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链球菌组氨酸激酶(VicK)的同源模建及其先导抑制剂的筛选和鉴定
本文选题:肺炎链球菌 + 组氨酸激酶 ; 参考:《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摘要】: 双组份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 TCS)是存在于细菌内的一种信号转导系统,细菌通过感受外界环境变化、调控生存、毒力因子表达来维持自身生存,是细菌适应选择压力的一种机制。在不同细菌中,该系统的结构非常类似,都由组氨酸激酶和反应调节子组成。其中,组氨酸激酶具有激酶、磷酸转移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是双组份系统通路中的核心蛋白[1]。其机制是外界信号作用于组氨酸激酶的膜外配体结合域,使组氨酸发生自身磷酸化,并将磷酸基团转移到反应调节子上,而产生一系列的调控反应[2]。由于在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中未发现类似的调控系统[3],因此,组氨酸激酶是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的潜在靶标[4]。 组氨酸激酶VicK属于Pho亚家族,其最初是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被鉴定[5]。肺炎链球菌中的VicR/K[6]也被命名为MicA/B[7]或YycF/G[8],是目前肺炎链球菌中已发现的13对TCS组份之一。该通路系统具有高保守性和低G+C含量的特点,不仅影响肺炎链球菌的存活[9],还参与了其毒力、感受态的形成、以及维持菌体膜完整性等重要的作用[10]。因此,以肺炎链球菌组氨酸激酶VicK作为靶点有望筛选到有效的抗菌新药。目前,已有针对枯草芽孢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组氨酸激酶YycG的筛选并得到了一些有效的抑制剂的报道[11],而对肺炎链球菌的研究中国内、外均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肺炎链球菌的组氨酸激酶VicK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同源模建后虚拟筛选出针对该靶点的肺炎链球菌的先导抑制剂并进行实验研究。本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肺炎链球菌组氨酸激酶VicK的同源模建与分析。 采用同源模建的的方法构建VicK蛋白的三维结构,并用Procheck、profile_3D软件对此结构模型的合理性进行验证,采用Gromacs软件进行分子动力学优化,取平衡阶段的构象作为虚拟筛选中的受体模型。用Autodock4.0软件将结构模型与底物ADP进行自动对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肺炎链球菌组氨酸激酶VicK与PDB编号为2c2a的Thermotoga maritima X晶体衍射结构(分辨率1.9 ?,R因子0.247)具有33%的一致序列,57%相似性;VicK模建后的结构与模板能很好的叠合;在活性口袋处的保守氨基酸残Asn145、Asn149、Lys152以及口袋内部的疏水残基在结合、水解底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果提示:模建的肺炎链球菌组氨酸激酶VicK达到了设计标准,该模型可作为设计抗菌药的研究起点。 2.肺炎链球菌组氨酸激酶VicK先导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将已知底物ADP叠合到模建的受体中,选择受体中距离小分子4 ?内的氨基酸残基为活性口袋,首先采用DOCK4.0对SPECS小分子数据库中的200,000个分子进行初步筛选,选择评分靠前的10,000个化合物;再用Sybyl6.8软件包中的Cscore模块进行评分,获得2,425个化合物;然后用类药性分析筛选得到308个化合物;最后采用Autodock4.0及经验进行人工挑选。结果显示通过四轮不同的筛选策略,最终从SPECS小分子数据库中得到了105个小分子化合物。 3.肺炎链球菌组氨酸激酶VicK活性鉴定。 经结构数据库(http://smart.embl.de/smart/show_motif)对肺炎链球菌组氨酸激酶VicK分析,初步预测其由五个部分组成:一个跨膜信号肽,和4个已被证实的功能域:PAS、PAC、HisKA(HK)和ATPase_c。由于肺炎链球菌组氨酸激酶VicK是一个跨膜蛋白,因此需要对其胞内的HATPase_c激酶功能域片段(VicK')进行截短表达。PCR扩增肺炎链球菌(D39) VicK胞内激酶功能域序列,与pET28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之后,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采用镍离子层析柱对表达的目的蛋白进行纯化,最后采用荧光激酶检测试剂盒检测纯化的VicK'蛋白的酶活性。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VicK'蛋白大约为35kDa,其纯度为95%,并具有水解ATP激酶的活性。 4.先导抑制剂的体外、体内的实验验证。 利用表达的VicK'蛋白,初步对SPECS小分子化合物库中虚拟筛选获得的105个化合物进行筛选,以此得到具有抑制酶蛋白水解ATP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选择对VicK'酶蛋白活性抑制率大于50%的23个化合物,进行抑菌实验,最终得到6个有抑菌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为了进一步了解这6个化合物的抗菌特点及细胞毒性,分别采用了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以及细胞毒性实验。 选取这6个化合物的不同浓度检测在不同的时间对肺炎链球菌作用的特点并绘制曲线,同时,依据此曲线来估计动物实验的体内用药量及给药时间。经腹腔感染动物摸索动物的最低肺炎链球菌致死剂量,最终选取每只实验动物的细菌浓度为5×103 CFU/ml;选用青霉素为阳性对照建立肺炎链球菌感染后治疗的动物模型;随后对此6个化合物进行动物体内实验,并设立必要的阴性及阳性对照,每组10-12只。结果显示,通过体外筛选得到6个具有抑菌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其MIC的范围在0.28μΜ-200μΜ之间;且抑菌效果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抑菌的作用时间也延长,该结果表明这6个化合物抗菌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关系。通过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显示各组小鼠的生存时间总的比较中,化合物/药物处理因素的作用明显,具有统计学显著性。配对比较发现化合物1-6都较阴性对照组有显著的延长感染模型小鼠的存活时间(p0.01);但是化合物1、2、3和6的效果明显差于阳性对照青霉素的治疗效果(p0.05或p0.1);化合物4和5显示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上述结果提示,本研究针对靶点蛋白VicK虚拟筛选出的105个先导抑制剂中,经实验验证有6个具有抑制肺炎链球菌生长的小分子化合物,为进一步研究抗菌的新型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Abstract]:Two - component system ( TCS ) is a kind of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 which exists in bacteria . It is a mechanism for bacteria to adapt to the selection pressure . The mechanism is that external signals act on the extracellular ligand binding domain of histidine kinase to phosphorylate histidine itself and transfer phosphoric acid groups to the reaction regulator to produce a series of regulatory responses . Since similar regulatory systems are not found in mammals , including humans , the histidine kinase is a potential targe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ntibacterial drugs .
