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囊肿穿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03:42
本文关键词:骶管囊肿穿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骶后孔 骶管裂孔 骶管穿刺 骶管囊肿 应用解剖
【摘要】:目的:本实验重在探索通过骶部骨性标志快速定位识别骶后孔与骶管裂孔,并阐明其与骶神经节和硬脊膜的位置关系,为从骶后孔或骶管裂孔进行骶管囊肿穿刺治疗的进针位置、角度和深度提供解剖学指导。 方法:取成人尸体标本15例。1、解剖并观测骶骨背面的区域,分别测量同侧第二骶后孔和髂后上棘之间的角度和距离,第二骶后孔的横径,左右第二骶后孔内侧间距,第一骶后孔和第二骶后孔之间的距离,第二骶后孔和第三骶后孔的距离,剖开骶管后壁观察骶神经,测量骶孔的深度,各骶后孔下侧界到骶神经节的距离。2、测量骶管裂孔到硬脊膜下界及骶神经节的距离,对骶角、骶管裂孔以及左右髂后上棘与骶角中点的位置关系进行了研究,对矢状切面进行了多种解剖学测量,记录穿刺针插入的角度和深度。 结果:在标本上测量结果表明,第二骶后孔平均位于从髂后上棘向下46.4±13.1度,距离2.15±0.35cm处,统计结果显示女性的角度更大,但距离偏短。第二骶后孔的横径和左右第二骶后孔的内侧界间距平均值分别为0.66±0.21cm和2.78±0.35cm,第一骶后孔和第二骶后孔间距的平均值是1.31±0.24cm。第二骶后孔和第三骶后孔间距平均值为1.34±0.17cm。骶孔的矢状径深度从上到下依次递减,两侧骶角中点到尾骨末端的平均距离为5.73±0.81cm,两侧髂后上棘与骶角中点构成等腰三角形,三条边的尺寸在女性偏小,从骶管裂孔进针的平均俯角是60.4度,两侧骶角中点到达硬脊膜下界的距离大于到达第三骶神经节中点的距离,小于到达第一、二骶神经节中点的距离。 结论:本次研究总结出骶后孔与骶管裂孔的体表定位方法,阐明了骶后孔和骶管裂孔在体表的准确位置、深度及其与骶神经节和硬脊膜的位置关系,骶管裂孔进针的最佳角度,这些测量研究结果可帮助临床医师对骶管囊肿进行更安全的诊断和治疗,也可为骶管麻醉、骶前后区射频神经切断术,以及超声检查提供参考。
【关键词】:骶后孔 骶管裂孔 骶管穿刺 骶管囊肿 应用解剖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2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前言8-16
- 1. 材料与方法16-19
- 2. 结果19-28
- 3. 讨论28-32
- 4. 结论32-34
- 5. 彩图34-38
- 参考文献38-43
- 综述43-54
- 参考文献51-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念金;神经束膜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2 周永红;符有文;刘文慈;罗泽斌;陈武标;;骶管囊肿的MRI、CT影像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年01期
3 郭成悦,姜成瑛,崔林江;骶管注射的经验教训[J];河北医学;1998年08期
4 李庆林,李军,李志鹏;简易腰俞麻醉在痔瘘手术2100例中应用[J];黑龙江医学;2000年02期
5 许凤琴,苑继承,樊永卫,王美玉,金绍岐;股外侧皮神经痛诊治的解剖学基础(系列报道之九)[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2年04期
6 王瑞,张魁亨,张秀兰,霍巧枣,马玉英;胎儿脊髓脊柱发育的观察[J];解剖学杂志;1998年03期
7 高和实,鲍士忱,李旭霞,卢雨,战登高;骶管的应用解剖[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8年03期
8 雷翔宇,高慧芳,张焕霞,李珍;16例骶管囊肿的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5年11期
9 佘永华;骶、尾脊神经节的形态观测和临床意义[J];四川解剖学杂志;1999年01期
10 裴守明,王裕民;骶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1997年05期
,本文编号:873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87321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