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观察
本文关键词: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镜像视觉反馈 脑卒中 上肢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镜像神经元
【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的脑血管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作息时间和运动量都发生了变化。高热量饮食的摄入、办公室工种的增加、过度的脑力劳动和运动量的减少等因素都使现代的人们罹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加大。中国不同地区的脑卒中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260~719)/10万人。超过50%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会遗留长期或永久的上肢功能障碍。神经康复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简单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最佳恢复。近年来,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疗效,成为神经康复界关注的热点。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1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训练15min/次,2次/日,6日/周。对照组以平板遮挡镜面,进行同样动作的训练。两组患者其余时间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用上肢和手偏瘫Brunnstrom分级评定法、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测验(MBI)、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自理能力部分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方法(MAS)对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Brunnstrom分级情况:治疗前,治疗组上肢Ⅰ~Ⅵ级的人数分别为2、6、11、8、4、0人,手Ⅰ~Ⅵ级人数分别为10、5、8、5、3、0人;对照组上肢Ⅰ~Ⅵ级人数分别为4、9、8、5、4、0人,手Ⅰ~Ⅵ级人数分别为12、6、3、6、3、0人。治疗4周后,治疗组上肢Ⅰ~Ⅵ级人数分别为0、0、4、12、12、3人,手Ⅰ~Ⅵ级人数分别为0、3、12、6、9、1人;对照组上肢Ⅰ~Ⅵ级人数分别为0、6、11、8、5、0人,手Ⅰ~Ⅵ级人数分别为5、10、6、5、4、0人。fma上肢部分评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由最初的29.45±17.940分增加到39.42±17.378分,对照组由最初的25.60±17.694分增加到31.80±16.906分。mbi评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由最初的56.55±22.598分增加到82.84±14.404分,对照组由最初的54.37±24.699分增加到70.87±18.515分。fim自理能力评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由最初的17.35±6.780分增加到27.68±6.258分,对照组由最初的18.17±7.245分增加到24.50±6.479分。mas评定:治疗前,治疗组有18人存在上肢肌肉痉挛,其中Ⅰ级10人、Ⅰ+级6人、Ⅱ级2人;对照组有15人存在上肢肌肉痉挛,其中Ⅰ级8人、Ⅰ+级6人、Ⅱ级1人。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15人存在上肢肌肉痉挛,其中Ⅰ级11人、Ⅰ+级2人、Ⅱ级2人;对照组有14人存在上肢肌肉痉挛,其中Ⅰ级10人、Ⅰ+级3人、Ⅱ级1人。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级、fma上肢部分评分、mbi评分、fim自理能力评分、上肢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级、fma上肢部分评分、mbi评分、fim自理能力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患者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级、fma上肢部分评分、mbi评分和fim自理能力评分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肢mas评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本研究中,治疗4周以后,治疗组在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级、fma上肢功能评分、mbi和fim自理能力得分上,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mvf疗法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2本研究中,mvf疗法是按照15min/次,2次/日,6日/周的方案实施的。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3本研究中,没有观察到MVF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肉痉挛情况的显著影响。就该结果而言,MVF疗法适合作为一种辅助康复手段,在改善患者肌肉痉挛状态上,还需要其他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镜像视觉反馈 脑卒中 上肢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镜像神经元
【学位授予单位】:承德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R49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12
- 材料与方法12-15
- 结果15-17
- 附图17-18
- 附表18-20
- 讨论20-22
- 结论22-24
- 参考文献24-27
- 综述27-39
- 参考文献35-39
- 附录39-45
- 致谢45-46
- 个人简历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韶辉;盛佑祥;杨万章;吴芳;;视觉反馈结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年09期
2 陈婵;宋仕芬;;视觉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年19期
3 李远征;蔡鸣;;量化数据视觉反馈对偏瘫患者重力分布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4年08期
4 尹变莉 ,郑灵;视觉反馈在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训练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1年03期
5 王建文;赵力生;李侠;寄婧;;电脑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年07期
6 林晓东 ,刘新英;应用光电弹性足底成象观察偏瘫患者视觉对触地压的影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7年03期
7 郑宏良;视觉反馈姿势描记术测试姿势平衡[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年04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放;陆蓉蓉;胡永善;吴毅;;视觉反馈模拟站-坐-站运动对卒中偏瘫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李韶辉;;视觉反馈结合减重步行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金亚虹;章建成;任杰;;视觉反馈对结果反馈时间点适宜值的影响[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丽娟;视觉反馈调节的升颌肌及肱二头肌不同水平主动收缩对烦躁情绪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2 李放;卒中后偏瘫患者站—坐—站活动的运动特征分析和干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玉静;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观察[D];承德医学院;2016年
2 陈邵钢;基于视觉反馈的分钢控制[D];中南大学;2007年
3 贾e,
本文编号:914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91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