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高血糖率对首发不同亚型脑穿支动脉梗死的对比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06:06
背景及目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脂质透明样变性是脑穿支动脉梗死中的两种主要病理类型,其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不同,且目前尚有争议。本研究通过观察脑穿支梗死的不同部位、不同亚型患者发病时血糖的变化情况,分析首次发作穿支动脉梗死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率与长期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数据来自于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5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小于3d,神经缺损症状持续超过24h),根据本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81例患者。通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蛋白(HbA1c)比率计算应激性高血糖率(SHR),同时分析患者的血生化等其他指标,最终的观察指标是180天后患者的预后情况,对两种梗死类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并与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HR与患者的长期不良预后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152,Sig=0.041),而这种相关性在空腹血糖上不显著(Spearman相关系数=0.136,Sig=0.068);不良预后组患者的SHR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1.03±0.23VS.0.93±0.15,P=0.004)。在BAD组患者中的血糖(P=0.033)和HbA1c(P=0.033)明显高于LD组;在BAD患者中,PPA组中的血糖(P=0.008)、HbA1c水平(P=0.006)比LSA组更高,患者预后不良与高龄(64.38±10.631 VS.58.99±10.967岁,P=0.013)和血肌酐高(78.88±24.49 VS.70.49±15.96umol/L,P=0.016)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与BAD组相比,LD组患者的血肌酐(77.98±16.75VS.67.11±17.53,P0.001)和血红蛋白(139.69±13.71 VS.134.95±16.58,P=0.037)明显更高,其他的指标如胆固醇、甘油三酯、HDL、LDL在两组病例中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应激性高血糖率升高与首次发作穿支动脉梗死患者的长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2.糖代谢因素在穿支动脉粥样硬化(BAD)患者中的影响更大;3.血肌酐可能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4.豆纹动脉(LSA)区梗死是穿支动脉梗死(PAI)中最常见的亚型,穿支动脉粥样硬化(BAD)在脑桥旁正中动脉(PPA)区梗死中更普遍。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43.33
【部分图文】:
第 2 章 材料与方法.3. 4 附加释义2.3.4.1 应激性高血糖率(SHR)的定义是入院后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比值。即 SHR=空腹血糖/HbA1c。2.3.4.2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服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HbA1c>6.5%者患有糖尿病。2.3.4.3 穿支动脉多起源于 Willis 环、大脑中动脉 M1 段及基底动脉,穿支动脉主要包括豆纹动脉、Heubner 返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丘脑结、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后动脉以及脑桥穿支动脉。2.3.4.4 穿支动脉常见病变形式包括载体动脉粥样硬化堵塞穿支动脉、穿支动脉开口处动脉粥样硬化或者穿支动脉远端玻璃样变三种形式,者在 CISS 分型中被归为大动脉粥样型,而后两者被归为穿支动脉病变
图 2: (A)由大脑前动脉 A1 段发出的内侧豆纹动脉(白色三角);(B)右侧的脉(白色箭头)起源于右侧大脑中动脉,左侧的豆纹动脉(白色三角)起源于左侧动脉;(C)由大脑后动脉 P1 段发出的 Percheron 动脉(白色三角);(D)由右侧前动脉发出的穿支动脉(白色三角);(E)由左侧后交通动脉发出的丘脑穿通动色三角);(F)由基底动脉发出的脑桥穿支动脉(白色三角) ;(G)由脊髓前出的小动脉。 以上由 7.0T 磁共振 MRA 检测穿支血管、对比的参考指标
图 3:颅脑磁共振 DWI 图像显示梗死灶(黑箭头所示)[a、b 是豆纹动脉供血区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梗死(BAD);c、d 是豆纹动脉供血区的小动脉纤维玻璃样病变(LD);e、f 是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梗死(BAD);g、h 是脑桥正中动脉供血区的小动脉纤维玻璃样病变(LD)]在本研究中,有 115 例(63.5%)男性患者,66 例(36.4%)女性患者,其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4110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43.33
【部分图文】:
第 2 章 材料与方法.3. 4 附加释义2.3.4.1 应激性高血糖率(SHR)的定义是入院后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比值。即 SHR=空腹血糖/HbA1c。2.3.4.2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服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HbA1c>6.5%者患有糖尿病。2.3.4.3 穿支动脉多起源于 Willis 环、大脑中动脉 M1 段及基底动脉,穿支动脉主要包括豆纹动脉、Heubner 返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丘脑结、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后动脉以及脑桥穿支动脉。2.3.4.4 穿支动脉常见病变形式包括载体动脉粥样硬化堵塞穿支动脉、穿支动脉开口处动脉粥样硬化或者穿支动脉远端玻璃样变三种形式,者在 CISS 分型中被归为大动脉粥样型,而后两者被归为穿支动脉病变
图 2: (A)由大脑前动脉 A1 段发出的内侧豆纹动脉(白色三角);(B)右侧的脉(白色箭头)起源于右侧大脑中动脉,左侧的豆纹动脉(白色三角)起源于左侧动脉;(C)由大脑后动脉 P1 段发出的 Percheron 动脉(白色三角);(D)由右侧前动脉发出的穿支动脉(白色三角);(E)由左侧后交通动脉发出的丘脑穿通动色三角);(F)由基底动脉发出的脑桥穿支动脉(白色三角) ;(G)由脊髓前出的小动脉。 以上由 7.0T 磁共振 MRA 检测穿支血管、对比的参考指标
图 3:颅脑磁共振 DWI 图像显示梗死灶(黑箭头所示)[a、b 是豆纹动脉供血区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梗死(BAD);c、d 是豆纹动脉供血区的小动脉纤维玻璃样病变(LD);e、f 是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梗死(BAD);g、h 是脑桥正中动脉供血区的小动脉纤维玻璃样病变(LD)]在本研究中,有 115 例(63.5%)男性患者,66 例(36.4%)女性患者,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磊;张小雨;胡文立;;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年10期
2 张润华;刘改芬;潘岳松;姜勇;王伊龙;王拥军;;非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与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的关系[J];中国综合临床;2016年09期
3 Jue-bao Li;Rui-dong Cheng;Liang Zhou;Wan-shun Wen;Gen-ying Zhu;Liang Tian;Xiang-ming Ye;;what drives 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ontine infarction?[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5年03期
4 曾侠林;张兆辉;;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与脑梗死分型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24期
5 徐辉文;张娟;陶海莉;;血肌酐正常的老年人肾功能再评估[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3期
本文编号:2854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541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