Histidine kinase VicK belongs to the Pho subfamily , which was originally identified in Bacillus subtilis . In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VicR / K - 6 mutants were also named MicA / B.7 mutants or YycF / G mutants . It is one of the 13 TCS components found in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The pathway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conservative and low G + C content , which affects not only the survival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but also its virulence , the formation of competent state , and the maintenance of cell membrane integrity . Therefore , it is possible to screen effective antibacterial drugs by using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istidine kinase ( VicK ) as a target . At present , there are some effective inhibitors for the selection of histidine kinase YycG in Bacillus subtilis and S . S . , and no relevant report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study of S . pneumoniae . Therefore , we have studied the pilot inhibitor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by homologous modular construction and conducted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the study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The contents of this study include the following parts :
1 . Homology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istidine kinase VicK .
The three -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VicK protein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homology modeling .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tructural model was verified by using the software of Procheck and profile _ 3D . The con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was optimized by using the software of Gromac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and template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istidine kinase VicK and PDB No . 2c2a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inding and hydrolyzing the substrat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istidine kinase VicK reached the design standard , which could be us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study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
2 . Virtual screening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istidine kinase VicK leader inhibitor .
The known substrate ADP is laminated to the die - built receptor , and the small molecule 4 is selected in the receptor . The amino acid residue in SPECS small molecule database was first screened by DOCK4.0 , then the score was selected by using the Cscore module in Sybyl6.8 software package , then 308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Cscore module in Sybyl6.8 software package .
3 . Identification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istidine kinase VicK activity .
coli BL21 ( DE3 ) was amplified by SDS - PAGE and Western Blot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of VicK ' protein was about 35 kDa , the purity was 95 % , and the activity of ATP kinase was hydrolyzed .
