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GPIa和COX-2基因多态性与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0:23

  本文关键词:GPIa和COX-2基因多态性与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阿司匹林抵抗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血小板膜糖蛋白 环氧酶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苏南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GPIa、COX-2基因多态性与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及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入组2015年3月-2016年4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7例,住院期间每日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在第7天用PL-11血小板分析仪测定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并留取患者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11-去氢-血栓烷B2水平。采用PCR-焦磷酸测序技术对GPIa基因多态性位点807CT(rsl126643)和COX-2基因多态性位点-765GC(rs20417)进行基因分型。以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33.3%作为判别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标准,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ity,AS)组和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和血小板计数等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患者入院的NIHSS评分、TOAST分型、OCSP分型。比较GPIa和COX-2基因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在AS和AR组间的分布,以及两组间患者的NIHSS评分、卒中分型、11-去氢-血栓烷B2水平。结果:AR的发生率为44.3%。以血小板聚集率为自变量,11-去氢-血栓烷B2水平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相关系数为0.304。女性患者中,CPIa基因807CT位点的基因型(CC,CT,TT,CT+TT和CC)和等位基因T的频率在AS和AR组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CT+TT基因型仍与女性患者AR的发生相关(P=0.047,OR=4.856,95%CI:1.020~23.108)。COX-2基因-765GC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S和A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11-去氢-血栓烷B2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可两者结合来评价阿司匹林抵抗。GPIa基因807位点T等位基因的表达增加了女性患者AR的发生率,而与男性发生AR无关。COX-2基因-765G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生化AR无明显相关。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血小板膜糖蛋白 环氧酶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研究对象和方法11-14
  • 结果14-19
  • 讨论19-24
  • 结论24-25
  • 参考文献25-29
  • 综述29-40
  • 参考文献37-40
  • 中英文对照词缩略表40-41
  • 致谢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英阶,杨桂花,李亚力;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防治[J];山东医药;2004年14期

2 颜东,吕树铮,刘文娴;阿司匹林抵抗[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4年03期

3 谭真,黄德嘉;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现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6期

4 郭素箴,党群;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年06期

5 高东升,倪幼方;阿司匹林抵抗现象[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4年S1期

6 蒋凌云,陈晓平;阿司匹林抵抗[J];华西医学;2005年03期

7 曹雪滨;曹蕊;王士雯;;阿司匹林抵抗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5年05期

8 李洁,刘春风;阿司匹林抵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2期

9 张立志;孙琪;;阿司匹林抵抗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02期

10 王志军;柯元南;;阿司匹林抵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王建筑;张鉴;;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张仁岗;张军平;张伯礼;;浅析阿司匹林抵抗的复杂性和群体特征性[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黄伟剑;张怀勤;;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王蓓芸;;老年人群阿司匹林抵抗及其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5 张恒;郑哲;;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的关联性研究进展[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陈辉;罗钢;杨思进;;阿司匹林抵抗中西医研究概况[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仁岗;;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策略[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张弦;陆国平;;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部分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晔;郭大文;王德生;;阿司匹林抵抗[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谭维羚;马战清;曹华明;;联合使用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疗效观察[A];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冯友根;关注阿司匹林抵抗[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授 王林邋刘道安 孙晓军 整理;阿司匹林抵抗的争议[N];健康报;2007年

3 刘道安邋孙晓军;应客观理性看待“阿司匹林抵抗”[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 陈韵岱;正确认识阿司匹林抵抗及其临床意义[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对“阿司匹林抵抗”不必杞人忧天[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张葳;重视阿司匹林抵抗问题[N];中国医药报;2011年

7 张葳;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抵抗的有益补充[N];健康报;2012年

8 河北以岭医院络病门诊 李彦霞 贾振华;动脉硬化别忘了“金三角”[N];河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寒昱;糖尿病状态下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及川芎嗪干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李晓利;老年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患率调查与遗传易感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3 刘霖;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调查及临床防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陈世德;早期识别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伟新;2型糖尿病状态下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黄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调查[D];东南大学;2015年

3 孙晓欣;GPIa和COX-2基因多态性与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柴志强;复方丹参滴丸干预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尹承华;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6 卞秋武;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7 俞蔚;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张文超;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影响及阿司匹林抵抗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张文婷;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其遗传易感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孙静;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24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724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1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