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窦显微解剖与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发布时间:2018-06-25 00:02
本文选题:海绵窦 + 显微解剖 ; 参考:《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海绵窦位于中颅窝底,部位深在,手术时显露比较困难。此部位的多数病变需要手术治疗,因此选择良好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目前常用的手术入路是翼点入路、扩大中颅窝底入路和颅眶颧入路。海绵窦是颅内重要的组织结构,其内部血管、神经及膜性结构十分复杂,Parkinson称其为“解剖学的珠宝箱”。近年人们对该部位显微解剖结构进行了深人研究。海绵窦(cavernoussinus,CS)病变分为血管性和肿瘤性,前者首选介入治疗,少数患者如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仍需行手术治疗;肿瘤病变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海绵窦部位也是颅底病变常侵犯的部位,掌握海绵窦的常用三角对进行海绵窦的手术非常重要。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的第一、二支神经通过。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海绵窦的显微解剖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目的是发现和掌握各个三角间隙的解剖位置,从这些间隙内进入海绵窦即能切除病变,有能有效地保护神经及颈内动脉不受损害。CS位置深,与周围结构关系紧密,暴露困难,手术难度大。自从Parkinson发现Parkinson三角后,切开CS外侧壁处理窦内病变成为可能。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是少见的疾病,占海绵窦肿瘤的0.4%-2%。这种肿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因其富含血管,位于海绵窦内,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内的颅神经关系密切,而手术具有挑战性。从组织学方面讲,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与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样的,但与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相比较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治疗也截然不同。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局限于海绵窦的硬膜内,早期不易诊断,肿瘤巨大时才产生临床症状。常见的症状是突眼、眼外肌麻痹、面部麻木和颅内压增高症状。手术入路是经翼点入路、颧弓-翼点入路和颅眶颧入路。 通过对19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的CS进行解剖学研究,希望能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对海绵窦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治疗提供指导。本研究同时总结了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12例。 实验方法 1.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湿标本19例,所有标本均在动脉内灌入红色乳胶,静脉内灌注蓝色乳胶。 尸头19个(38侧),用以模拟术中技术操作。我们对颅眶颧入路进行了改良,手术的显著特点是将颅骨瓣与颧弓一次成型,具体方法如下:取起自耳屏前1cm,颧弓下缘水平,向前上方的跨中线小冠状切口。游离皮瓣,沿颞肌额颞附着点全长暴露深面的颞深筋膜(DTF)。在无光泽的颞浅筋膜(STF)和有光泽的颞深筋膜(DTF)之间解剖,至颞中(Yasargil)脂肪垫。切开脂肪垫浅面的DTF浅层,并将其连同脂肪垫一同翻开,保持DTF深层的完整。将DTF的浅层由颧弓的浅面、DTF的深层从颧弓深面分别予以剥离。将颧弓表面的筋膜游离,可沿眶外侧缘进行骨膜下分离下达颧结节水平。