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PPARγ在缺血预处理及其减轻后续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发布时间:2020-10-31 16:15
   研究目的:1、建立可靠的缺血预处理(IPC)大鼠模型,用于后续探讨IPC诱导缺血耐受的相关机制;2、分别观察IPC后大鼠脑组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PPARγ及其靶基因LPL、CD36、CAT、Bcl-2等随时间的表达变化,以及皮层中PPARγ的细胞定位,初步探讨这些变化的影响和意义;3、观察脑缺血后不同再灌注时间点(1d、3d、7d、12d)IPC大鼠脑组织和PBMCs中PPARγ、NFκB的表达及活性改变,及炎症指标COX-2、3NT等的表达变化,评估IPC对后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实验方法:1、选取夹闭双侧颈总动脉(BCCAO)的方法建立大鼠IPC模型,通过行为学评分、TTC染色、脑组织冰冻切片的Hoechst染色、免疫荧光法检测HSP70表达来评估该IPC模型的可靠性。2、将SD大鼠随机分为IPC模型组(IPC组)、假手术组(Sham组),根据术后1d、3d、7d、12d四个时间点,将各组随机分为4个亚组:(1)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皮层组织和PBMCs中PPARγ及其靶基因LPL、CD36、CAT、Bcl-2总蛋白的表达,以观察PPARγ表达及活性随时间的变化;(2)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脑组织中PPARγ、LPL的细胞定位。3、将SD大鼠随机分为IPC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PC-I/R组)、单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正常对照组(Contrl组)三组,根据不同再灌注时间1d、3d、7d、12d,将IPC-I/R组、I/R组随机分为4个亚组:(1)采用行为学评分及TTC染色对IPC-I/R-3d亚组与I/R-3d亚组的脑组织损伤进行评价,观察IPC是否对后续I/R产生保护作用;(2)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脑组织PPARγ总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皮层神经元中PPARγ的亚细胞定位,观察并比较IPC-I/R组和I/R组PPARγ表达及核移位(代表其活性)随再灌注时间的变化;(3)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皮层NF-κB、COX-2的总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组织神经元中NF-κB的亚细胞定位及3-NT的表达,观察IPC是否可减轻后续I/R脑组织的炎症反应;(4)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BMCs中PPARγ及其靶基因CD36的总蛋白表达,观察并比较IPC-I/R组和I/R组PBMCs中PPARγ表达及活性随再灌注时间的变化;(5)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BMCs中NF-κB总蛋白的表达,观察IPC是否可减轻后续I/R外周的炎症反应。实验结果:1、模型评价:对BCCAO法制作的IPC大鼠模型进行行为学评分未见神经功能缺损,TTC染色无梗死灶,Hoechst染色未见细胞凋亡,HSP70表达明显增加(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该方法制作的IPC模型稳定、可靠。2、IPC大鼠脑组织、PBMCs中PPARγ的表达变化:(1)Western blot检测:与Sham组相比,IPC大鼠脑组织和PBMCs中PPARγ总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两者随时间的表达变化一致,均表现为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于IPC后第3天到达高峰(与IPC-1d、IPC-7d、IPC-12d组相比,IPC-3d组明显增加,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后下降;PPARγ靶基因LPL、CAT、Bcl-2、CD36的表达变化与PPARγ一致,均于IPC后第3天到达高峰,随后下降;(2)免疫荧光检测:IPC大鼠脑组织中PPARγ的表达主要位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未见明显表达;与Sham组相比,IPC大鼠脑组织神经元中PPARγ靶基因LPL表达明显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IPC对后续I/R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探讨:(1)脑损伤评价:与同一再灌注时间点的I/R亚组相比,IPC-I/R各亚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I/R-3d亚组相比,IPC-I/R-3d亚组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Western blot检测:1)脑组织PPARγ的表达:IPC-I/R组、I/R组PPARγ的表达均随再灌注时间呈先增高后下降趋势,均于再灌注3d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与同一再灌注时间点的I/R组相比,IPC-I/R组PPARγ的表达再灌注1d增高(P0.05),再灌注3d减低(P0.05),再灌注7d、12d略有增高(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与I/R组相比,IPC-I/R组PPARγ表达基础值较高,峰值略低,但持续时间较长;2)脑组织NF-κB的表达:IPC-I/R组NF-κB表达在再灌注1d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再灌注7d、12d恢复至正常水平;I/R组NF-κB表达呈先增高后下降趋势,于再灌注3d达到高峰;在同一再灌注时间点,IPC-I/R组NF-κB的表达低于I/R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脑组织COX-2的表达:IPC-I/R组与I/R组的表达均呈先增高后下降趋势,均于再灌注3d到达高峰,随后下降;在同一再灌注时间点,IPC-I/R组COX-2的表达低于I/R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IPC可减轻后续I/R诱导的炎症反应;4)PBMCs中PPARγ表达:IPC-I/R组与I/R组的表达均呈先增高后下降趋势,均于再灌注3d到达高峰,随后下降;与相同再灌注时间点的I/R组相比,IPC-I/R-1d亚组PPARγ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IPC-I/R-3d亚组PPARγ表达减少(P0.05),IPC-I/R-7d、IPC-I/R-12d亚组表达增加(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PBMCs中CD36表达:IPC-I/R组与I/R组的表达均呈先增高后下降趋势,均于再灌注3d到达高峰,随后下降;与相同再灌注时间点的I/R组相比,IPC-I/R组CD36的表达均增加(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IPC-I/R组PPARγ活性强于I/R组。6)PBMCs中NF-κB表达:IPC-I/R组NF-κB表达随再灌注时间无明显变化趋势,I/R组NF-κB表达呈先增高后下降趋势,在再灌注3d到达高峰;在同一再灌注时间点,IPC-I/R组NF-κB的表达低于I/R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IPC-I/R组的外周炎症反应弱于I/R组。(2)免疫荧光检测:1)脑组织PPARγ:IPC-I/R组PPARγ表达多位于神经元胞核内,I/R组PPARγ表达多位于神经元胞浆内;2)脑组织NF-κB:IPC-I/R组NF-κB表达多位于神经元胞浆内,I/R组NF-κB表达多位于神经元胞核内;3)脑组织3-NT:在同一再灌注时间点,IPC-I/R组3-NT表达少于I/R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 结论:1、IPC后脑组织和PBMCs中PPARγ的表达和活性增加,且脑组织的PPARγ主要分布于神经元。IPC可能通过上调皮层神经元中PPARγ的表达和活性,提高其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的耐受能力,产生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IPC也可能通过调节外周免疫细胞,产生系统性的保护作用,间接保护神经元。2、IPC后脑组织与PBMCs中PPARγ的表达和活性随时间的变化具有一致性,PPARγ或可作为评估是否具有IPC保护作用的生物标志物。3、IPC可同时减轻中枢和外周炎症反应,对后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IPC上调脑组织和PBMCs中PPARγ的表达和活性,提高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的能力有关。
【学位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43.3
【部分图文】:

