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代谢组学技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07 12:33

  本文关键词:代谢组学技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代谢组学 磁共振技术


【摘要】:正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当组织或器官发生缺血一段时间后,重新恢复缺血组织或器官的血流灌注或氧供应,将会造成其额外的损伤,使得缺血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和恶化,这种临床病理生理过程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1〕。损伤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包括缺血期原发性损伤和再灌注期损
【作者单位】: 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湖南省急救医学研究所;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 代谢组学 磁共振技术
【基金】:2014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No:14A090) 2014年度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重点项目(No:201442)
【分类号】:R363
【正文快照】: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当组织或器官发生缺血一段时间后,重新恢复缺血组织或器官的血流灌注或氧供应,将会造成其额外的损伤,使得缺血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和恶化,这种临床病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川;毛静远;侯雅竹;;代谢组学中数据采集及分析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10期

2 蔡小军;俞云;陆一;;代谢组学在病证结合药理模型研究中的应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年04期

3 王桐生;谢鸣;;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J];中医杂志;2006年10期

4 许彬;王海龙;魏开华;张学敏;杨松成;;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及其在几类重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6年05期

5 何君;周宏灏;;代谢组学及其在药理学中的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11期

6 梁逸曾;余雁;易智彪;易伦朝;王平;王亚丽;;代谢组学与中药现代化[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张品南;许扬杨;卢荷莲;陈艳梅;;肿瘤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12期

8 王桐生;谢鸣;;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J];中外医疗;2008年05期

9 盛龙生;;代谢组学与中药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8年02期

10 刘树业;段樱;李娴;;代谢组学的进展及肝脏代谢组学[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谢组学:方法与应用》目次[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四十一期):营养代谢组学专题[C];2012年

2 薛佳;胡扬;陈奇;韩雪;;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3 薛佳;胡扬;陈奇;韩雪;;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周永明;任荣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代谢组学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孙长颢;;营养代谢组学[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四十一期):营养代谢组学专题[C];2012年

6 曹蓓;阿基业;王广基;;代谢组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A];第九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郁胜强;;代谢组学及在肾脏病研究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0学术年会专题讲座汇编[C];2010年

8 李福山;白岚;;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代谢组学[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微创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消化道肿瘤靶向治疗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9 李小利;郭瑞臣;王本杰;;代谢组学在药物研究开发中的应用[A];2006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陈敏;杨成梓;陈红;;代谢组学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概况[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勇、通讯员 王占军、蔡怡春;国际“代谢组学之父”牵手武汉[N];湖北日报;2006年

2 郑见;用代谢组学“语言”诠释中医药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3 记者 李雪林 实习生 杨磊;“代谢组学”助中药走向世界[N];文汇报;2006年

4 李雪林 杨磊;“代谢组学”助中医药走向世界[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于丽珊;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研究受关注[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李雪林 杨磊;“代谢组学”助中医药走向世界[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王华锋;合作可喜 前景可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周东浩;营卫与代谢组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9 记者 刘云涛;上海:代谢组学“联姻”中药研究结硕果[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胡德荣;改变人体内菌群治病成为可能[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莉;疾病及药物干预的代谢组学方法及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夏建飞;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3 袁大林;代谢组学与中药研究中复杂体系的解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梁晓萍;基于液质联用的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小丽;基于多种分析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与应用[D];兰州大学;2013年

6 沈国庆;基于动物肿瘤模型的LC-MS/MS代谢组学及药物代谢组学方法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黄建华;2型糖尿病相关的代谢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8 江芝婷;代谢组学在疾病预测诊断以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黄允瑜;糖调节受损患者代谢组学结果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田亚平;抗肿瘤候选新药CAT体内代谢及其药物代谢组学的LC-MS/MS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乐;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新方法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9年

2 曹宇;代谢组学数据挖掘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姚红娟;冠心病代谢组学数据的处理与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宋雪;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肺癌代谢组学轮廓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5 李锐;LC-MS血清代谢组学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肾病分析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6 曹红婷;核磁共振代谢组学中体液样品的制备方法及制谱参数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黄欣;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肝脏毒理研究及数据处理方法[D];浙江大学;2008年

8 陆荣华;代谢组学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梁伟东;从代谢组学分析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病机与中药干预机理[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肖娴;代谢组学中体液核磁共振制谱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09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809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2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