从眶缘外侧由骨膜下开始向眶内游离眶筋膜,将眼球连同眶筋膜从眶外侧壁及上壁游离。凿开眶上孔,将眶上神经从眶上孔游离,并随眶筋膜一同翻起。钝性剥离眶内的眶筋膜,将线锯从眶内经眶下裂穿出,越过颧弓下方,用脑压板或剥离子保护眼球及眶筋膜,顺利完成从眶下裂到颧结节之间的这一重要切割过程,形成整块额颞眶颧骨瓣。骨瓣取下后,可广泛操作前中颅底及颞下窝甚至翼愕窝的结构。 当完成双侧开颅后,去除剩余颅骨,切开硬脑膜,在脑组织近端剪断颅神经,在前床突上方剪断ICA,完整取出大脑、小脑及脑干。在显微镜下切开海绵窦侧壁,解剖海绵窦内部结构,显露第ⅢⅣⅤⅥ颅神经和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观察上述结构的走行和相互之间的比邻关系,并用游标卡尺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量化动脉和神经之间的关系。 测量19例标本得到的数据,经SPSS统计软件包计算样本均数和标准差,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总结临床资料:男2例,女10例。发病年龄28~61岁。自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3月~2年。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头痛胀8例,面部麻木4例,一侧眼睑下垂2例。本组中动眼神经麻痹2例,三叉神经损害4例,外展神经损害2例,视神经损害2例,眼球突出3例。CT检查:未增强时肿瘤为等或稍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呈类圆形或哑铃形,周围无水肿:增强时可见肿瘤明显而均匀的增强。肿瘤最大径0.9cm~5.7cm,平均为4.5cm。MRI检查:MRI扫描呈边界清晰的哑铃型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强化,周围无水肿。 12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别采用不同的入路从中颅底硬膜下暴露,剪开海绵窦外侧壁并切除肿瘤,经颧弓-翼点入路8例、翼点入路2例、颅眶颧入路2例。术中为有效地显露肿瘤分开侧裂池6例。 经颧弓-翼点入路手术方法为:取额颞发际内大弧形切口,经耳屏前颞浅动脉的后方向下越过颧弓至颧弓下1cm,分层切开,游离皮瓣,上方沿颞筋膜浅层,下方沿腮腺筋膜浅层翻起。在颞筋膜外层分离保护面神经额颞支,于颞前额骨颧突至颧弓做肌瓣。将皮肌瓣翻向颧面部后显露上外侧眶缘、颧弓下方。在颧弓前端及后端切断颧弓。在颞窝内游离颞肌,将肌瓣与离断的颧弓一起翻向下外侧。作额颞游离骨瓣,尽可能磨去蝶骨嵴外侧部分,咬除颞骨鳞部的前内侧部分及部分蝶骨大翼。 颅眶颧入路:经此入路可最大程度地增加从下向上的视角,提供进入海绵窦、向上至颅底的最宽通路,翻开帽状腱膜后,切开额骨颧突和眶外侧缘骨膜并剥开。在颞骨鳞部和颧突内侧面的颞肌附着处游离颞肌,用铣刀锯掉颧骨。分离颅骨骨膜至眶周筋膜,将颅骨骨膜和眶周筋膜一并抬起。从中线上方至眼眶的下外侧面,抬起眶周筋膜,然后在颅骨上钻孔,并磨除连接前颞底部至眶壁处的厚骨质。在平行于颧骨、上颌骨骨缝切缘上方切入眶外侧壁,锯开眶上缘的内侧,继续向后至眶底。再从内侧至外侧,用磨钻打开眶壁,离断眶上缘及眶外侧缘。最后一个切口从后面通过颧骨和蝶骨的关节。通过这些切口可将骨瓣整体分离。硬膜外途径:磨除蝶骨翼,去除视神经管顶壁。磨除位于视神经管外侧面的前床突。磨开整个前外侧颅底。优点是减少对神经结构的牵拉。增加神经活动性,避免其压力性缺血。扩大手术入路。硬膜下途径:对生长超出海绵窦边界的病变,采用“T”形切口打开硬膜,从内侧上方和外侧三角打开海绵窦,切开硬膜,从硬膜内暴露其毗邻区域。 打开硬膜开放侧裂池,放液后脑压下降颞叶不用过度牵拉,充分暴露同侧鞍旁、幕缘及中颅窝底。手术中见病变成红色或褐色的鞍旁硬脑膜外肿块,边界清,充血,压迫后可缩小,解除压迫病变复原。穿刺病变可见血液自病变流出。手术过程中,我们采用控制性低血压(收缩压控制在90mmHg)可以减少出血,有利于病变切除。反复电灼病变上方的硬脑膜,缩小病变体积,减少术中出血。在显微镜下切开海绵窦上外侧壁硬脑膜,切开处应位于海绵窦上壁与颈内动脉穿过硬脑膜处、动眼神经进入海绵窦处和后床突外缘3点围成的内侧三角区。应尽量在病变包膜内刮除病变,动作要轻柔且速度要快。刮除病变后止血时应尽量少用双极电灼,可用止血纱布及海绵压迫止血。术中出血量约600ml~1000ml,未全切病人术后行放射治疗。 结果 1.颅眶颧入路及海绵窦结构观察 在所有19个尸头(38侧)中,眶下裂的宽度均足以毫无困难地穿过线锯。模拟颅眶颧开颅骨瓣取下后,可广泛暴露整个眶内结构、前中颅底及颞下窝。为进一步显露海绵窦,将硬脑膜剪开至眶上裂,切除部分眶板,切除前床突,更有效显露海绵窦,特别是其前部结构。 