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肝豆状核变性少见影像学改变一例及新发错义突变致病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05:18
   目的:通过对该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少见影像学改变的探讨及回顾性分析和对新发错义突变致病性的研究,加深对HLD影像学特点以及致病基因(ATP7B)的认识,为以后对HLD患者的早期诊治提供帮助。方法:1.首先通过对一例的HLD患者诊治经过分析,然后对该患者的影像学改变特点、致病基因进行探讨。2.HLD少见影像学改变回顾性分析:以“肝豆状核变性、磁共振、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MRI”等检索词检索自1997年至2018年3月间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等国内外数据库关于HLD皮层下白质异常信号的影像学改变病例且病例资料相对完整。3.新发错义突变致病性研究:对此患者的ATP7B基因编码区外显子8,12,13和16(ATP7B基因热点突变位点)进行基因检测。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和分子病理学协会(AMP)联合共识建议:序列变异的解读标准和共识,使用生物信息分析软件Polyphen2和SIFT对基因突变位点致病性进行预测。采集患者父母的外周血进行基因测序,验证患者相关突变位点。最后结合遗传变异分类联合标准规则进行综合判断。结果:1.HLD少见影像学改变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共20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9~46岁,平均年龄19.45±8.67岁,少见影像学改变HLD患者年龄分布及性别差异与普通HLD患者青少年期起病,男性稍多于女性特点大致相符。病历资料汇总如下:(1)非典型部位病变额叶19例,顶叶9例,颞叶4例,枕叶0例;(2)非典型头颅MRI表现伴有癫痫发作患者10例(50%);(3)非典型头颅磁共振HLD患者出现肌张力障碍等锥体外系症状20例(100%);(4)精神症状患者3例(15%);智力减退患者8例(40%);(5)肝脾功能异常患者11例(78.57%),正常3例(21.43%),未说明6例;(6)KF环阳性16例(占提及部分100%),未说明4例;(7)非典型头颅磁共振表现伴有癫痫患者且出现脑回强化2例,脑回强化患者且无癫痫发作1例;(8)非典型头颅MRI表现在排铜治疗之后9例(45%);(9)癫痫发作于排铜治疗之后6例,占癫痫总数(60%);(10)排铜抗癫痫4年后额叶异常信号减少1例,青霉胺治疗后出现了新发白质高信号1例。2.新发错义突变致病性研究:通过基因预测软件Polyphen2和SIFT对未知病理意义的c.2731GA;p.A911T错义突变进行功能预测,发现Polyphen2预测结果提示该突变可能具有破坏性,评分为1分(0~1分),敏感度:0;特异度:1。SIFT预测结果得分为00.05,阳性,提示在第911位从A到T的替代预计将影响ATP7 B基因所表达的Copper-transporting ATPase2蛋白质功能。结合父母基因检测结果,患者c.2333GT;p.R778L病理性突变位点遗传自患者母亲,而c.2731GA;p.A911T遗传自患者父亲。综合致病性证据,根据序列变异的解读标准和共识,我们判断c.2731GA;p.A911T为可能致病。结论:1.掌握HLD的少见症状和影像学特点,对HLD患者早期诊治十分重要。2.ATP7B基因检测是HLD患者明确诊断以及致病性突变位点的可靠手段。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42.4
【部分图文】:

磁共振,上饶市,颅脑,豆状核


示上饶市某医院颅脑磁共振:双侧额叶区可见T1加权呈稍低信号,T2加权像T2Flair呈高信号,豆状核、丘脑T2加权见稍高信号

磁共振,双侧,额叶,外囊


图 2 示上海某医院颅脑磁共振:双侧额叶区可见 T2Flair 呈高信号,双侧豆状核、丘脑及外囊、胼胝体、脑桥背侧 T2Flair 呈高信号。额叶区可见 DWI 脑回状高信号。1.1.4 初步诊断定位诊断:双侧额叶、基底节区、脑干等 依据:患者临床症状以癫痫发作,

磁共振,脑回,双侧,颅脑


图 3 颅脑磁共振平扫 T2像示双侧额、顶、颞叶脑沟变窄,脑组织肿胀,呈高信号(A、D),弥散加权像示额、顶叶脑回样高信号(B);磁共振增强示双侧额顶叶脑回线样强化(C)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华;杨桦;;妊娠合并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医刊;2017年12期

2 杜壮;;2例肝豆状核变性报道[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年37期

3 饶娆;杜益刚;汪炜民;夏昆;徐银;薛本春;韩永升;韩咏竹;;类似Creutzfeldt-Jakob病影像学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年03期

4 蒋立会;丛乐乐;周梅香;毛瑞涛;;兄妹4人肝豆状核变性诊治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年08期

5 韩海桃;;小儿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87期

6 王丽华;;肝豆状核变性 您了解么?[J];肝博士;2016年01期

7 ;《肝豆状核变性》介绍[J];江淮文史;2016年01期

8 段国英;姚丽英;姚丁;;肝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与早期诊断[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46期

9 白新璐;;肝豆状核变性110例临床分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6年06期

10 罗勤;;肝豆状核变性:一种先天性遗传病[J];家庭医学;201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鹏景;弱视和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视觉认知功能损害机制的噪音与模型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童德军;湖南地区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热点和多重PCR反向杂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易露茜;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余昊;浙江地区肝豆状核变性的ATP7B突变特征及特殊表型分析[D];浙江大学;2017年

5 张东锋;WD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关系,基因型—表型关系和基因突变类型—青霉胺疗效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叶盛;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万波;中国汉族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ATP7B突变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谷绍娟;肝豆状核变性遗传和致病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陈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的调查与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0 董沁韵;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骨质疏松可能原因分析以及骨关节病变的临床特点[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乐;肝豆状核变性少见影像学改变一例及新发错义突变致病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2 张发平;DTI联合~1H-MRS对肝豆状核变性脑组织微观结构损害的定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3 赵龙;一例肝豆状核变性家庭的ATP7B基因突变研究[D];青岛大学;2017年

4 于盈盈;10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分析和基因检测[D];青岛大学;2017年

5 乔丽娜;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兰州大学;2013年

6 李粉粉;调经汤联合西药排铜对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年

7 杜漠;中药排铜筛选方法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8 王平;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基因分析及基因诊断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吉一喆;肝豆状核变性家系基因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10 陈冬梅;Wilson病患儿ATP7B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D];广州医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854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54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7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