4 . In vitro and in vivo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the pilot inhibitor .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antibacte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ytotoxicity of these six compounds ,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 MIC ) ,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 MBC ) and cytotoxicity test were used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antibacte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ytotoxicity of these six compound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compound 1 - 6 on the survival time of mice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in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 p < 0.01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ound 1 - 6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positive control penicillin ( p < 0.01 ) .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6 small molecule compounds with inhibiting S . pneumoniae growth we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 which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anti - bacterial drugs .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涛;袁春雷;李冬秀;;中山市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张苑怡;武娜;朱宝利;陈蕾;朱玉琢;;快速检测NDM-1基因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的建立与评价[J];生物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3 钟女奇;赵勇;洪迅;黄芝瑛;;实验动物细菌检测中的生物安全控制与预防[J];实验动物科学;2011年03期
4 赵柏松;杜娟;王金固;李尚伟;;九香虫血淋巴的抗菌活性初步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5 李健;关欣兰;;IC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J];蛇志;2011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媛媛;王一雯;孙胜利;贺建平;;耐青霉素性肺炎链球菌致急性化脓性脑膜炎1例[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徐丽慧;王贤军;王敏敏;董晓勤;;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药物耐药性及耐药基因erm、mef的检测[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胡晓彦;;儿童感染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及基因分型[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4 胡惠丽;胡翼云;何乐健;沈叙庄;高薇;杨永弘;;肺炎链球菌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病例中致病地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张瑾;胡大康;俞莲花;孙灵芬;陶柳萍;吴苏苏;李淑芬;杨锦红;李向阳;;肺炎链球菌对THP-1细胞分泌ICAM-1影响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李耘;富田芳治;肖永红;刘健;薛峰;池康嘉;;erm(B)和mef(E)介导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分子特性研究[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忠华;刘华;喻华;;69株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活性研究[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高薇;姚开虎;俞桑洁;杨永弘;;2000~2005年分离自北京儿童鼻咽部的19群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9 崔瑾;董杰;姜慧;周爱娥;董珊珊;何於娟;张雪梅;尹一兵;王虹;;肺炎链球菌dnaJ基因缺陷菌株的构建及毒力变化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施毅;;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进展[A];华东地区第6届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暨浙江省第29届呼吸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丹;儿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防治指南发布[N];健康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颖;肺炎链球菌遇流感病毒危害更大[N];科技日报;2010年
3 王黎;WHO呼吁将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N];医药经济报;2007年
4 记者 郑灵巧;流感继发肺炎链球菌疾病危害大[N];健康报;2010年
5 记者 毛黎;遨游天宇的特殊客[N];科技日报;2007年
6 记者 吴伟农;美科学家绘制出肺炎链球菌基因图谱[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北京儿童医院微生物免疫室 姚开虎;接种哪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好[N];健康报;2007年
8 陈乐蓉;肺炎[N];家庭医生报;2008年
9 万同己;肺炎链球菌耐红霉素原因何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姚文;接种哪种肺炎疫苗好[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南;肺炎链球菌组氨酸激酶(VicK)的同源模建及其先导抑制剂的筛选和鉴定[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2 张巧;肺炎链球菌毒力蛋白基因工程疫苗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3 陈蓉;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肺炎链球菌耐药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张雪梅;肺炎链球菌转化对细菌毒力和耐药性影响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5 马千里;肺炎链球菌毒力蛋白基因工程疫苗优势抗原筛选[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6 牛司强;一种肺炎链球菌溶菌酶样假想蛋白质SP0987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7 张涛;儿童肺炎流行特征、病原体诊断方法评价和肺炎链球菌多重PCR分型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闵迅;肺炎链球菌Gts、PotD及SrtA蛋白联合免疫对其感染的保护作用及肺炎链球菌外膜蛋白SPD1741和SPD0280的初步晶体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9 刘心洁;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幼鼠细菌性脑膜炎中的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10 王峰;组氨酸激酶在马尔尼菲青霉菌中的功能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成;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2 陈保德;肺炎链球菌自杀性荧光报告质粒的构建与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3 邹莎莎;猕猴源肺炎链球菌分离和鉴定及FQ-PCR建立和在阐明其侵染机制研究中的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4 曾宪飞;肺炎链球菌LicC蛋白在致病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5 吴凯峰;三种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联合诱导的特异性IgG抗体介导的免疫保护[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6 杨晓亮;肺炎链球菌假想蛋白SPD0873功能分析及对细菌毒力影响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7 罗进勇;基因comE、comX、cinA、dnaK在肺炎链球菌感受态形成中作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8 薛新娜;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基因和溶血素基因的融合及高效表达[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周华;肺炎链球菌DHBPs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王[?;肺炎链球菌感受态的形成与致病关系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78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07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