海绵窦位于颅中窝的两侧,是两层硬脑膜之间的较宽大的不规则的间隙,其内有许多纤维小梁,把窦腔分成多个相互交通的小腔隙,形态似海绵状。海绵窦由内、上、外及下壁组成。海绵窦的内壁、上壁和外壁是由硬脑膜的脑膜层构成;海绵窦的下壁由蝶骨体表面的硬膜骨膜层构成。海绵窦的外壁和上壁由表层和里层两层构成。表层厚而质地坚韧致密,里层由颅神经和其间菲薄半透明的细小间隙构成。在海绵窦外侧壁,表层与里层间疏松粘连,有较易解剖开的明显界面。前床突外侧是海绵窦顶的前部,表面覆盖有硬膜脑膜层的表层,下方被硬膜脑膜层的里层覆盖,两层在海绵窦上壁与内壁交界处紧密粘连在一起。颈内动脉在前床突内侧出海绵窦顶时的表层形成硬膜的远侧环,里层形成硬膜的近侧环。 颈内动脉远侧环又称上环(distal or upper carotid ring),海绵窦的项由两层硬膜构成。两层硬膜在眶上裂、前床突处分离。外层硬膜覆盖于前床突的上表面,内层则覆盖于下表面,前床突内外表面还有骨膜覆盖。外层硬膜自前床突上表面向内侧延续,与颈内动脉的外膜相融合,形成颈内动脉的上环,继续向内延伸形成鞍隔,同时也是视神经鞘的组成成分。外膜还可自前床突尖弧形向内经视神经的上方到达鞍结节形成镰状韧带。颈内动脉近侧环又称下环(proximal or lowercarotid ring),内层硬膜覆盖于前床突的下表面,向内侧延伸环绕颈内动脉形成颈内动脉下环。向外延续参与海绵窦外侧壁的构成。下环与上环不同,下环不与颈内动脉外膜相结合,在下环与颈内动脉之间有一狭窄的空间存在。 动眼神经从大脑脚内侧出脑后向前外走行(19.38±2.46mm),在后床突前外下(6.25±2.03mm)处进入CS上壁。此点距棘孔(27.68±2.23mm)。在岩床后褶之上,截面直径3mm左右,经后床突外侧或前外侧海绵窦后顶的动眼神经三角入海绵窦内。动眼神经在海绵窦外壁硬膜表层内斜向下走行至前床突下,然后通过眶上裂进入总键环。 滑车神经从中脑下丘下方出脑,绕大脑脚外侧向前,在后床突前外(13.02±3.14mm)处,小脑幕切迹下(1.68±0.51mm)处进入CS上壁。此点距动眼神经入CS处(10.82±2.57mm)。滑车神经截面直径不足1mm,绕过脑干背外侧后进人小脑幕的后外侧缘,在其内走行数毫米,在岩床前后摺分开处进入海绵窦的硬膜外壁里层。然后与窦顶平行前行,位于动眼神经之下,三叉眼神经之上。进眶上裂之前,滑车神经向上越过动眼神经,经眶上裂的外侧部入眶,不经过总腱环。 三叉眼神经在海绵窦的后下方进入海绵窦硬膜外壁,在外上方有滑车神经走行。进入眶上裂前三叉眼神经分作三支,较大的额神经与滑车神经和较小的泪腺神经,经眶上裂的外侧部入眶,不经过总健环;只有鼻睫神经经总键环入眶。三叉神经的Ⅱ、Ⅲ支分别自圆孔和卵圆孔出颅。 外展神经出桥延沟后,穿过岩斜坡硬膜进入岩下窦开口上方的基底窦外下壁。在静脉窦内斜行向上走行5--8mm,穿过Gruber韧带形成的Dorellu管,向前进入海绵窦后部。具有Gruber韧带的标本中,外展神经均从其下的中1/3穿过。Gruber韧带上端附于鞍背外侧,下端附于岩尖上的蝶棘,长(12.43±2.61mm)。5.56%(2/38)的标本中Gruber韧带缺如。外展神经入海绵窦后部后,斜向外绕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曲部的外侧,并在此处膜孔入基底窦下部。外展神经入海绵窦后部后,斜向外绕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曲部的外侧,并在此处与颈内动脉有粘连,外展神经也最多在此分成多束。外展神经在海绵窦内行于颈内动脉水平段外下方,二者共同走在海绵窦腔内。 海绵窦段预内动脉海绵窦内的动脉是指颈内动脉及其分支。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及破裂孔进入海绵窦,先向上达到后床突根旁,继而转向前方,在前床突的内侧转向上方,穿出海绵窦前部的上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部分称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该段动脉按其形态又可分为后升段、后曲段、水平段、前曲段和前升段。前曲及前垂直段,先后发出:脑膜垂体干主要分支:①小脑幕动脉供应Ⅲ,Ⅳ,CS上外侧壁及半月神经节被囊深面;②脑膜背动脉供应外展神经与斜坡硬膜;③垂体下动脉供应鞍底、鞍背硬膜及垂体后叶。此三支均分别与对侧同名动脉相吻合。海绵窦下动脉是海绵窦内神经的主要血供来源,分前后二支供应海绵窦外壁下部和下壁、卵圆孔、棘孔区硬膜,并与脑膜中动脉吻合,少数还发出半月节被囊动脉、幕缘动脉和眼动脉等分支。McConnell垂体被膜动脉常缺如,若存在则起自ICA内面直接伸向鞍底前部硬脑膜,并分前、后二支分别与同侧垂体下动脉和对侧同名动脉吻合。CSHAs血供主要来源于CS段ICA、脑膜中动脉、副脑膜动脉。 