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MuSK阳性重症肌无力的血清学诊断和动物模型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0-09-11 18:18
   背景: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研究表明,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机体产生针对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s,NMJs)相关蛋白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针对的蛋白主要包括抗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肌肉特异性激酶(muscle-specific kinase,MuSK)、脂蛋白相关蛋白4(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Lrp4)以及集聚蛋白(agrin)等。其中抗AChR型重症肌无力患者最为常见,约占总患者的80%,其次是抗MuSK型MG(MuSK-MG)。MuSK-MG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自身抗体与肌细胞上MuSK结合并阻碍其信号传递功能,抑制AChR聚集,导致神经肌肉接头终板电位减弱。目前临床上的对症治疗对大多数抗AChR型重症肌无力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但对MuSK-MG患者疗效甚微。因此MuSK-MG也被称为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成为临床上治疗的难题。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作为目前广泛利用的基因治疗工具,能安全有效地运用于动物体。我们在本课题中检验了MuSK-MG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主要结合位点,并探索利用重组AAV在实验性MuSK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EAMG)小鼠模型中进行抗原特异性治疗的可行性。目的:鉴定MuSK-MG患者抗体主要结合位点,构建MuSK-EAMG小鼠模型,探索利用重组AAV进行干预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构建MuSK胞外段重组载体并体外表达纯化MuSK胞外段蛋白,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自身抗体的主要结合位点,免疫小鼠构建MuSK-EAMG模型,并检验小鼠抗MuSK抗体滴度和行为学表现,运用重组AAV探索对MuSK-EAMG的治疗可行性。结果:(1)表达并纯化MuSK胞外段蛋白;(2)利用ELISA技术,在85例MG患者中,鉴定出22例抗MuSK抗体阳性,并发现这些患者中的自身抗体主要针对MuSK胞外段的Ig1结构域;(3)使用纯化的MuSK胞外段蛋白免疫小鼠,获得MuSK-EAMG小鼠模型;(4)rAAV9型病毒可以高效感染小鼠骨骼肌。结论:我们鉴定发现约26%的MG患者血清中带有抗MuSK抗体,抗体的主要结合位点为MuSK蛋白的Ig 1结构域;利用AAV过表达Ig 1结构域或对应的多肽片段,可能特异性阻断自身抗体与内源蛋白的结合,从而对MuSK-MG进行抗原特异性的治疗。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46.1
【部分图文】:

分子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形成发育


介导神经肌肉接头形成发育的分子机制

大鼠,模式图,抗体,载体


4 实验结果4.1 构建 MuSK 胞外段真核表达载体为了检测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是否有抗 MuSK 抗体,需要利用 M白检测患者血清抗体与之结合的能力,因此我们构建了 MuSK-ecto 体。主要目的有二:其一,利用 MuSK-ecto 蛋白检测 MG 患者中 M概率,从而研究 MuSK-MG 抗体致病机制;其二,利用 MuSK-ecto鼠构建 MuSK-EAMG 模型。MuSK-ecto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如图 2。我们设计 SD 大鼠cDNA 上下游引物序列(具体操作见实验方法),用分子克隆技术得到的 PCR 扩 增 产 物 ( 图 2B ) 。 再 将 目 的 片 段 连 接 到真 核pcDNA3.1-myc/HisA 中(图 2A)。构建得到的重组质粒转染 HEK293表达得到 MuSK-ecto 蛋白(2D)。A

重症肌无力,抗体检测,结构域


图 3:正常对照和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抗 MuSK 抗体检测(A)正常对照和 85 位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抗 MuSK 抗体 ELISA 检测结果;(B)M阴性和 MuSK 阳性 MG 患者 ELISA 检测结果。所检测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中有 22 例表MuSK 阳性。4.2.1 MuSK 胞外段各结构域的表达研究表明 MuSK-MG 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主要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MuSK 的胞外段结合[28]。MuSK 蛋白为单次跨膜蛋白,具有胞外段和胞内段中胞内段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负责激活下游信号传导。而胞外段是 MuSKLrp4 蛋白的主要结合位点,是接受 agrin-Lrp4 信号传递的主要区域。根据蛋一级结构,MuSK 胞外段可分为 4 个结构域(图 4A),包括 3 个类似免疫白的结构域(简称为 Ig1、Ig2、Ig3),以及一个半胱氨酸富集区(cystine richdomCRD 或 Frizzled 结构域,FZ)[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党辉;马青;李红燕;;新疆地区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性别差异性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8年11期

2 况时祥;况耀捚;李艳;;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特色、优势和潜力[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3 蔡颖珂;曹建西;赵明理;;重症肌无力的中医治疗方法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年10期

4 郑会晓;杨花芳;;重症肌无力神经电生理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19年04期

5 徐芳;黄玲;殷春立;冯源;王秋佳;尹世敏;;重症肌无力患者院内感染预后影响因素与治疗方案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年12期

6 张华;闻洁曦;;重症肌无力不是指严重的肌无力[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9年04期

7 陈伟茜;张莹;;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新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年09期

8 马志鹏;张金燕;钱仁义;;钱仁义治疗重症肌无力临证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年18期

9 张蕙;;重症肌无力患者优质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75期

10 李红;;规范化护理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雪;张芷莹;金权鑫;李芳芳;李红花;金松竹;孟繁平;;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诱导重症肌无力[A];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C];2016年

2 况时祥;;重症肌无力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策略、新思路[A];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3 李海峰;;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使用的分型[A];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4 邱力;刘卫彬;;重症肌无力患者抑郁、焦虑、失眠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A];7th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大会暨第十届全国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李海峰;高翔;张栩;谢琰臣;杨欢;周红雨;邱伟;;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的多中心评价研究[A];7th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大会暨第十届全国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6 李海峰;高翔;张栩;杨欢;周红雨;谢琰臣;邱伟;;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的多中心评价研究[A];7th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大会暨第十届全国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冯慧宇;刘卫彬;;中国华南地区重症肌无力的血清学及临床特点[A];7th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大会暨第十届全国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8 何丹;张函;肖军;谢敏杰;卜碧涛;王伟;张e

本文编号:2817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17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f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