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原发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经颅超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02:13

  本文关键词:原发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经颅超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经颅超声 基底节 豆状核 原发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摘要】:目的:目前,经颅超声(transcranial sonography,TCS)研究发现豆状核(lenticular nucleus,LN)回声增强在一些类型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十分常见。但是,关于LN回声增强能否作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TCS特征性表现,国内外相关研究尚未得出一致性结论。本研究旨在对不同类型的原发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TCS检查,通过观察基底节区的回声变化情况评估LN回声增强对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经我院神经内科运动障碍性疾病专科门诊诊治的80名原发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和55名健康对照者进行TCS检查,并对其图像变化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因颞窗透声差或诊断意见不一致,15名研究对象被排除,70名原发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患者(30名斜颈患者、30名眼睑痉挛患者、10名口唇异动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被纳入研究。对其TCS结果进行统计得出:病例组中,出现LN回声增强的比例为51.4%(36/70),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回声增强的比例为17.1%(12/70);对照组中,出现LN回声增强的比例为12.0%(6/50),SN回声增强的比例为8.0%(4/50)。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两组间,LN回声增强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31,P0.001),而SN回声增强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10,P=0.146)。不同类型的原发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之间比较,痉挛性斜颈患者LN回声增强的比例为73.3%(22/30),明显高于眼睑痉挛患者(33.3%,10/30,P=0.002)和口唇异动患者(40.0%,4/10,P=0.126);将三者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痉挛性斜颈患者LN回声增强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3.3%vs.12.0%,P0.001),而眼睑痉挛患者、口唇异动患者LN回声增强的比例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3.3%vs.12.0%,P=0.021;40.0%vs.12.0%,P=0.088)。结论:1、在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出现LN回声增强的整体比例高于对照组;2、LN回声增强不能作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特征性TCS表现,至少不能作为眼睑痉挛和口唇异动患者的特征性表现。
【关键词】:经颅超声 基底节 豆状核 原发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6;R445.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5
  • 参考文献13-15
  • 资料与方法15-17
  • 结果17-19
  • 讨论19-21
  • 结论21-22
  • 参考文献22-25
  • 附图25-26
  • 综述26-36
  • 参考文献30-33
  • 附图33-36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36-37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37-38
  • 致谢38-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红玉,司凤娥,蔚变霞,贺越虹;药物所致的小儿急性肌张力障碍临床诊治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2年02期

2 郝英霞,周玉萍;氟西汀致急性肌张力障碍2例报告[J];四川精神卫生;2002年03期

3 刘宁疆,张本恕;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年06期

4 杜怡峰,刘兆孔;肌张力障碍 概述[J];山东医药;2005年19期

5 刘宁疆 ,张本恕;肌张力障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5年04期

6 牟君,王运良,谢鹏;肌张力障碍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9期

7 Schrag A.,Trimble M. ,Quinn N. ,Bhatia K. ,江山;顽固性肌张力障碍综合征:103例报道[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3期

8 李涛;叶明;李承晏;;肌张力障碍[J];临床内科杂志;2006年06期

9 柏兴华;;在管理和治疗肌张力障碍中护士的角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年12期

10 曹燕滔;李振洲;张昕;;阵发性运动诱发的肌张力障碍1例[J];武警医学;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新华;汤晓芙;李力波;王琳;;北京地区834例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型及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董伟;朱军;常鹏飞;;肌张力障碍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赵群峰;;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误诊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彭国平;袁敏;王康;罗本燕;;发作性运动诱发的肌张力障碍8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焕光;马羽;胡文瀚;杨岸超;张颖;张建国;;3-硝基丙酸诱导继发肌张力障碍大鼠模型的行为学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常鹏飞;董伟;左焕琮;;山豆根中毒致全身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和实验证据:新的肌张力障碍模型[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李宇;何志义;;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析报告[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刘鼎;李国良;;夜间阵发性肌张力障碍三例临床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徐评议;丁红珂;李毅;周桃峰;骆飞飞;;肌张力障碍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杨扬;孙虹;黄德晖;武雷;吴卫平;;中国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患者的临床与基因学特点[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小炼;口颌肌张力障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万同己;谨防药源性急性肌张力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吴小炼;口颌肌张力障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采写 本报记者 叶芳 实习记者 董婷 通讯员 伍晓毅 受访专家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殷建瑞 副教授;运动障碍者要学会放松[N];广东科技报;2008年

5 时仲省 高思敏 刘春阳;河南医大新法治疗肌张力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傅德明;利培酮致急性肌张力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1年

7 雯心;脑深部刺激可治肌张力障碍[N];健康报;2006年

8 建平;DBS疗法改善肌张力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凌燕;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遗传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2 田原;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全脑灰质形态学研究、危险因素及生命质量调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张社卿;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4 陆艺;肌张力障碍性震颤临床及电生理特征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5 王琳;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局灶型肌张力障碍的治疗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6 陈党红;舒筋颗粒对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明玉;一个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基因突变筛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张凯;脑深部电刺激不同靶点治疗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分析及术后程控参数分析比较[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3 张英;原发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经颅超声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刘潇潇;华东地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和面肌痉挛的流行病学调查[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伟;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认知、情感和睡眠障碍及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6 张保艳;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2年

7 张建园;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2例临床及基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3年

8 陈蕾;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9 孙继明;肌张力障碍疾病代谢组学的诊断探索及颈动脉外膜剥脱手术前后小分子代谢物的差异[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10 周海燕;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鸟苷酸环化水解酶Ⅰ基因突变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10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710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7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