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卒中血管狭窄关系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卒中血管狭窄关系的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缺血性卒中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管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5.20~2014.5.20在院期间,延安大学附属东关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住院的缺血脑性血管病患者,采集病例数58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54.8±10岁,中位数54岁。所采集对象,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采集纳入对象一般资料,其中包括、年龄、性别、工作、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其他伴随疾病、吸烟、饮酒、缺血性卒中家族史等。收集患者血清学指标:FBG、TC、TG、LDL、HDL、叶酸、维生素B12等。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入院第2天,行颅脑磁共振检查,采用西门子公司3.0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仪,检查包括:TWI1序列、TWI2序列、FLAIR序列、DWI序列、MRA血管系列等常规图像,同时给予颈部血管超声、心脏超声,排除心源性栓塞,采用TOAST分型明确病因诊断。7天后给予无禁忌症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在西门子操作系统测量出病变血管的狭窄率。同时将所纳入对象进行分组,其中以HCY15mmol/L为诊断标准,分为HHE组(42例),其中男30例,女12例;以HCY≤15mmol/L分为NHCY组(16例),男15例,女1例。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间性别(男/女:10/6例/30/12例;χ2=0.432,P=0.511)及年龄(≥40/40岁:15/1例/40/21例;χ2=0.052,P=0.819)无统计学差异;吸烟(有/无:10/6例/24/18例;χ2=0.137,P=0.711)及饮酒(有/无:5/11例/10/32例;χ2=0.335,P=0.563)等生活方式无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病(有/无:7/9例/32/10例;χ2=5.535,P=0.019)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冠心病(有/无:2/14例/5/37例;χ2=0.004,P=0.950)及缺血性卒中家族史(有/无:3/13例/5/37例;χ2=0.456,P=0.499)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2.缺血性卒中患者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组,相关生化资料比较;甘油三酯(TG:1.57±0.866mmol/L/1.61±0.738 mmol/L;t=0.179,P=0.845),总胆固醇(TC:3.86±0.861 mmol/L/4.03±1.030 mmol/L;t=0.575,P=0.58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0±0.446 mmol/L/0.98±0.245 mmol/L;t=0.256,P=0.790)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6±0.873mmol/L/2.52±0.739 mmol/L:t=0.277,P=0.738)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叶酸(FOL:12.41±6.044nmol/L/8.02±5.023 nmol/L;t=2.083,P=0.007)及维生素B12(VB12:179.50+82.443 pmol/L/110.90+40.645pmol/L;t=4.119,P=0.000)、同型半胱氨酸(HCY:11.04±2.454μmol/L/30.37±14.706μmol/L;t=8.220,P=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缺血性卒中患者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缺组的血管狭窄率(经全脑血管造影)比较。NHCY组(无狭窄7例,狭窄9例),HHE组(无狭窄6例,狭窄36例),χ2=4.214,P=0.040,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缺血性卒中患者正常同型半胱胺酸组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组的脑血管狭窄程度比较。NHCY组狭窄率69.06±33.735%,HHE组70.31±31.830%,(t=0.139,P=0.89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具有正相关性,与性别、年龄、吸烟、喝酒、卒中病史无明确相关性。2.缺血性卒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与血脂无明显相关性,与低叶酸、低维生素B12负相关。3.缺血性卒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并狭窄率,具有正相关性;但未发现与脑动脉狭窄程度明显相关。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3
- 材料与方法13-18
- 结果18-20
- 讨论20-26
- 结论26
- 不足之处与展望26-27
- 参考文献27-32
- 综述32-39
- 参考文献36-39
- 致谢39-4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敏,王荪;缺血性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及临床决定因素[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2期
2 韦英秀;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抗栓和抗高血压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5期
3 刘鸣;研究硕果累累 临床有证可循——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大有可为[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5期
4 张仁良,刘新峰;2002年缺血性卒中研究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5 袁恩庆,王馥;如何预防缺血性卒中[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年05期
6 曲东锋;消极情绪可触发缺血性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12期
7 文诗广;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2005年15期
8 国红;缺血性卒中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社区医师;2005年15期
9 国红;缺血性卒中的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2005年15期
10 宿英英;;如何评估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效果[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森;吴波;孔繁一;郝子龙;陶文丹;王德任;刘鸣;;缺血性卒中伴房颤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远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久伟;邹丽萍;;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10年后追踪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4 王为珍;祝茗;郑茜;赵永波;;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在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见文;何俊瑛;高玉林;李震中;;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许予明;;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A];河南省卫生部脑卒中及高危人群内科诊治技术培训班暨国际级继续教育培训班《脑卒中诊断与防治新进展》资料汇编[C];2012年
7 王翠兰;苗萌;;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刘朋;周成业;张莹;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江静雯;刘建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蛋白与缺血性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周盛年;;解读《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组[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匡远深 通讯员 赵晶晶;左心房异常可引发缺血性卒中[N];健康报;2013年
2 记者 王丹;缺血性卒中治疗定下“双20”目标[N];健康报;2012年
3 陈小芦;走近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时间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马爱平;中匈合作研究缺血性卒中药物[N];科技日报;2010年
5 记者 靖九江;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N];中国医药报;2012年
6 刘飞;《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N];科技日报;2013年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玉华 艾克拜尔;步长脑心通胶囊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研究[N];医药经济报;2011年
8 董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抗栓研究方兴未艾[N];健康报;2006年
9 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王拥军邋博士 郑华光;哪些药物能防治卒中[N];健康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裘炯华;我国卒中管理现状:他汀类应用不理想[N];医药经济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绍鹏;血清尿酸和GLUT-9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2 谈颂;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影响及预测因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张宁;预测缺血性卒中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危险评分在中国病人中的外部验证[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潘旭东;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β-148C/T基因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5 马英;缺血性卒中住院时间预测因子暨与CD40-1C/T遗传多态性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6 詹奕红;CELSR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人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7 李姝雅;伴房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3年
8 王永久;白藜芦醇对复发缺血性卒中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9 牛丰南;FasL在缺血性卒中后的炎症作用及其病理机制探讨[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10 李楠;PDE4D及IL-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关联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文;脑心通胶囊对CYP2C19*2、*3型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卒中复发的预防作用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王文娟;缺血性卒中患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吕琦;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杨有仙;后循环首次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周全;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分布及短期预后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6 高涛;血压对缺血性卒中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7 吕慧慧;CYP2C19基因多态性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观察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8 杨恋;转录因子EGR1对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9 臧雪风;HDAC在缺血性卒中大脑皮层的表达及其选择性抑制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张文静;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房颤的筛查及危险因素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66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566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