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丁苯酞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早期脑损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10:23

  本文关键词:丁苯酞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早期脑损伤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丁基苯酞 丙二醛 肿瘤坏死因子 α 白介素 细胞间粘附分子 1 TUNEL


【摘要】:目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上一种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常见疾病,约占所有卒中病例的5 7%。过去对其研究主要聚焦在SAH后的脑血管痉挛及其治疗上;然而,研究表明单纯治疗和控制血管痉挛并不能特别有效地改善SAH的预后,近来针对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研究逐渐增多,能否通过抑制SAH后早起脑损伤的发生从而降低SAH死亡率改善预后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丁苯酞又名芹菜甲素,最初为提取于芹菜籽的一种物质,现已人工合成其消旋体,目前主要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目前研究表明其有改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生理环节,改善脑的能量代谢,抑制血栓形成,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SAH发生后亦有与缺血性卒中类似的微循环障碍、脑组织缺血等病理过程的发生,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后导致组织损伤的过程中的中也有类似的病理过程,目前少有将其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报道,在SAH发生的情况下,其是否能对SAH的病理发展过程产生干预保护作用,改善SAH的预后,目前尚未明确。因此,本实验通过将丁苯酞应用于SAH大鼠模型,希望能通过检测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介素1β(IL 1β)、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 1)以及细胞死亡情况以了解丁苯酞对SAH大鼠模型发生的早起脑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成年SPF级SD大鼠60只,其中雌性与雄性各30只,体重250~330g,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于广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动物房普通饲料喂养1~2周后行枕大池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 2、实验方法动物随机分为6组,分别分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又根据时点不同分为24小时组与12小时组,每组10只,每组动物中分别取5只用于获取组织匀浆,余下5只进行制作石蜡切片。对于实验组大鼠术后即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5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替代,空白对照组不打开蛛网膜下腔与向其中注血。按对应不同组别不同时点分别取脑组织匀浆与固定后获取组织石蜡切片。所获得的匀浆液利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得MDA含量,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得大鼠TNF α、IL 1β、ICAM 1含量,并同时利用BCA(bicinchoninic acid)法测得各标本蛋白含量进行对照。所获得的石蜡切片利用TUNEL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dUTP nick end labeling),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荧光检测方法得到细胞凋亡情况,并经Image Pro Plus6.0软件处理获得死亡细胞数及总细胞数目。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根据不同时点及是否给药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来进行比较分析,设定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死亡率:假手术组术后未出现大鼠死亡,经χ2检验,SAH术后12小时与24小时组之间p0.05,给药组与非给药组之间P0.05,无统计学意义。 2、 MDA:12小时假手术组与24小时假手术组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H术后12小时及24小时给药组与非给药组MDA含量均有显著升高,各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小时给药组与24小时给药组,12小时对照组与24小时对照组之MDA含量有所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小时给药组较12小时对照组MDA含量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给药组较24小时对照组MDA含量亦较低。 3、 TNF α、IL β及ICAM 1:假手术组12小时组与24小时组组间TNF α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H组12小时及24小时给药组与非给药组TNF α测定值均有升高,各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小时与24小时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小时组实验组较对照组TNF α含量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组实验组较对照组TNF α含量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假手术空白对照组组间IL 1β浓度含量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H组12小时及24小时给药组与非给药组IL β测定值均有升高,各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12小时与24小时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小时组实验组较对照组IL 1β含量较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组实验组较对照组TNF α均值较低,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空白对照组组间组织ICAM 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H组12小时及24小时给药组与非给药组ICAM 1测定值均有升高,各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12小时与24小时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H12小时组与24小时组实验组较对照组ICAM 1均值较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细胞死亡:12小时与24小时空白对照组都极少见死亡细胞,12小时对照组死亡率高于12小时实验组(P0.05),24小时对照组死亡率高于24小时实验组(P0.05),24小时对照组与12小时对照组相比较其死亡率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实验组较12小时实验组其死亡率较高(P0.05)结论:SAH发生后的早期,其脑组织中MDA、TNF α、IL β以及ICAM 1均有升高,这可能与SAH后脑血流灌注下降、释放入蛛网膜下腔的血红蛋白等物质有关;丁基苯酞能够减少这些炎性分子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的发生,降低SAH后细胞死亡率,对SAH后的神经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丁基苯酞 丙二醛 肿瘤坏死因子 α 白介素 1β 细胞间粘附分子 1 TUNEL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32;R743.3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引言7-9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9-14
  • 1.实验材料9
  • 2.实验方法9-13
  • 3.统计学方法13-14
  • 第三章 实验结果14-21
  • 1.实验后大鼠死亡情况14
  • 2.术后大鼠脑大体标本情况。14
  • 3.MDA 含量测定结果14-15
  • 4.TNF-α含量测定结果15-16
  • 5.IL-1β含量测定结果16-17
  • 6.ICAM-1 含量测定结果17-18
  • 7.TUNEL 检测结果18-21
  • 第四章 讨论21-23
  • 第五章 结论23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光红,罗斌,何朝辉;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王永新;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心电图出现心梗样改变1例[J];山东医药;2000年11期

3 王顶秀,刘举祥,车峰远,李德香;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误诊分析[J];山东医药;2000年14期

4 王建明,周晴华,刘正松;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40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6期

5 蓝健;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刘鲁霞,程显山;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年05期

7 张珍先,冯静克,宋颖民;中西医结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J];国医论坛;2000年05期

8 郑绘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年03期

9 郭仁永,樊斌,刘韧;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165例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4期

10 亢小迪;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彩花;;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绝对卧床认知程度的调查及护理干预[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魏梁锋;王守森;张小军;郑兆聪;洪景芳;;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许象成;俞先海;俞卫东;张飚;;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的分析研究[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4 庄景甫;;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响预后的因素[A];华东地区第二次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3年

5 罗长荣;;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袁志新;;谈蛛网膜下腔出血[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邵宏元;路顺义;张振国;孙利明;;7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师桂萍;潘登;薛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临床误诊分析[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陶静;李从海;;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临床诊治分析[A];第五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刘丹;包秀荣;张敏;;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分析[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远桃;老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易误诊[N];大众卫生报;2004年

2 赵强 杨声瑞;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技术创新[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霍滨;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呈现癫痫发作[N];健康报;2006年

4 白轶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易复发[N];健康时报;2007年

5 禾丰;头痛与蛛网膜下腔出血[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6 指导专家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脑血管病医院第三科主任 蒋晓江 记者 李艳 通讯员 朱广平;蛛网膜下腔出血 保守治疗风险高[N];医药导报;2006年

7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救方法[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8 王惠英 臧海玉;精神异常者要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衣晓峰 王慧颖 记者 韩雪;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获突破[N];黑龙江日报;2011年

10 霍滨;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N];家庭医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涛;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荆朝晖;自噬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李志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史焕昌;Celecoxib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李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6 于耀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子病理及腰池引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7 高阳;依达拉奉治疗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8 陈笛;藁苯内酯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9 徐宁;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施贤清;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保护作用[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敬伟;20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谭相如;2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韦博;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钠变化对临床预后是否存在预测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4 郭伟;硫酸镁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作用的初步探讨[D];石河子大学;2011年

5 刘玉武;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中神经元凋亡和水肿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6 李连峰;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对猪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早期监护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7 徐远胜;蛛网膜下腔出血对心脏的影响52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8 梁宇杰;中青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9 邵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10 金清东;蜕皮甾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13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813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2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