TTC染色,脑组织,裂细胞,脑缺血


图 1.1 脑组织 TTC 染色1.2.3 细胞凋亡的观察Hoechst 染色结果显示(图 1.2),Sh均一,呈深蓝色,细胞核无波纹状或裂细胞凋亡。而作为阳性对照的脑缺血再核固缩,致密浓染,呈亮蓝色,可见细

脑组织,细胞凋亡


图 1.1 脑组织 TTC 染色1.2.3 细胞凋亡的观察Hoechst 染色结果显示(图 1.2),Sham 组与 IPC 组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核染色均一,呈深蓝色,细胞核无波纹状或裂缝样改变,无染色质浓缩,即未见明显细胞凋亡。而作为阳性对照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 组)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核固缩,致密浓染,呈亮蓝色,可见细胞核碎裂,存在明显的细胞凋亡。

后脑,统计学意义


图 1.3 IPC 后脑组织 HSP70 的表达变化1.2.5 IPC 后脑组织 PPARγ的表达变化(1)脑组织 PPARγ 总蛋白 Western blot 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随手术时间(1d、3d、7d、12d)的推移,Sham 组 PP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IPC 组 PPARγ 总蛋白表达呈先增高后下降趋势,3d 达到高峰(与 IPC-1d、IPC-7d、IPC-12d 组相比,IPC-3d 组明显增加,均 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后下降。与 Sham 组相比,在同一术后时间点组 PPARγ 总蛋白表达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237,t=45.56,t=t=6.807,均 P<0.05)(图 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璟;熊小檍;王鹏飞;王艳春;杨清武;;CD36促进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及其临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年08期

2 李月红;周洪霞;张宇新;蒋守芳;魏子峰;娄宁;;NF-κB信号通路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炎症损伤的调控及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3年24期

3 韩宁;吴丹红;黄菲菲;孙姬;;吡格列酮对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细胞凋亡及自由基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2864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64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8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