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帕金森病伴嗅觉障碍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18:02
   背景与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残存的多巴胺神经元内形成一种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Lewy body,LB),主要成分是α-突触核蛋白(α-syn),最终引起纹状体内多巴胺神经递质明显降低,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两种递质失衡。PD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姿势平衡异常等,非运动症状包括嗅觉障碍、睡眠障碍、顽固性便秘、情绪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国内外研究均发现非运动症状比运动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更大,且在PD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研究发现嗅觉障碍(olfactory disorder,OD)可能是PD最早出现的非运动症状,PD患者嗅觉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5.0%~96.7%,但以此做为主诉者非常罕见。研究发现PD嗅觉障碍与疾病严重程度和快速进展有关,且和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相关,PD患者出现严重的嗅觉障碍预示着进展为帕金森病痴呆的风险增加。轻度的嗅觉障碍并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嗅觉障碍可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情绪和人身安全。因而早期筛查及识别嗅觉障碍,对PD的临床诊断及发现临床前期的PD具有重要作用,及时治疗可以为PD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目前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来研究PD微观结构的改变已成为PD的热点研究之一。国内外研究者已将DTI技术应用在PD嗅觉障碍方面,并发现了PD患者脑内微观结构的异常。另外多项研究发现,通过对DTI不同参数的分析,能有助于识别PD早期嗅觉功能减退,对PD的早期诊断具有显著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PD嗅觉障碍的DTI研究多采用基于体素分析或感兴趣区的处理方法,易产生主观误差、重复性差,且对脑内微观结构的变化多集中在嗅觉相关脑区,对于嗅觉相关的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DTI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自动命名脑白质纤维束,分析P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变化,采用Sniffin’Sticks嗅觉测试方法来评估嗅觉功能,旨在探讨脑白质纤维束的异常与PD嗅觉障碍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嗅觉障碍与PD疾病进程的相关性,以期为PD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符合条件的帕金森病患者48例,根据Sniffin’Sticks嗅觉测试结果,分为两组:帕金森病伴嗅觉障碍组(Parkinson's disease with olfactory disorder,PD-OD)35例,帕金森病不伴嗅觉障碍组(Parkinson's disease without olfactory disorder,PD-NOD)13例,其中PD-OD组又可分为嗅觉减退组有19例,嗅觉丧失组有16例,并选择同期2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Hoehn-Yahr(H-Y)分级量表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motor part-Ⅲ,UPDRS-Ⅲ)即运动检查部分对P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所有受试者进行磁共振DTI检查,采用FMRIB Software Library(FSL)软件来处理P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磁共振图像,得到48根脑白质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通过TBSS分析方法发现PD组及健康对照组中有差异的白质纤维束38根,经查阅文献,其中与嗅觉相关的包括11根纤维束,分别为小脑中脚、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右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左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右扣带回、左扣带回、右穹窿/终纹、左穹窿/终纹、左钩束,将这11根纤维束首先在PD组与对照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去除无统计学意义的纤维束,然后在PD嗅觉丧失组、嗅觉减退组与PD-NOD组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本研究中与嗅觉相关的有统计学意义的纤维束,进而在PD-OD组中与嗅觉测试分值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与嗅觉测试分值相关的纤维束,最后将PD患者的嗅觉测试分值与年龄、病程、H-Y分级、UPDRS-Ⅲ评分进一步做相关分析,分析嗅觉障碍程度与PD疾病的进程有无联系。结果:1.PD-OD组35例(72.9%),PD-NOD组13例(27.1%);PD-OD组中主诉有嗅觉障碍者24例(68.6%),其中在PD运动症状出现之前者19例(79.2%);在运动症状进程中出现者5例(20.8%),就诊时通过测量发现嗅觉障碍者11例(31.4%)。2.PD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小脑中脚、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右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左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右扣带回、左扣带回、左钩束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白质纤维束FA值的均值较对照组均降低。3.将PD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白质纤维束在PD嗅觉丧失组、嗅觉减退组与PD-NOD组间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小脑中脚、右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左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右扣带回、左钩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时发现右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左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在嗅觉丧失组与PD-NO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PD嗅觉丧失组、嗅觉减退组与PD-NO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纤维束的FA值进一步和PD-OD组嗅觉测试分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小脑中脚、右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左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右扣带回和PD患者嗅觉测试分值呈正相关(P0.05)。5.PD患者嗅觉测试分值与年龄、病程、H-Y分级、UPDRS-Ⅲ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PD伴嗅觉障碍患者脑内存在与嗅觉相关的白质纤维束的损害,可能是其潜在发病机制之一。2.PD患者嗅觉障碍严重程度可能提示纤维束小脑中脚、右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左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右扣带回的损伤程度,嗅觉测试联合DTI检查可能对PD的早期诊断有帮助。3.嗅觉障碍是PD常见的一种非运动症状,大部分在PD运动症状之前出现,与年龄、病程、H-Y分级、UPDRS-Ⅲ评分均无关。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42.5
【部分图文】:

