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脑动静脉畸形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7-06-20 22:05

  本文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cAVM)是常见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是由动脉、静脉及动脉化的静脉组成的畸形的血管团。在胚胎早期,原始的动脉及静脉是直接沟通的,以后由于局部毛细血管发育异常,动脉及静脉仍然以直接沟通的形式遗留下来。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脑出血,其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cAVM的病理性改变与供血动脉压力、畸形团、引流静脉、血流速度和盗血现象相关。其畸形血管团暴露在异常的高血流和剪切力下,会激活平滑肌细胞和大脑内皮细胞的分子通路,导致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管重构。动物模型显示,畸形血管团的病理改变包括:血管壁不同程度的增厚、弹力层的断裂,内皮细胞层的增厚,内皮细胞间粘附连接的缺失,内皮细胞连续不完整和丝状伪足的缺乏。血管内皮细胞作为cAVM形成机制的首要参与者,在cAVM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找到高效、简便的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建立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模型,是研究cAVM的形成机制的基础。方法:选取经核磁共振(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手术病理切片明确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10例,癫痫患者颞浅静脉3例。以上标本均来自于北京天坛医院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上述标本首先采用组织免疫荧光进行von Willebrand Factor(vWF)and a-smooth muscle action(a-SMA)抗体染色。剩余标本通过胶原酶消化法进行原代细胞培养。经流式细胞术对原代培养的细胞进行分选,筛选出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及CD144双阳性细胞继续培养。分选后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再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内皮细胞纯度。将分选后的内皮细胞经细胞免疫荧光对CD31、CD144、vWF及α-SMA染色。测定内皮细胞对Acetylat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abeled with 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Dil-Ac LDL)的吞噬能力,进一步证实经该实验方法原代培养的细胞为内皮细胞。通过内皮细胞迁移、侵袭及成管实验,对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功能进行评估。比较动静脉畸形患者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与正常内皮之间的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本实验共统计分析了cAVM患者10名,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者7例,合并癫痫病史者有2例。10位患者颅内动静脉畸形病灶体积大小介于40~70mm之间。每位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室取材后,进行血管细胞原代培养,通过上述培养方法进行培养,该实验的成功例数为7例。脑动静脉畸形从MRI及DSA影像学可见动静脉畸形血管团显影。2测定组织的vWF及α-SMA表达。对superficial temporal vein(STV)及cAVM组织行免疫荧光学检测vWF及α-SMA的表达水平,结果所示,在STV及cAVM组可以看出,各组取材均有vWF及α-SMA的表达。vWF定位于内皮细胞,而α-SMA定位于血管平滑肌细胞。3原代细胞培养的分选。通过流式细胞分析仪对原代培养的细胞进行分选,获取CD31及CD144双阳性细胞继续培养。4分选后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分析。分选后细胞倒置显微镜下可见,STV及cAVM组细胞为扁圆形或椭圆形,呈铺路石样排列。其中可见cAVM组细胞密度较STV组降低,呈抑制性生长。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可看出,该实验方法得到内皮细胞纯度较高,其中cAVM组细胞CD31及CD144双阳性比例为90.60%,STV组CD31及CD144双阳性细胞比例为98.4%。5分选后细胞CD31、CD144、vWF、α-SMA的表达。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检测STV组及cAVM组细胞CD31、CD144、vWF及α-SMA的表达。从免疫荧光结果可以看出,各组原代培养的细胞均有CD31、CD144及vWF的表达,证实内皮细胞的纯度。6分选后细胞Dil-Ac LDL吞噬实验。从结果可以看出,STV组及cAVM组分选后培养细胞均有摄取脂质的能力,进一步证实该实验中原代培养细胞为内皮细胞。7内皮细胞的体外成管实验将cAVM和STV组内皮细胞行体外成管实验。结果显示:cAVM组成管长度明显低于STV对照组,cAVM组原代培养细胞成管长度为12.58±0.30 mm/mm2,STV组原代培养细胞成管长度为22.42±0.86mm/mm2(P0.05,n=3)。8内皮细胞体外迁移力和侵袭力差异表现内皮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中,cAVM内皮细胞迁移穿膜细胞数和侵袭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减少,与STV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其中cAVM内皮细胞迁移个数为596.50±29.07,STV内皮细胞迁移个数为28.42±8.56。而在细胞侵袭实验中,可以得出cAVM内皮细胞侵袭细胞计数为375.56±24.49,STV内皮细胞侵袭个数为31.50±3.76。说明cAVM组的内皮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通过胶原酶消化法及流式细胞学分选行原代内皮细胞培养是获取cAVM内皮细胞的有效方法,成功率高,可靠性大,可以构建体外研究cAVM血管内皮细胞的模型。证实了在cAVM组内皮细胞的成管、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降低。因此,内皮细胞功能的下降可能是动静脉畸形血管团形成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cAVM) 颞浅静脉 原代内皮细胞培养 流式细胞术 细胞鉴定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4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0
  • 英文缩写10-11
  • 前言11-12
  • 材料与方法12-21
  • 结果21-23
  • 附图23-30
  • 附表30-31
  • 讨论31-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8
  • 综述 脑动静脉畸形分子生物学:当前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回顾38-51
  • 参考文献45-51
  • 致谢51-52
  • 个人简历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朝霞,刘永波;一种新的内皮细胞分离方法[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任德成;胡娟娟;张均田;杜冠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3年10期