海绵窦内的静脉空间按照其内的颈内动脉走形分为:①颈内动脉前曲部以前的前间隙、②颈内动脉内侧的内侧间隙、③颈内动脉外侧的外侧间隙、④颈内动脉水平部前下部的前下间隙、⑤颈内动脉后上部的后上间隙。我们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内侧间隙占优势者57.89%(22/38),内外均衡者42.11%(16/38);前下间隙占优势者47.37%(18/36),后上间隙占优势者31.58%(12/38),前下与后上间隙无明显差别占21.05%(8/38)。海绵窦前间隙是一个很小的静脉问隙,斜向前外方与眼上静脉相通。海绵窦向前与眶内眼上静脉相通、向上与引流大脑半球的侧裂浅静脉和蝶顶窦相通;向外与脑膜中静脉窦相通;向下经蝶导静脉孔或卵圆孔与颞下凹的翼静脉丛相通;向后与鞍背后表面的斜坡基底窦相通,基底窦与岩上、下窦和椎管硬膜外静脉丛沟通。垂体硬膜两层间有前、下、后三个海绵窦间窦,通过海绵间窦两侧海绵窦之间在鞍背之前有相通,在鞍背之后则通过较大的斜坡基底窦相通。斜坡基底窦是两侧海绵窦间最大最恒定的静脉交通。本研究观察发现19例标本中全部出现了眼上静脉、脑膜中静脉窦和斜坡基底窦。海绵窦前间窦的出现率为78.95%(15/19),下间窦的出现率为73.68%(14/19),后间窦出现率仅有42.11%(8/19)。前间窦最大,下间窦和后间窦较小。岩上窦起始部通常位于三叉神经跨过岩尖之上,岩上窦底部的硬膜与三叉神经硬膜鞘膜上部相融合。Gruber韧带下方附着点蝶棘之下有岩下窦在斜坡基底窦上的开口,本研究发现岩下窦在基底窦上的开口约有84.21%(32/38)在外展神经的外侧;15.79%(6/38)在外展神经的内侧。约有83.33%(30/38)的侧裂浅静脉汇入蝶骨小翼上的蝶顶窦,或者直接汇入海绵窦的前外侧壁。约有16.67%(6/38)的标本中,侧裂浅静脉进入海绵窦外壁的硬膜表、里两层间形成一较大的静脉间隙。52.63%(20/38)标本中海绵窦后下部有静脉丛经破裂孔向外延伸包裹岩段颈内动脉。 海绵窦三角的显微观察 前内侧三角即Dolenc三角。内侧边为视神经,长度是(12.25±1.40mm);外侧边为动眼神经,长度(20.13±1.27mm);底边为视神经管内口与动眼神经入海绵窦处间的硬膜缘之间的连线,长度是(11.32±1.41mm)。 内侧三角即Hakuba三角。由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与鞍隔相交外侧点,动眼神经穿硬膜进入海绵窦外侧壁内侧交点,后床突外缘三点连线形成。内侧边即颈内动脉出硬脑膜处与后床突外缘连线,长度是(7.85±1.79mm);外侧边即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与鞍隔相交外侧点动眼神经穿硬膜进入海绵窦外侧壁内侧交点之间的连线,长度是(8.03±2.10mm);底边即动眼神经穿硬膜进入海绵窦外侧壁内侧交点与后床突外缘之间的连线,长度是(5.12±1.31mm)。 颈动脉三角内侧边为鞍隔硬膜(11.93±2.88mm),外侧边为床突间韧带(10.98±3.54mm),底边沿前床突内缘由其尖端到神经管颅口内缘(10.76±2.38mm)。 动眼神经三角内侧边为床突间韧带(11.08±3.74mm),外侧边为前岩床皱壁(19.57±2.53mm),底边为后岩床皱壁(13.49±3.25mm)。 旁内侧三角动眼神经组成内侧边,长度是(14.9±2.9mm);外侧边为滑车神经,长度是(24.9±4.7mm);底边为小脑膜切迹,长(11.7±3.2mm)。有一例因滑车神经走行变异,底边呈裂隙状而三角消失。 Parkinson三角内侧边为滑车神经,在海绵窦内长度(15.72±3.15mm);外侧边为三叉神经分支眼神经,长(19.23±4.62mm);底边是由附着于鞍背和斜坡小脑幕切迹构成,长(8.05±2.21mm)。 前外侧三角即Mullan三角。内侧边为眼神经,长度是(22.23±3.16mm);外侧边为上颌神经,长度是(15.45±2.38mm);底边为眼神经入眶上裂处与圆孔之间的连线,长度是(11.68±3.12mm)。 外侧三角内侧边为上颌神经,长(13.26±2.37mm);外侧边为下颌神经,长(7.28±1.51mm);底边为圆孔与卵圆孔的连线,长(12.18±1.53mm)。 后内三角取面神经裂孔与岩上窦、三叉神经的交点连线为内侧边,长(15.68±2.15mm);岩大神经为外侧边,长(11.71±1.67mm);三叉神经为底边,长(13.31±1.65mm)。 后侧三角以岩大神经为内侧边,其长(11.65±1.768mm);卵圆孔与面神经裂孔的连线为外侧边,长(14.12±1.78mm);底边为下颌神经,长(6.51±1.88mm)。 下内三角内侧边为外展神经入硬脑膜处与后床突的连线,长(18.42±1.18mm);外侧边为滑车神经入硬脑膜处与后床突的连线,长(13.78±2.65mm);底边为外展神经入硬脑膜处与滑车神经入硬脑膜处的连线,长(13.72±2.15mm)。 