;邹海强;马敬红;董秀敏;李勇杰;;PINK1基因多态位点IVS5-5G>A增加中国人晚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陈客宏;何娅妮;;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抑制糖尿病肾病肾小管细胞应激性衰老[A];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6年
4 张宝荣;胡正祥;;中国69例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parkin和PINk1基因突变分析及临床特征[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张玉虎;王丽娟;王丽敏;赵洁皓;汪琴;王硕;周晓红;黄智恒;;帕金森病PINK1基因R492X突变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刘越存;张玉虎;王丽娟;王丽敏;王艳艳;;分子伴侣辅因子CHIP与帕金森病PINK1基因的相互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张玉虎;王丽娟;王丽敏;赵洁皓;汪琴;王硕;周晓红;黄智恒;;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帕金森病PINK1蛋白聚集物的形成与特征[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杨新玲;罗琴;;PINK1基因T313M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帕金森病的相关性[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9 张淑静;高誉珊;孙红梅;吴莹;王媛媛;许红;黄翔;胡雨和欣;龚小钢;;慢病毒介导的小鼠PINK1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及在NIH3T3细胞中的筛选[A];中国解剖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5年
10 张宝荣;胡正祥;殷鑫浈;蔡苗;赵国华;刘志蓉;罗巍;;中国帕金森病患者LRRK2,parkin,和PINK1基因突变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原相丽;PINK1基因突变与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吉鸿飞;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小鼠足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3 段晓玲;NFκB上调PINK1基因的表达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4 陈方哲;PINK1基因通过线粒体分裂融合途径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D];复旦大学;2013年
5 姚凌雁;PINK1蛋白磷酸化修饰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牟英峰;PINK1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鉴定[D];中南大学;2009年
7 王雪晶;BAG5、PINK1及Parkin的相互作用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尉慧婷;APC~(Cdc20)通过泛素化降解PINK1抑制线粒体自噬[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淑娟;帕金森病相关线粒体膜蛋白PINK1激酶域调控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2 卢翠玲;广西地区帕金森病PINK1基因突变与多态性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3 冯家祺;PINK1基因多态性与云南玉溪地区麻风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胡正祥;中国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parkin和PINK1基因突变分析及临床特征[D];浙江大学;2010年
5 袁静;帕金森病致病基因parkin和PINK1的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张学伟;应用DHPLC技术检测PINK1基因突变[D];中南大学;2007年
7 马凌;从PINK1基因角度探讨大补阴丸合牵正散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线粒体的保护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吴妍;Nurr1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关联研究及早发性和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PINK1基因的突变筛查[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李琼;过表达PINK1对SCA3/MJD转基因果蝇模型的线粒体功能保护作用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5年
10 王玉香;Pink1表达下调对Aβ42转基因果蝇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2810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10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