骨架图,纤维束,终纹,对照组


小脑中脚 0.621±0.026 0.640±0.022 -3.248 0.002胼胝体膝部 0.711±0.050 0.735±0.027 -2.433 0.017胼胝体体部 0.677±0.044 0.706±0.029 -3.130 0.002胼胝体压部 0.724±0.039 0.752±0.018 -3.637 0.000右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0.542±0.036 0.559±0.031 -2.037 0.045左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0.545±0.031 0.563±0.032 -2.439 0.017右扣带回 0.513±0.025 0.536±0.025 -3.852 0.000左扣带回 0.498±0.034 0.516±0.039 -2.072 0.042右穹窿/终纹 0.609±0.047 0.625±0.033 -1.398 0.162*左穹窿/终纹 0.474±0.048 0.492±0.032 -1.729 0.088*左钩束 0.508±0.047 0.542±0.041 -3.168 0.002注:*表示 P>0.05,表示该纤维束的 FA 值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骨架图,纤维束,对照组,嗅觉丧失


图 3.2 PD 组与对照组有差异的纤维束 FA 骨架图冠状位图 3.3 PD 组与对照组有差异的纤维束 FA 骨架图矢状位3.3 PD 嗅觉丧失、嗅觉减退与 PD-NOD 组的 FA 值比较将表 3.2 中 FA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 9 根纤维束,在 PD 组中嗅觉丧失、嗅觉减退与 PD-NOD 组间再次进行比较,发现小脑中脚、右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左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右扣带回、左钩束的FA 值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时发现右矢状层

骨架图,纤维束,嗅觉丧失,对照组


图 3.3 PD 组与对照组有差异的纤维束 FA 骨架图矢状位3.3 PD 嗅觉丧失、嗅觉减退与 PD-NOD 组的 FA 值比较将表 3.2 中 FA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 9 根纤维束,在 PD 组中嗅觉丧失、嗅觉减退与 PD-NOD 组间再次进行比较,发现小脑中脚、右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左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右扣带回、左钩束的FA 值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时发现右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左矢状层(包括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在嗅觉丧失组与 PD-NO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 3.3。表 3.3 PD 嗅觉丧失组、嗅觉减退组与 PD-NOD 组的 FA 值比较纤维束 嗅觉丧失组 嗅觉减退组 PD-NOD 组 P 值小脑中脚 0.614±0.032△0.616±0.017△0.638±0.023 0.028*胼胝体膝部 0.697±0.074 0.709±0.031 0.732±0.027 0.173胼胝体体部 0.673±0.049 0.678±0.038 0.679±0.050 0.9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肇越;周金慧;赵雅慧;郎明非;魏宏权;;嗅觉训练治疗嗅觉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年02期

2 曹阳;;特发性嗅觉障碍的治疗[J];中国水电医学;2004年05期

3 王斌;李勇;;嗅觉障碍和嗅觉功能检查的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16年01期

4 肖志贤;曾传;刘婷;;浅谈《内经》中关于嗅觉障碍的认识[J];健康之路;2017年05期

5 李春华,黄忠华,黎黎;嗅觉障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年04期

6 魏永祥;韩德民;;嗅觉障碍的研究现状[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8年01期

7 赵子山;;麻风的嗅觉改变[J];中国麻风杂志;1987年02期

8 喻贵清;;微量元素锌治疗感受性嗅觉障碍的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1988年02期

9 许庚;;嗅觉检查[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8年02期

10 曹潜石;镡旭民;;静脉嗅觉检查的意义与限度[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鹏;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吴林;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减退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3 甄甄;内质网应激在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万桂莲;糖皮质激素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嗅觉障碍干预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红红;帕金森病伴嗅觉障碍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周薇;初诊未治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的DTI初步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8年

3 杨靓;尼古丁对MPTP致帕金森病小鼠嗅觉障碍的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4 王志婕;宁夏地区嗅觉障碍自报患病率和危险因素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8年

5 李雨濛;帕金森病嗅觉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姜涛;嗅觉障碍患者鼻内镜术后嗅区黏膜转归的形态学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7 粟梅兰;帕金森病合并嗅觉障碍的静息态fMRI研究:联合脑区域一致性与功能连接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王铭;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嗅觉功能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9 邱伟;磁共振成像在评估帕金森病嗅觉障碍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10 王茂鑫;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伴发嗅觉障碍患者嗅粘膜的超微结构及iNOS表达的改变[D];福建医科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83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83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1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