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特点研究
本文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特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1、通过对4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颈动脉超声结果的观察、研究,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通过颈动脉超声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结果与颈动脉斑块的病理结果相关性,探讨颈动脉超声在术前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准确性及可行性,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剥离斑块的指导作用,为早期防治脑卒中、及时外科手术干预、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依据;2、通过对4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患者的现病史、头部核磁检查结果的观察、研究,分析43例颈动脉斑块中不稳定斑块在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不同脑梗死部位与不稳定性斑块关系,探讨不稳定性斑块在防治脑梗死的重要性,为系统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1、选取43例天津市环湖医院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病人,观察颈动脉斑块大体标本及相关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判定斑块稳定性。2、收集43例手术病人术前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观察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结果,判定斑块稳定性,分析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3、收集43例手术病人术前现病史、头部核磁检查情况,根据病人发病时病情及头部核磁结果按OCSP分型标准分型,统计各型计数资料。4、分析43例不稳定斑块在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分型中的比例,不同脑梗死部位与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5、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一致性检验计算Kappa值,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理结果:稳定性斑块11例(均为Ⅶ型),不稳定性斑块32例(Ⅳ-Ⅴ型17例,Ⅵ型15例),无Ⅰ、Ⅱ、Ⅲ、Ⅷ型斑块。2、颈动脉超声结果:不稳定性斑块32例,稳定性斑块11例。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81.8%,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5(Kappa=0.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1.58,P=0.12)。3、OCSP分型:TACI组3例,PACI组7例,POCI组2例,LACI组26例。4、脑卒中组和TIA组不稳定斑块比例分别为85.2%和72.7%,高于无症状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18.058,P=0.00)。脑卒中组不稳定斑块比例为85.2%,高于TIA组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2.253,P=0.133)。TACI+PACI型不稳定性斑块比例为83.0%,高于LACI型8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48,P=0.787);POCI型不稳定性斑块比例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体现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病理学方面的特点,尤其是在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方面可信度较高的,其对外科CEA等相关治疗及内科规范化用药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不稳定性斑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继而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发生部位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颈内动脉系统最为多发,病情重、致残率高,通过对不稳定性斑块进行早期预判、早期干预,可对此类脑梗死患者做到早期规范治疗,及时外科手术干预,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病理学 颈动脉超声 脑卒中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缩略语11-12
- 前言12-14
- 研究现状、成果12-13
- 研究目的、方法13-14
- 一、超声检查颈部斑块与病理特点的符合率研究14-28
- 1.1 对象和方法14-20
- 1.1.1 研究对象14-15
- 1.1.2 研究方法15-20
- 1.2 结果20-25
- 1.2.1 超声结果20-22
- 1.2.2 临床手术结果22
- 1.2.3 病理结果22-25
- 1.2.4 超声和病理结果相关性25
- 1.3 讨论25-27
- 1.3.1 超声与病理的相关性25-26
- 1.3.2 对手术治疗意义26-27
- 1.3.3 对内科治疗的意义27
- 1.4 小结27-28
- 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28-37
- 2.1 对象和方法28-32
- 2.1.1 研究对象28-30
- 2.1.2 研究方法30-32
- 2.2 结果32-33
- 2.2.1 头部MR检查结果32
- 2.2.2 临床手术结果32
- 2.2.3 病理结果32
- 2.2.4 缺血性卒中斑块稳定性结果比较32-33
- 2.2.5 症状性狭窄斑块稳定性结果比较33
- 2.3 讨论33-36
- 2.3.1 斑块造成缺血性卒中机制33-34
- 2.3.2 不稳定斑块易导致脑卒中34
- 2.3.3 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位置的关系34-36
- 2.4 小结36-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1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1-42
- 综述 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方法概述42-55
- 综述参考文献50-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琳,张运,陈文强,张梅,季晓平,丁士芳,陈玉国,李贵双,纪求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血管内超声[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年01期
2 邓红亮;元小冬;申健;史宪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危险程度的预测价值[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10期
3 陈文强;不稳定性斑块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年06期
4 梁波;王艳霞;张迎春;;冠心病不稳定性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年01期
5 胡大一,赵明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介入干预研究[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2期
6 郑晓慧;李妍;;内质网应激与不稳定性斑块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年02期
7 黄深;蔡琳;张存泰;;T淋巴细胞和不稳定性斑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年04期
8 刘凌;刘厂辉;;神经肽P物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及不稳定性斑块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07期
9 王庆,凌文华;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年S1期
10 罗顺祥;;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脚苟;;不稳定性斑块的检测[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2 王脚苟;;不稳定性斑块的检测[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明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特点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丛;血脂及其比值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3 吴成稳;EL及MLCK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特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17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