下外三角内侧边为滑车神经入硬脑膜处与岩静脉入岩上窦处的连线,长(11.87±1.69mm);外侧边为外展神经入硬脑膜处与岩静脉入岩上窦处的连线,长(13.56±2.12mm);底边为外展神经入硬脑膜处与滑车神经入硬脑膜处的连线,长(13.68±2.38mm)。 2.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疗效: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进步者2例,4例动眼神经麻痹,6例面部麻木。术后随访半年—2年,2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术后3个月恢复,3例面部麻木减轻。5例全切除病例无复发,未全切病人术后行放射治疗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1.海绵窦部位深在,内部结构复杂,是神经外科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区域。熟练掌握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结构,尤其是各海绵窦三角的关系,可以减少手术中出血,避免损伤颈内动脉,有效地保护Ⅲ、Ⅳ、Ⅴ、Ⅵ颅神经。颅眶颧入路是可以充分显露海绵窦,减少手术中的盲区,有效地显露此区的病变。额眶颧骨瓣一次成型可以减少颅骨缺损,术后颅骨塑形好的优点。 2.经翼点入路可以有效地暴露和切除较小的局限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广泛型CHSAs经颧弓-翼点入路和颅眶颧入路。手术中经硬脑膜下、分开侧裂,可以增加入路视角,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有效地显露鞍旁和海绵窦区域;切开海绵窦外侧壁可以近距离达到供血动脉,更有效地减少出血。手术后如果病变残余,选择Y-刀治疗,可以减少病变复发,缓解颅神经受压症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22.8;R6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记;鞍室内海绵状血管瘤[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4年01期
2 莫文元,沈建康,胡秉诚,李国文,赵卫国;颅底中线部肿瘤的手术治疗[J];浙江临床医学;2001年11期
3 杨扬,王建刚,邵毅,吴承远;颞区解剖特点及手术策略[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5年04期
4 贺业新,张辉,刘起旺,杨晓棠;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赵杰,袁贤瑞,姜维喜,张志刚,刘志雄,李学军;眶上裂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手术入路[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4年06期
6 刘伟国,叶红星,沈宏,杨小锋,姚瑜;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年06期
7 王恩敏;潘力;王滨江;张南;董亚非;吴瀚峰;;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伽玛刀治疗(附14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年05期
8 杨扬;王建刚;邵毅;刘玉光;吴承远;;线锯穿过眶下裂行额颞眶颧开颅技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年07期
9 袁贤瑞,曹美鸿,,刘运生,陈善诚,侯永宏,李东升,姜维喜,霍雷;经眶颧额颞下入路显微切除中颅窝底肿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年01期
10 王忠诚,张俊廷,倪明,赵继宗;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切除中颅窝底鞍旁肿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年02期
本文编号:2063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0635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