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及弹性蛋白酶基因的日本血吸虫进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及弹性蛋白酶基因的日本血吸虫进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日本血吸虫 群体遗传 线粒体基因组 弹性蛋白酶 遗传多样性
【摘要】: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是一种古老的人体寄生虫,除人以外还可以感染牲畜、啮齿类等哺乳动物。目前日本血吸虫的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及东亚大部分地区。考古发现,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且,研究发现不同地理来源的日本血吸虫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为了揭示不同地区之间日本血吸虫群体的遗传差异,了解其进化历史,本研究通过线粒体全基因组(whole mitochondrial genome)及弹性蛋白酶基因(S. japonicum elastase-2b gene, SjCE-2b)两个遗传标记,对不同地理来源的日本血吸虫群体进行遗传进化分析。 通过对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10个地区和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等14个地区62条成虫的全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发现:1、群体间差异分析显示:台湾的日本血吸虫群体与其它地区遗传差异最大(Fst0.59);其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大陆地区遗传差异较大(Fst0.344);再次中国西南山区(四川和云南)群体与长江中下游流行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群体遗传差异相对较大;而长江中下游各个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最小(Fst=0.046~0.656)。2、群体内部差异分析显示:台湾、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群体内部遗传多样性最低(π=0.03×10-2);四川(π=0.19×10-2)和云南(π=0.11×10-2)群体遗传多样性稍高,而长江中下游流行区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π0.18×10-2)。3、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显示:四川和云南群体内部聚类为一枝,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群体聚为一枝,中国台湾群体单独为一枝,且台湾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长江中下游地区个体大多数没能依地区聚类。4、进化时间分析得出日本血吸虫进化历史及途径与东南亚及东亚地区人类农业文明爆发时间相一致,路径为长江中下游经由中国南部再进入东南亚地区印度尼西亚至菲律宾。 从和中国大陆6个地区、台湾以及菲律宾的73条成虫的弹性蛋白酶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其结果与全线粒体基因组评估的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发现,1、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铜陵和湖南岳阳)群体内遗传差异最大,而菲律宾和湖北沙市的群体内无遗传差异;2、仅湖南岳阳日本血吸虫群体的Tajima's D0,其他群体均为负值;3、安徽铜陵群体dN/dS1,台湾群体dN/dS1,其他群体dS=0,但非同义突变数明显高于同义突变数;4、群体分化和系统进化分析均显示台湾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远。 该研究为探索日本血吸虫与宿主共进化提供了又一例证,从人类病原体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填补了日本血吸虫进化史研究上关于迁移及群体扩张的空白。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群体遗传 线粒体基因组 弹性蛋白酶 遗传多样性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83.24
【目录】:
- 目录3-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1章 研究背景10-23
- 1.1 血吸虫及血吸虫病概况10-13
- 1.1.1 血吸虫分类及分布10
- 1.1.2 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10-11
- 1.1.3 日本血吸虫形态及生活史11-13
- 1.2 群体遗传学及其研究方法13-18
- 1.2.1 群体和群体遗传学13
- 1.2.2 日本血吸虫群体遗传学研究常用分子标记种类13-17
- 1.2.3 群体遗传常用分析软件及方法17-18
- 1.3 日本血吸虫群体遗传学及线粒体基因组研究18-21
- 1.3.1 日本血吸虫群体遗传学18-19
- 1.3.2 扁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日本血吸虫线粒体19-20
- 1.3.3 群体水平上日本血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20-21
- 1.4 血吸虫弹性蛋白酶基因及其研究进展21-22
- 1.4.1 血吸虫中弹性蛋白酶及其作用21
- 1.4.2 弹性蛋白酶不同虫期表达差异研究21-22
- 1.5 研究意义22-23
- 第2章 不同地区日本血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分析23-46
- 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设备23-26
- 2.1.1 主要试剂和仪器23-24
- 2.1.2 日本血吸虫成虫材料24-26
- 2.2 分子实验方法26-33
- 2.2.1 日本血吸虫DNA提取26-27
- 2.2.2 线粒体基因组扩增策略及引物设计27-28
- 2.2.3 线粒体基因组扩增PCR28-29
- 2.2.4 分子克隆29-33
- 2.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33
- 2.4 测序33
- 2.5 数据分析33-35
- 2.5.1 序列拼接和比对33
- 2.5.2 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分析33
- 2.5.3 中性选择分析33-34
- 2.5.4 系统进化分析34-35
- 2.5.5 最早共同祖先时间计算及进化史分析35
- 2.6 结果35-44
- 2.6.1 PCR产物电泳35-36
- 2.6.2 测序结果检测36
- 2.6.3 数据分析结果36-44
- 2.7 讨论及小结44-46
- 2.7.1 讨论44-45
- 2.7.2 小结45-46
- 第3章 不同地区日本血吸虫弹性蛋白酶基因群体遗传分析46-54
- 3.1 实验材料与主要设备46
- 3.2 分子实验方法46-47
- 3.2.1 参考序列下载和引物设计46-47
- 3.2.2 基因组DNA提取和目的片段PCR扩增47
- 3.3 数据分析47-48
- 3.4 实验结果48-52
- 3.4.1 PCR反应产物电泳结果48
- 3.4.2 日本血吸虫不同群体弹性蛋白酶基因遗传多样性及中性选择分析48-51
- 3.4.3 弹性蛋白酶群体分化分析51
- 3.4.4 系统进化分析51-52
- 3.5 讨论及小结52-54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54-56