3 潘虹;王庭槐;;内皮细胞caveolae,caveolin-1的生理功能[J];医学综述;2006年22期

4 殷观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08年12期

5 刘宝宜,陈铁镇,张宝庚,宋继业;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内皮细胞病变的研究(摘要)——主动脉内皮细胞平掙,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的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1年S1期

6 刘宝宜,陈铁镇,张宝庚,宋继业;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的研究(主动脉内皮细胞平铺技术,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的方法)[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7 张连元;;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中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的机能[J];煤矿医学;1983年04期

8 刘怀琼;李德馨;;内皮细胞的功能与休克的关系[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5年04期

9 何泽涌;;关于内皮细胞研究的某些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1987年03期

10 何泽涌;;关于内皮细胞研究的某些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大君;陈卫军;周丁华;;内皮细胞机械感受功能的实验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邓红;李懿萍;来茂德;;高糖环境细胞间相互作用对内皮细胞产生活性氧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林萍章;PualJ.Pearson;RaymondCartier;KazuhiroHashimoto;HartzellV.Schaff;;内膜再生过程中,内皮细胞之反应[A];海峡两岸电子显微学讨论会论文专集[C];1991年

4 赵彭涛;李志超;董明清;贾斌;张莉莉;;LPS对培养的BPAECsⅠ型Na~+/H~+交换器活性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缺氧和呼吸病理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熊建琼;朱佩芳;王正国;蒋建新;;髓样分化蛋白-2在内毒素与内皮细胞结合中的作用[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6 王心华;甄永苏;;烯二炔类抗生素力达霉素抑制内皮细胞生长和诱导内皮细胞凋亡[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李彦荣;应晨江;易海维;衣卫杰;孟依;刘烈刚;孙秀发;;绿茶多酚对牛内皮细胞窖蛋白-1表达的影响[A];湖北省、武汉市营养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蔡绍皙;张莉;韩亚刚;蒋稼欢;;流动腔底面内皮细胞图型化研究与图像处理[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汪毅;陈允钦;;高密度脂蛋白与内皮功能[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马向红;黄体钢;杨万松;周丽娟;;四氢生物喋呤对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中药抗血栓机理及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医学研究取得佳绩[N];科技日报;2000年

2 赵军;耳毒性药物对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3 华朋;热爱老年事业 投身老年医药[N];中国老年报;2000年

4 高国起;提升ACE2活性可消退动脉硬化斑块[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佳愉;中药善调理 降压重保肾[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刘道安;保护动脉内膜 减少冠心病发生[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云城;LPS调控静脉内皮细胞膜形态及通透性引发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宋恩;内皮细胞源性KLF15调控TM激活蛋白C抗凝血途径及MCP-1介导炎性反应影响DVT形成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宋凯;口腔癌—内皮细胞融合的分子调控机制及潜在作用[D];武汉大学;2014年

4 薛珊珊;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DNA甲基化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及血管内皮激活的机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鑫;血瘀型脱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及桃红四物汤调节作用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李强;Rho GTPases及其信号通路在1-磷酸鞘胺醇介导的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陈学军;SUR2B/Kir6.1通道开放剂介导内皮细胞保护效应分子途径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8 王苏阳;埃他卡林对体循环、脑循环、肺循环微动脉内皮细胞SUR2B/Kir6.1通道的激活作用及能量代谢物质的调节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9 苑t

本文编号:466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466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7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