- 4.1 总结54
- 4.2 本研究主要创新及成就54-55
- 4.3 后续工作及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学龙,沈继龙,蒋作君;日本血吸虫14-3-3蛋白质编码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J];安徽医学;2001年02期
2 熊衍文,牛安欧;微卫星锚定PCR研究日本血吸虫的遗传变异[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2年06期
3 刘彦,肖建华,廖力,曾桥,张愉快,曾谷清;日本血吸虫肌动蛋白轻链基因的获得和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年11期
4 曾桥;肖建华;万志刚;张愉快;杨胜;刘传爱;杨秋林;;日本血吸虫表达序列标签和新基因的获取和分析[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4年01期
5 董艳德;陈尔曼;;日本血吸虫基因差异表达研究进展[J];湖南畜牧兽医;2008年05期
6 熊涛;万灿;倪凤娥;张枫;;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的制备[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罗荣;郭素霞;石耀军;程国锋;;日本血吸虫4个基因启动子相关序列的克隆和初步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年03期
8 梅静艳;;小鼠中性粒细胞在体外杀灭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86年05期
9 何毅勋,郁琪芳,胡亚青,张永年;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品系的研究——Ⅱ.哺乳动物的易感性[J];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0年04期
10 邱汉辉,刘跃兴,高金宝,张永梅,施宝坤;山羊体内日本血吸虫日排卵数的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国锋;林矫矫;冯新港;傅志强;苑纯秀;周元聪;蔡幼民;;日本血吸虫性别发育蛋白质组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王欣之;矫矫;石耀军;冯新港;苑纯秀;金亚美;;日本血吸虫7d童虫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分析[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沈际佳;蒋作君;余新炳;汪学龙;王维;;编码日本血吸虫10.6KD膜蛋白基因的克隆、测序及表达[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夏艳勋;林矫矫;赵传壁;陈益;贺桂芬;;日本血吸虫性别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立;荣秋亮;王业富;;日本血吸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2012年湖北生物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暨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杨胜辉;刘碧源;刘彦;周东明;曾庆仁;曾铁兵;喻容;蔡力汀;张顺科;方会龙;;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经双嗜性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细胞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叶向群;;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对抗性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八次全国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8 陆珂;苑纯秀;朱传刚;石耀军;李浩;刘金明;林矫矫;;日本血吸虫膜蛋白重组抗原免疫小鼠的保护力评估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孔娟;冯正;徐斌;邓王平;鞠川;胡薇;;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各虫期转录和表达情况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徐斌;冯正;鞠川;许学年;莫筱谨;邓王平;孔娟;胡薇;;日本血吸虫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陈卫东;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测序完成[N];科技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彭振 记者 程守勤;抑制一种酶的活性可致日本血吸虫死亡[N];健康报;2012年
3 记者 曹玲娟;我科学家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天书”[N];人民日报;2006年
4 记者 章迪思 实习生 周惠婷;血吸虫基因“天书”全球发布[N];解放日报;2006年
5 岳阳;国内生物信息平台首发大规模基因组数据[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记者 谢军;我国首次向全球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序列数据[N];光明日报;2006年
7 胡德荣;血吸虫病研究成果全球共享[N];健康报;2006年
8 记者 王慧慧;皖产血吸虫病诊断试剂全国推广[N];安徽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炀;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昒;日本血吸虫骨形成蛋白分子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刘锋;人CD34+造血干/祖细胞和日本血吸虫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何原;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基因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徐静玮;日本血吸虫抗原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证据[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6 朱传刚;日本血吸虫疫苗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陈岩勤;白头翁总皂苷对日本血吸虫及其宿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8 胡雪梅;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线粒体相关蛋白分子及其抗原表位的克隆和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9 唐桂霞;日本血吸虫虫源抗原与抗原递呈细胞的相互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10 张e,
本文编号:868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868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